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县是浙中一个富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县城。多年来,浦江县各中小学立足乡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为进一步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今年,浦江县开展了“特色文化”微课程建设活动。

  浦江县是浙中一个富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县城。多年来,浦江县各中小学立足乡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为进一步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今年,浦江县开展了“特色文化”微课程建设活动。

  本次活动历时2个月,共有22所学校申报,占全县中小学校总数的50%,共上传微课200余节。浦江县教育技术中心从题材、技术等维度对上传微课进行了认真审核和挑选,最终组建成200余节富有浓郁浦江地方色彩的“特色文化”微课程系列。

  随着微课录制的完成,浦江县“特色文化”微课程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依托“一校一品”,深度开发校本课程

  近年来,浦江县以“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为目标,持续开展特色学校创建活动,全县涌现出了一大批德育、文化、艺术、体育等方面的特色学校,在全市乃至全省打响了具有县域特色的教育品牌。各校以特色为发展目标,开发校本课程。学校微课的录制促进了校本课程的深度开发。

  案例1:黄宅初中生活实验之亲身感受

  浦江县黄宅初中是浙江省初中科学课程规范实施基地学校,走进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能让人感受到生活即实验的科学气氛。冰木莲是浦江县特色风味小吃。本节微课内容是制作冰木莲,师生们亲身参与,通过微课制作共同感受身边的特色文化。

  冰木莲的准备材料:木莲子、野藕粉、凉开水、木桶、2个布袋、糖水、薄荷等。执教者:张丽娜。张老师为了制作微课,多次利用周末学习冰木莲的制作方法,熟悉操作流程。第一次录制时,由于准备的木莲子数量较少,经验不足,张老师没有将木莲子的果胶完全挤入水中,做好的木莲豆腐较薄,凝固效果不佳,录制失败。第二次录制前,得知徐校长是做冰木莲的高手,张老师虚心请教,徐校长热情指导并贡献了一袋木莲子和一袋野藕粉。但由于拍摄角度不好,声音处理不到位,第二次录制失败。第三次,张老师总结了前两次的经验,吸取教训,成功制作出一桶桶诱人的冰木莲,师生一起美美地享用,微课录制顺利完成。学生纷纷表示,要好好的欣赏和学习本节微课。

  案例2:郑宅初中“孝义故事”之辗转选题

  870年前,居住在郑宅的郑氏家族,以孝义治家“一门尚义,九世同居”,屡受朝廷旌表,明洪武十八年太祖朱元璋赐封其为“江南第一家”。浦江县郑宅初中毗邻“江南第一家”,以“江南第一家”孝义文化为学校特色。在微课方案制定过程中,学校辗转选题,最终聚焦目标,将特色文化精准地呈现出来。

  开始学校以“孝义文化”为切入点,从和孝义有关的景、人物故事、家训、对联着手,设定微课内容。但经专家指点,认识到切入点太大,不符合微课特点。之后,学校决定以“孝义故事”为切入点,以点带面,传承孝义文化。题材从学校的校本课程《江南第一家“孝义”故事》中选取,最终选定了《江南第一家的由来》、《郑文泰教子》、《难忘师恩》、《郑渊念母》、《孝感泉的故事》、《建文井的传说》、《郑铉巧退元军》、《郑钦孝父》、《郑琦拒金》、《郑缇救兄》10个故事。

  案例3:龙峰国际学校故事文化之找准抓手

  有这样一所学校:校长爱讲故事,老师爱讲故事,孩子们都喜欢听故事、讲故事。“以故事温润童心,用阅读滋养幸福”是浦江县龙峰国际学校的办学理念,从建校初至今,学校一直致力于打造校园故事文化。

  故事文化微课程,可以讲什么内容呢?因为对微课的不了解,老师们首先想到了讲有浓郁的浦江地方气息的故事,如《龙德寺塔的故事》、《板凳龙的故事》等。但如此一来,与网上非常多的讲故事视频或者动画片没有什么区别,微课的优势也难以体现。后来,制作团队请教了金华市教育技术和信息中心的相关人员,并查阅了大量资料,经过反复论证,最终定下了讲授“讲故事和编故事的技巧”为微课的主要内容,完成了微课板块的设置。

  二、挖掘“特色文化”,初步形成系列课程

  浦江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民风淳朴,民间文化深厚。参与微课程建设的22所学校,各自选取一种方式表现浦江特色文化。如:实验小学的书画、浦阳一小的童话、浦阳二小戏曲文化、杭坪中心小学的剪纸、中余中心小学的树叶贴、潘宅中心小学的布贴画等,共同组建成浦江“特色文化”微课程系列。而每一所学校在制定微课录制方案的过程中,又分别以自己学校为一个整体,设计了10节以上的校本课程微课系列。

