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长三角千校网络结对已经覆盖7.3万名教师、107.5万名学生、2.1万个班级,扬起的信息教育风帆,为长三角越来越多的学校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src=https://img.e-chinaedu.cn/uploadfile/1/2022/0716/5be7692e40f590fjpg  />  
  一早,无锡市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邱华国走进办公室,打开电脑,点开“助学案”,里面有集体备课后的教案与课件。下载研读后,邱华国根据自己班级的情况适当修改,放入了“资料贮存”中。<p>  上课了,邱华国打开“资料贮存”中存放进去的课件,开始讲《羚羊木雕》。没想到有学生提问:“书里的注释告诉我们本文原题是‘反悔’,为什么编进教材时改成《羚羊木雕》呢?”这是老师在备课时没有注意到的新问题。</p><p>  下课后,邱华国把这个新问题通过网络留言发给另外老师,因为他们将在明天上这堂课,这也许能给他们进一步改进教学设计带来一些启示……</p><p>  “合作高于竞争,送人玫瑰,手有余香。”这是邱华国在长三角优质资源网络共享中的强烈感受。邱华国觉得这种基于网络的合作,不但可以“授人以渔”,还可以“共建渔场”,每个人都可以享受奉献与获取的双重快乐。</p><p>  邱华国所在的无锡蠡园中学是长三角优质资源网络共享的“种子学校”。4年前,江浙沪三地选出了这样的30所“种子学校”开始网络结对活动,跨省域共享教育资源,营建“无界课堂”。</p><p>  一年后,安徽省主动申请加入长三角优质资源网络共享。长三角的网络结对学校散枝开叶,越来越多——目前,已有1215所江、浙、沪、皖三省一市的学校实现了网络结对,形成了长三角网络牵手的千校规模。</p><p>  “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长三角千校网络结对中有“强弱结对模式”、“城乡互帮结对模式”、“优势互补结对模式”等等,帮扶了不少相对薄弱的农村学校,促进了教育均衡。</p><p>  浙江省的临海小学与上海市平凉路第三小学、连云港市大庆路小学3年前缔结为网络盟校。3所学校确定了每周二为网上集体备课时间,利用教学录播系统,教务处根据各备课组上报的网上集体备课日程,汇制成表,并在网上公布。每次备课,主备人员会就备课内容、重难点、教法、学法进行超前思考,并提出需要研讨的问题,还就平时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疑惑,梳理形成小课题,在网上集体备课时研讨交流,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p><p>  衢州柯城区新华小学的教师与相隔近20公里的下村校区教师会定期通过网络进行课堂同步授课活动,有了长三角优质资源网络共享后,还能召开网上教科研视频会议。一个校区的教师在网上完成的教案,另一校区的教师马上可以进行批注、研讨,实现了无缝对接。</p><p>  “教育信息化拉近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对教育均衡的促进作用是革命性的。”衢州开化县马金中学是钱江源头的一所农村中学,长三角网络结对后打开了视野。去年开学初,该校英语老师郑必成组织9位学生录制英语学习视频,并通过网络与远在美国的教师进行英语互动,极大增加了同学们学好英语的自信和学习热情。</p><p>  在长三角千校结对中,还有不少学校形成了“基于相同校园文化的结对模式”。浙江省的海盐行知小学和安徽歙县行知小学、江苏南京行知小学、上海行知小学,这四省四地四所行知小学结对而成的“行知小组”就是其中之一。


</ul>
</body></html></article>
</div><div class=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