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农大建国内首个农业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大数据助力“渤海粮仓”

  夏日炎炎,在山东省东营市现代畜牧业示范区里,35套农业大数据监测基站有的正在安装,有的已开始运行。这是山东农业大学农业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继在山东无棣建站之后,在“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建设单位建起的又一个监测基站。

  “示范区建设迫切需要山东农大的技术支持,通过共建提升农业科技管理水平,实现农业增产增效。”示范区副主任胡春喜说。

  “渤海粮仓”工程是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提出的。在环渤海4省(市)中,有4000多万亩中低产田和1000多万亩盐碱荒地,是我国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有较大的增产潜力。如何利用科技力量建成“渤海粮仓”?

  2013年,山东农业大学成立了国内第一个农业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在山东省科技厅的大力支持下,大数据研究人员迅速加入到“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中。学校选调土壤学、农学等相关专业专家组成课题组,构建起一支业务精、责任心强的协同攻关队伍。

  大数据研究人员在耐盐优质高产小麦玉米品种鉴选、农田多水源高效利用、盐碱土壤改良与中低产田地力提升等关键技术方面,研究确定了包括土、肥、水、苗情等70多个指标的数据采集分析指标体系,构建了“渤海粮仓”的大数据采集平台、数据分析平台、成果展示平台,实现了省、市、县、用户四级实时互动;建立了基层人员数据采集与科研人员研究分析的协作机制,保证了数据采集和分析工作的顺利进行;将精准的农业大数据成功应用于示范区的田间管理和生产指导,为“渤海粮仓”的粮食增产增收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农业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理事长、山东农业大学校长温孚江说:“做好‘渤海粮仓’增产增效的大数据支撑研究,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山东农业大学和联盟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将搭建更为广阔的农业发展平台,为‘渤海粮仓’建设‘保驾护航’。”(记者 张兴华 通讯员 刘群英)

    《中国教育报》2014年8月25日第8版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