  案例1:黄宅中心小学的“古城文化”系列

  浦江县黄宅中心小学位于黄宅镇。历经漫长岁月洗礼,黄宅古城已经完全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但从“黄宅古城原图”依然可以让人们领略到当年的古城风貌。黄宅中心小学制定了以“古城文化”为主题的微课程建设,既能让孩子们领略古城魅力,还能激发他们爱家乡、爱学校的人文情怀。然而,历史如大浪淘沙,“古城文化”从何而来?黄宅中心小学的老师们不辞辛劳,深入黄宅文化历史研究会、官岩山景区、桐木殿、前陈郑尔寿建造的新屋里和石牌坊、上山文化遗址等,实地调研并寻访了多位知情人士,收集第一手资料。经过多次探讨和认真研究,学校最终确定了包括上山文化、古城变迁、学校变迁、黄姓由来、其它姓氏、名人轶事(古)、名人轶事(今)、官岩山、桐木殿、迎会、闹元宵和民谣民谚等十二块内容,形成“古城文化”校本课程微课系列。

  案例2:杭坪中心小学的“楼老师剪纸”系列

  一把剪刀成就一所学校。浦江县杭坪镇中心小学是国家级非遗传承(剪纸)教学基地,坚持“以乡土文化为背景,以传统文化为积淀,以行为习惯为手段,以多彩活动为载体”的特色办学。该校校长楼基洪自身酷爱剪纸,拥有几十年的剪纸经验,是省剪纸协会会员,浦江县剪纸协会理事。杭坪中心小学专门成立了以“楼老师教剪纸”为主题的微课系列制作小组,完善了录制设备,布置了场景教室,把剪纸知识体系进行梳理,即将录制成40集以上的系列教材,将此作为校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微课系列的内容以剪纸的技法为主,还包括剪纸的历史文化、剪纸的保存、装裱等。

  三、完成微课制作,建立一支技术队伍

  一个课程的开发,练就一支队伍。在县微课程建设之初,广大的一线教师对微课的知识知之甚少。随着微课程建设的开展,学校领导、教师纷纷参与其中,在组织规划、课程开发、教学研究、拍摄制作等方面都得到了锻炼。可以说,经过历练之后,每所学校都锻造了一支过硬的技术队伍。

  案例1:前吴福和希望小学组建课题团队

  9月中旬,浦江县前吴福和希望小学申请建设“麦秆剪贴”微课制作任务后,即任命张小蓉老师为项目负责人,组织8名骨干教师,成立了麦秆剪贴微课制作小组。制作小组多次召开会议,以学校校本教材《浦江麦秆剪贴》为依托,确定麦秆剪贴制作内容。9月19日,面向全体教师开展校本培训,共同学习微课制作。老师们通过浦江教育网点播视频,认真聆听了金华市教育局教研室课程评价部主任、浙江省特级教师周红星的《技术改变教学》专题讲座。通过本次培训,全体教师对微课有了一定的认识。10月9日,学校派项目小组的3名成员参加了浦江县教育技术中心组织的专业技术培训,学习了微课制作流程、微课拍摄和后期制作技术。10月13日,制作小组召开校级微课制作研讨会议,确定学校微课拍摄计划、上课内容和展现形式。会上,各位老师踊跃发言,积极进行头脑风暴,制定出微课拍摄进程计划。为了更加有效地进行备课,老师们利用下班休息时间,观看自学网上有关手工制作视频,认真备详案,加紧准备拍摄微课所需的麦秆剪贴材料,写好自己上课具体步骤和相应的解说稿。10月21日,制作小组利用智能手机的摄像功能试拍微课视频,每位教师根据所拍视频再进行备课修改,斟酌解说词,力求操作步骤清晰明了,语言精练准确,让观者听得清楚、看得明白。11月7日,制作小组利用课余时间,积极筹备拍摄事宜,制作微课拍摄背景墙,借来拍摄设备,精心选择拍摄场地,布置拍摄地点。11月12日,经过近1个多月的精心准备,麦秆剪贴教学骨干教师精神抖擞地参加了微课制作拍摄。11月15日-16日,小组成员利用周末休息时间,进行着更为复杂的微课后期编辑工作。

  案例2:浦江实验小学练就角度拍摄

  “我们不能过多依赖动用社会资源来帮助我们拍摄、制作,我们要通过一次活动锻炼一支队伍,形成实验小学自己的力量,培养能制作微课的教师,将来把微课制作日常化,建立我们自己的微课资源库。”实验小学朱柏烽校长的这一番话既是对老师的鼓励,也是一种动力。

