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共有703 所学校接入宽带互联网,334所学校基本构建了校园网络。“在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方面,像十三小这样的学校算是‘领头羊’,而其他城区学校也在积极建设‘智慧校园’。

  2014 年底的一天,达州市通川区第十三小学校长办公室,校长李伟正忙着对老师进行年终考核。记者看到,办公桌上没有文山文海,一台电脑,轻轻敲击鼠标,李伟就可以利用校务管理服务器随意查阅各部门年终的工作完成情况。

  另一边的教师办公室,传出键盘的敲击声。教师的办公桌上没有大量的资料堆积,老师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各自在电子备课。

  “学校在2008 年就成立了信息管理中心,建立电子档案室,实施教学工作‘无纸化’。”李伟介绍说,10 年前,学校率先在达州市实现了教师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目前已为老师更换了第四批电脑,“用坏总比不用好,有了它,教学效率明显提高。”

  在十三小的校园里,墙壁上随处可见学生的电子小报作品。记者走进教室看到,前面的黑板中间设有一台液晶电视,后面墙壁上配有电子白板和投影仪。学校信息管理中心主任唐育松说道,根据课堂需要,教师可调整上课的空间方向。这些新兴的教学设备、教学方式让课堂变得“智慧”起来。

  IT 小能人培训、建立班级网站、学生个人网页……在十三小,各年级开齐开足了信息技术课,各班均成立有信息技术兴趣小组,以此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和能力。拥有一千余学生的通川区第十三小学面积不大,却坚持自己的“现代教育技术”特色办学方向,打造“智慧校园”,创建四川省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

  “通过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几乎没有高年级的学生不会制作PPT。”唐育松说,学校还打算建立一个学校微信平台,在学生遇到课后作业的疑难问题时,家长可用微信与老师沟通,老师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解答。

  通川区第十三小学只是达州市建设教育信息化的一个缩影。目前,全市共有703 所学校接入宽带互联网,334所学校基本构建了校园网络。“在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方面,像十三小这样的学校算是‘领头羊’,而其他城区学校也在积极建设‘智慧校园’。”达州市电教馆研究室主任邓旭辉表示,近几年,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也加紧追赶,不少村小也弥漫现代化气息,整个达州市教育信息化正从星星之火走向燎原之势。

  据介绍,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达州市紧紧围绕“三通两平台”建设,积极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建设、学校持续使用”新机制,采取融资租赁方式,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基础环境建设。2011 年,在迎接“两基”国检工作中,达州市共投入3000 余万元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

  2013 年,达州市教育局按照教育部、省教育厅安排部署,启动实施了“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覆盖教学点1382 个。如今,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基本覆盖全市中小学校。绝大多数边远农村学校的孩子,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优质资源。

  “‘一间屋子一块板,一张桌前站一年;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开嘴说一天’是边远山区教学点教师工作的真实写照。”邓旭辉向记者描述,地处大山深处的宣汉县,教学点像毛细血管一样延伸到深山里,交通不便,师资力量薄弱,“三守现象”极为普遍。“如今宣汉县的乡村学校,自从开始建设教育信息化,教育条件和质量可谓今非昔比。”

  2013 年秋季,项目设备安装到位,村小开始接收资源,“领着村小老师上一堂音乐课”,是宣汉县片区项目指导小组到教学点的第一个任务。该县三个项目指导小组分赴各片区教学点,手把手领着村小教师走进“教学点优质教育资源”,步入数字化教学课堂。

  如今,在七里乡冉沟教学点,59岁的敬兴文老师和一年级的孩子们一起欣赏《快乐的小熊猫》美妙的音乐时,激动得像孩子一样蹦跳着比画起来,不时地感叹:“教了一辈子书,真没想到这么快乐的音乐今天会进入我和孩子们的课堂!”特岗教师曾能华也高兴地说:“想不到,在这山沟沟里我还能用上计算机!”

  据了解,不仅是宣汉县教育信息化建设设备配备与使用已上了新台阶。万源、渠县等贫困县,近几年争取了更多国家农薄项目资金,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目前,通川区、大竹县、渠县等已实现了教育信息化建设设备全覆盖。

  在达川区九岭乡千丘村小学,老师现在会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上课,使用小白兔搬家动画,教孩子们学习10 以内加减法。教法更形象、更生动、更易于孩子们接受。

  告别“粉笔+黑板”的时代,告别自制教具,告别幻灯片教学。……在达州市的其他县区,利用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正在逐渐打破落后山区常态化的“教师+课本+范品+黑板”的教学模式。从城区到乡村,教育信息化正如燎原之势在达州市每一个教学点点燃。

  此外,截至2014 年,全市4 个县、区通过融资租赁方式共融资1.91 亿,解决了3897 个班的多媒体网络 ”全覆盖,达川基本建成教育城域网络,实现了区域教育信息化整体推进。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