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微课、机器人老师、游戏化学习、翻转课堂……信息技术正对教育发展产生着革命性影响。近年来,江宁区坚持高标准实施“三通两平台”,打造“数字化校园”,通过大投入赢得环境的均衡,优资源共谋应用的均衡,重绩效实现师生发展的均衡,通过教育信息化促进江宁区域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慕课、微课、机器人老师、游戏化学习、翻转课堂……信息技术正对教育发展产生着革命性影响。近年来,江宁区坚持高标准实施“三通两平台”,打造“数字化校园”,通过大投入赢得环境的均衡,优资源共谋应用的均衡,重绩效实现师生发展的均衡,通过教育信息化促进江宁区域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近3年来该区师生参加市级以上的各项教育信息化方面的竞赛评比活动,获市级以上奖项超千人次,其中国家级以上奖项200多人次,单位集体荣获市级以上表彰12次。全区所有学校均有区级以上教育技术研究课题,区电教中心《区域提升教育管理者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的实践研究》被中央电教馆评为2014年规划课题。在南京市“数字化校园”创建整体推进中,目前该区建成示范级37家,达标级22家,通过率、示范率全市第一,今年创建工作荣获全市唯一的一等奖。在“首届全国教育信息化区域应用典范推选活动”评比中,江宁区荣获最高层次的“全国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典型区域”特别实践奖。

  搭建平台,打造资源“共建共享”体系

  围绕教学,让家长和学生“登录”进来 信息化“手拉手”,推出网络研训新模式

  搭建平台,打造资源“共建共享”体系

  在资源建设上,江宁区通过教学活动积累资源,自制、采购并举,目前“江宁教育城域网”积累了本地优质资源26万多条目,资源涉及课堂实录、教学设计、课件学件等各方面,包含小学9门学科、中学13门学科的网络课程资源;电子图书共26万多册,教师注册数近6000人,学生注册数超8万;师生个人专题网站1500多个;江宁名师网收集骨干以上教师近2000人;有9个学科门类的仿真实验室供区内师生自由使用,实现资源“共建共享”,推进了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

  在教育信息化提升工程中,该区购置了网络电视直播车用于全区优质资源建设,坚持将教育管理信息化与教育教学信息化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开发了江宁教育管理系统(EMIS),实现统一身份登录、统一数据仓库;建立了局机关与学校在线移动办公互联的江宁教育智能办公平台;以校园监控工程为起点,积极建设“江宁教育远程播控中心”。一期监控项目的实施可以使用播控中心、电脑、手机智能终端等渠道实时对学校录播教室、校园、食堂等关键部位进行互动监测,已初步实现了对教学活动、校园安全、食堂等学校核心业务(部位)的互联互动。二期工程将扩大覆盖面,实现真正意义的全覆盖。

  在教育教学信息化方面坚持以“空中课堂——慕课”项目、教师电子备课平台建设为抓手,专注打造语数外中高考教学指导、小幼、小初、初高各学段衔接精品课程,服务师生发展;“江宁电子备课”平台起步于2013年9月,对全区35周岁以下教师要求必须使用,电子备课包括教学设计、课件、教学反思等多方面,通过电子备课实现“教学五认真”网络检查,区级可共享优秀设计,实现教师教学资源“个人空间人人通”。

  围绕教学,让家长和学生“登录”进来

  教育信息化始终围绕教学而展开,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教育均衡化的重要工具,也是适应学习方式改变的重要载体。在区电教中心的指导下,不少学校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对学校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让家长、学生以及关注学校状况的社会人士通过终端设备,随时随地获取学校的日常管理、教育教学、生活服务等相关信息,让学校成了一个开放的数字社区。

  翠微怀志、涌泉致趣、空中花园、涂鸦童乐……徜徉在将军山小学的各处“景点”中,师生、家长只需拿出智能手机,动动手指登录,便会收到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景点”介绍,传统文化与现代手段有效地结合,全面了解这所新校的文化底蕴。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