“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作为教育管理者,不能做信息技术手段应用的跟风者,而应该成为信息技术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探索者。当今,信息技术的发展堪称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如何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育规律,让信息技术手段充分地服务于学生的发展,服务于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服务于教育教学改革,是我们一贯追求的目标,绝对不能将传统的教学手段与信息技术完全隔离开来。”大连市甘井子区教育局局长李伟在被问及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关系时,给出了上面的解答。

  “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作为教育管理者,不能做信息技术手段应用的跟风者,而应该成为信息技术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探索者。当今,信息技术的发展堪称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如何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育规律,让信息技术手段充分地服务于学生的发展,服务于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服务于教育教学改革,是我们一贯追求的目标,绝对不能将传统的教学手段与信息技术完全隔离开来。”大连市甘井子区教育局局长李伟在被问及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关系时,给出了上面的解答。

  据李伟介绍,甘井子区地处大连市城乡接合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全区在校学生总数的51.6%,区域内学校呈现出类型较多,特点各异的发展状态。如何在现有条件下实现区域教育的优质均衡,成为甘井子区教育管理者的必答题。在实践中,区委、区政府将教育信息化作为全面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公平、优质、特色的重要手段,探索出了“政府扶持、提供保障;顶层设计,整合资源;统筹安排,组建队伍;完善制度,强化管理;更新模式,促进均衡;搭建平台,促进应用;课题引领,高位发展”的区域特色教育信息化推进策略,取得了良好效果。

  区域统筹,构建一流的教育云平台

  教育信息化,区域统筹是关键。甘井子区教育局副局长张晖认为,目前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开展的数字校园的建设与实践,如果缺乏统一规划和统一数据标准,容易导致基础教育阶段区域间、校际间无法业务协同,大量的基础信息无法共享,形成了数量众多的、相互孤立的“信息孤岛”,行政和业务主管部门与学校间的管理功能缺失,并且由于各学校在数字校园建设方面的重复投入,极易造成资金的巨大浪费,严重制约了信息化的发展,也违背了国家在教育领域推进信息化的初衷。甘井子区在充分调研学校在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需求的基础上,依据国家有关文件精神,通过专家论证,制定并搭建了甘井子区“教育云平台”,并在中心平台下统一进行了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与应用探索与实践。

  张晖指出,通过区域教育云平台的建设,可以减少区域间、城乡间教学手段和教育环境上的差异,缩小区域之间时空距离。基于甘井子区“教育云平台”的师生个人空间互通、异地同步互动课堂的实践、网络教研和集备的应用等方式,实现了教育资源的优化共享,为经济落后、资源匮乏的拓展区学校输送和共享城区学校同等的教育资源,为区域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和发展提供了条件,给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一个很大的推力。

  同时,教育云平台上提供的人事管理、财务管理、考试管理、教师评估、教学评估、课程管理等一系列工作,对关键流程进行了优化,都可由平台数据中心方便地实现,取代了以往通过各单位、各部门上报汇总统计的传统方式,为各级管理者提供方便、快捷准确的数据,为科学的决策提供了条件,也同时使决策更有说服力,避免主观主义。

  此外,根据“胖中心、瘦用户”的建设思路,集中搭建了区域教育网络中心平台,根据需求在平台上定制开发系列的应用软件,无需学校在资源存储和应用服务上进行投资,通过租赁服务的方式集中完成学校个性化资源的存储、应用服务以及运维管理,并且可实现根据国家统一平台建设进度,动态更新服务内容,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服务实效。

  课题引领,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甘井子区根据区位特点,尤其是外来务工人员比例、家庭经济基础差距较大的现状,如何让所有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教育的公平是当务之急。2012年5月,甘井子区成为国家级课题《信息化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证研究》全国唯一的实验区,从城区和拓展区选取了不同层面的三所学校做为课题实验学校。

  在国家专家组的引领下,实验学校在学生机房,利用“教客人人通”平台,开始了小学语文学科网络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课题专家组通过专家讲座、现场调研、远程指导、外出学习等方式为实验学校进行了系列培训,直接引领所有实验教师开展语文学科的教研集备,并将提升学科思维能力的思想渗入其中,形成了“大教研”的态势。在教客平台提供丰富的配套阅读资源的基础上,学校又根据本校实际选择性上传个性化的阅读材料,求同存异,共同提高。平台为管理者、教师、学生及家长均分配了空间账号,学生在课堂上利用平台阅读了大量课外阅读资料的同时,根据教师指定题目打写文章并上传个人空间,专家、教师、学生以及家长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打写情况,并进行互动,形成了学生自评互评、教师、家长评价和专家点评的多元评价态势,大大激发了学生的语文阅读、写作兴趣。

  通过一年多的课题研究及实践,实验班级的学生打写能力和识字量明显提升,语句更加通顺,内容更加完整,表达更加清晰。从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的统计数据看出,实验班相比对比班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均显著提升,并且,城区和拓展区学生的差距明显缩小。可见,通过课题实验,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尝试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让不同地域、不同家庭环境中的学生能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提升了学生的学科素养,淡化了家庭及经济基础因素对学生的影响,促进了区域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由于实验班学生语文素养的显著提升,全区呈现出非实验学校和实验学校的非实验班级家长积极主动要求参与课题实验的喜人态势。甘井子区教育局与国家课题专家组研究决定,2014年增加八所课题实验学校,并在华西小学开始尝试数学学科基于 的分层课堂教学实验,并在今后不断拓宽实验学校及实验学科,让更多的学校师生共享课题研究成果,体验网络信息技术带来的成功与喜悦。基于网络的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既促进了甘井子区信息化与课堂教学的更深层次融合,也促进了教育环境、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的均衡和公平。

  应用驱动,促进师生信息素养提升

  近几年来,华西小学的师生屡屡出现在各类大赛的领奖台上,仅2013至2014学年度,就有130余人次在全国信息化教学大赛获奖。在华西小学校长王利军看来,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学校在2003年确定的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办学目标,以及十几年来全校师生坚持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上的不断尝试。其中,最重要的是学校培养了一支具有较高素养的信息化教师队伍。王利军认为,无论教育信息化发展到怎样的程度,它始终脱离不了“人”,这其中,“人”作为执行者、应用者、受益者,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多年来,华西小学并没有将目光停留在设备的更新上,而是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教师队伍的建设中,以应用为导向,结合学校发展需要,每个学期都对教师进行不同层次的教育信息技术应用培训,对于新兴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不仅要会用,而且还要用好,让应用教育信息技术成为教师的一种习惯。

  为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学校建立了分层培训、以赛带训、以奖促训的培训模式,组织教师参加全国各类教育信息化教学大赛,在不断地碰撞与学习过程中,教师迅速成长。教师专业水准的提高,最直接的受益者就是华西小学800余名学生。在第十五届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中,华西小学温荃同学创作的电子绘画作品《腌酸菜》,在全国几千万送选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全国一等奖,这个奖项的取得填补了辽宁省中小学生参与全国电子绘画比赛的空白。

  在甘井子区,华西小学只是一个代表和缩影,类似华西小学的学校还有很多。正如张伟局长在评价华西小学时所言:“能把一件事情持之以恒做到十年之久,想做不出成绩都是很难的。”甘井子区在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优质均衡的道路上的坚持与坚守,也定能取得更加可喜的成绩。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