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和网络化一方面扩展了教育机会,另一方面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促进资源配置公平,实现城乡教育统筹发展。

  数字化和网络化一方面扩展了教育机会,另一方面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促进资源配置公平,实现城乡教育统筹发展。

  技术的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因。信息技术深刻地变革着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同时也正不断地改变着教育,为实现“教育现代化”这一“教育梦”构筑起强大的动力。

  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涵和特征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涵和组成部分。纵观世界教育之发展,最初提及的是“普及化”。从普鲁士19世纪实行的义务教育开始,教育追求的主要是普及化。在普及化的基础上,人们对公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我们现在所讲的“均衡化”。“均衡化”再往前发展,就是信息化和国际化,这是对教育更高层次的要求。

  浙江省在《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确立了全面加快教育现代化的总体战略,并突出强调教育信息化在教育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现代化的主要目标之一和重要支撑。2011年,浙江省率先发布教育信息化专项规划——《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建立健全省、市、县、校教育信息化组织机构体系,成立浙江省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和专家库,全面保障教育信息化有序发展。

  信息化是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内驱力

  信息化引领教育理念更新。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教育理念的现代化。民主、开放、协作、交互、共享和创新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精神内核”,与现代教育所倡导的“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人人成才和多样化成才、选择性学习和因材施教、终身教育”等理念本质性相符相融。信息化教育的“教材多媒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和系统开放化”等特征,能更多地满足学习者对个性化、多样化、公平和均衡等的需求。

  信息化推进教学方法的创新。技术带给教育最核心的是改变的精神。特别是大数据、学习分析技术的应用,为发现学生个体差异、支撑个性化教学、评价个体发展提供了可能。“十二五”以来,浙江省以“融合”为核心,积极探索信息化教育教学新模式,先后开通了浙江教育资源网、浙江职业教育资源网、浙江省学科网络教研平台、浙江省教师培训管理系统,建成近千门普通高中选修课网络课程和一批微课资源,建成150个名师网络工作室,教师网络空间覆盖率近70%;城乡同步课堂、网络学习社区、空中课堂、网络研修共同体、 ”;建成浙江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以素材资源、视频资源、学科资源、网络空间等多种形式为师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使偏远山区、海岛地区的教师、学生能够分享到中心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城乡、地区、学校之间的高水平均衡发展。

  信息化促进全球化和国际化

  互联网技术的一大突破就是使世界变成了地球村,实现了资源的全球化,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便捷地享用因特网所蕴藏的丰富的教育资源。如MOOCs(慕课)等新型在线教育的探索和实践,打破了教育的国境边界,实现教育信息的全球共享。

  信息化助力终身学习。开放性是教育信息化的教育属性之一。教育信息化通过信息技术泛在学习环境,打破了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使得教育社会化、终身化、自主化。“十二五”以来,浙江省积极打造终身学习平台,着力以浙江省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为依托,融通国家、省、市、县和各类学校资源、学习平台,引进、整合各级各类现有终身教育资源,并通过购买、共建、共享、研制开发等多种手段丰富数字化学习资源,最终实现以数字化方式推动市民形成无时间限制、无空间障碍的终身学习,形成处处可学、时时能学、人人皆学的局面。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