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MOOC、SPOC与大学教学改革发展高峰论坛在京举办,目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推出的慕课课程已超过100门,课程修读人数已超过百万人次。专家建议,为了推进慕课良性发展,未来应推动线上线下以及不同高校间的课程共享学分互认。

  近日,MOOC、SPOC与大学教学改革发展高峰论坛在京举办,目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推出的慕课课程已超过100门,课程修读人数已超过百万人次。专家建议,为了推进慕课良性发展,未来应推动线上线下以及不同高校间的课程共享学分互认。

  2013年是我国的“慕课元年”,当年,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为代表的知名大学纷纷在国际平台上推出慕课课程,此后还相继创办了中文版慕课平台。慕课采用网络教学的模式,课程规模较大,能够容纳十几万人同时学习;利用动画、视频、PPT等手段将教学游戏化;具有很强的教学活动,可以形成强大的线上学习社区。

  在论坛上,北大校长助理、慕课工作组组长李晓明透露,该校目前已推出35门慕课课程,有50多万人选修,计划五年内推百门课程,涉及财经、历史、民俗及计算机类的科目。清华大学公布的数据则显示,该校自创的首个中文慕课在线学习平台“学堂在线”开办一周年已上线69门课程,选课人次超57万。

  虽然慕课选课者为数众多,但真正参加结业考试并拿到证书的人数所占比例却不高。以北大为例,从去年1月至今年7月,该校在Coursera开设15门课程,超过15万人注册学习,2013年的结业统计显示,仅6000多人参加考试,最终2500多人通过考试并拿到证书。同样,在清华的“学堂在线”上,《财务分析与决策》一课共有10.2万人学习,但只有4320余人最终获得证书,结业率不足5%。

  对此,各校在采取不同的措施克服慕课的不足,提高其利用率。比如,清华大学就在尝试“ ”的模式,学生在网上学习知识,课堂则变为讨论和思辩的场所。还有学校引入一些在线学习新模式,比如为在校学生设计的慕课课程,可以对入读人数和入读条件加以限制,以保证学习效果。

  作为国内最早开始研究慕课的专业学者之一,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黄震教授建议,实现不同高校间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及学分互认很有必要,这样能大力促进我国高校学生跨校选课和辅修专业培养。比如北京的学院路“教学共同体”即可开展此种尝试,同时应尽快建立起我国中小学慕课共享平台,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