  11月初,实验小学“软笔书法” 微课程正式开机。负责拍摄和制作的吴文杰和郑钢峰老师开始着手器材准备,学习拍摄手法。学校为此特地斥资购买了摇臂、滑轨等拍摄器材。但拍摄过程并没有大家想得那么简单。第一天拍摄就遇到了大问题。如何选择最佳拍摄角度?怎样表现书写过程中的运笔并且拍得有美感?究竟用多大的画面来展示?这些问题就是绕不过去的坎,如果不解决就不能进行下一步的拍摄。一群人围在摄像机旁,前后左右,上上下下找机位,找视觉点。忙碌了1个多小时才最终确定下来。这与原计划半小时拍摄一节课的设想相差太远了。当拍摄角度确定下来之后,大家又认为这下可以加快拍摄速度了,没想到新问题又来了。在范写过程中,由于老师过分紧张,原本练的好好的一个点划愣是写了十几个还没有一个满意的出现。“停”、“重拍”的声音不断在现场响起,每个人都紧张得汗涔涔的。好不容易写好了,还没收笔,墨汁滴了下去,又要重来。计划拍摄的4节课,到最后才完成了2节。拍摄小组最终决定晚上加班继续拍。如果周五没拍完,周六周日继续拍。

  案例3:檀溪中心小学探索场面拍摄

  浦江县檀溪中心小学制定了“舞龙文化”微课程。课程分为两部分:一是理论部分;二是实践部分,包括基本动作、八字舞龙和套路分解以及整套动作展示。

  舞龙活动场地要求比较大,因此把舞龙的拍摄放在学校操场上。由于现场要保持安静,在经过一次试验性拍摄后,学校决定把拍摄时间放到周末。第一次试拍给拍摄小组提出来许多难题:学生的精神状态不佳;学生动作熟练程度不高;在光线和声音方面都有许多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教师如何更好地讲解动作……在试拍后,学校进行了一次讨论,如何解决遇到的问题。比如课程的重难点也是在拍摄过程中慢慢摸索出的,有时甚至推翻原先的拍摄内容,重新确定教学重难点。又如在拍摄八字舞时,发现拿龙珠的学生在舞动龙珠时存在问题,在拍摄中多次停下来指导学生如何舞动龙珠,但是几次下来,发现舞龙珠的学生依然不能熟练掌握动作。因此,学校对原先的课时安排进行了调整,把掌握舞动龙珠动作要领作为本节课的重难点。

  四、凭借微课建设,提升学校软硬件

  微课制作过程中,各个学校积极开动脑筋,全方位配合,尽可能做好准备工作。浦江县虞宅中心小学总务主任在得知缺少微课录制室后,将学校的仓库整理出来供微课组拍摄。周末,项目负责人带领老师们把微课室重新粉刷了一遍,小而精致的微课室呈现在大家面前。龙峰国际学校特地制作了故事微课背景屏风,并对拍摄教室进行了精心布置,以达到更好的拍摄效果。有的学校还特意配置了录像设备。各项配置的添置提高了学校的硬件设施水平。

  然而微课制作的过程让学校收获最大的还是学校软件的提升。

  案例1:浦阳二小:合作——学术用其长

  浦江县浦阳第二小学确定了“浦江乱弹”特色微课程。浦江乱弹是古老的戏曲剧种,发源于浦江,影响浙江、江西、福建等一大片地区,属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微课具有很强的传播性,所以在教学中必须具备科学性、准确性、学术性和真实性,不能犯知识性的错误。学校微课制作小组以音乐老师为主力,并聘请了浦江县戏剧家协会主席张杏强为指导老师。要在短短的几分钟讲清楚一个知识点,微课对语言的要求很高,学校微课制作小组请了几位语文老师加入,负责斟酌微课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要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微课要有美感,学校请了两位美术组的老师负责。有关视频的拍摄与制作等计算机技术方面,学校特请计算机老师全程作技术指导。虽然团队不大,可是包括了学校各方面特长的老师,大家齐聚一堂,建言献策,共同完成微课的制作。

  案例2:郑家坞中心小学:干——要脚踏实地

  在微课程拍摄之前,浦江县郑家坞中心小学专门召开微课程制作组人员会议,确定了口语标准、音色优美的杨菲菲、张勇和杨军英3位老师作为微课程主讲老师。在微课程的拍摄中,为达到更好的拍摄效果,根据课程内容,采用多机位拍摄。经学校领导多方努力,借用了3台摄像机,机位设置在不同角度,以满足完整记录课堂全部教学活动的要求。每一次拍摄前,内容的教学设计、老师的仪容、机器角度的选择、话筒的使用……都做到一一斟酌。

  “基于微课的时间短,内容少,如果要形成一堂高质量的微课,准备充分必不可少。包括事先的教学设计、语言的精炼、留白与调控、精致美观的PPT等。准备才是第一位的。”杨君英老师总结说。

  “县里正在进行‘特色文化’微课程建设,我们要开好好利用这个契机。想,要想得壮志凌云,干,也要干得脚踏实地!”校长陈刚林如是说。

  如今,浦江“特色文化”微课程的200节余微课已陆续上传至浦江教育视频网。各校教师和学生开始点播微课。微课程建设从前期的录制阶段开始转向应用阶段。今后,浦江县将计划实现两个目标:一是走进 程的有效应用,为浦江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