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的兴起及其在全球掀起的热潮,引发了人们关于传统教育模式是否面临颠覆,实体大学是否将让位于网络教学和“慕课”的疑问?虽然过去两年许多国家的知名大学纷纷筹划建立自己的“慕课”平台,但所谓的“颠覆”并未真正发生。

  “慕课”的兴起及其在全球掀起的热潮,引发了人们关于传统教育模式是否面临颠覆,实体大学是否将让位于网络教学和“慕课”的疑问?虽然过去两年许多国家的知名大学纷纷筹划建立自己的“慕课”平台,但所谓的“颠覆”并未真正发生。

  7月15日,澳大利亚西澳大学文学院创新主任大卫·格兰斯(David Glance)在“对话”网站发表文章《大学仍然屹立,“慕课”革命从未发生》(Universities Are Still Standing. The MOOC Revolution That Never Happened.),对“慕课”难以取代实体大学的原因进行分析。

  文章称,首先,“无压力”学习可能难出实效。“慕课”的主要优势在于注册、参与和退出课程都是免费的,且学习者可根据个人情况来安排学习时间和进度,但这种高度自由也导致了“慕课”的实际完成率很低。

  2013年,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育研究生院的研究人员对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间在“课程时代”注册该校课程的1000万名“慕课”使用者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16门课程的平均完成率为4%,最低的仅有2%,最高的也不过14%,大约半数使用者在注册后甚至一节课的视频都没看过。格兰斯说,与大学课程不同,退出“慕客”课程不会给学习者带来任何不利后果,这使他们难以自我约束、持之以恒。

  其次,“慕课”尚缺制度支撑。传统高校在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学业测试评估、学位授予等方面均受到一系列法律法规的严格约束,其教学和管理模式的任何变化都涉及政府、学校、教师和学生等多方利益相关者。

  “慕课”若想与现有的大学体系接轨,教育主管部门必须首先健全相应的制度,并出台相应政策规定。虽然一些国家的教育部门已对“慕课”表示出兴趣,一些大学也开始在一定条件下接受“慕课”学分,但完全以“慕课”为基础颁发学位短期内恐怕难以普及。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与一家“慕课”平台及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合作开设的低学费计算机科学在线硕士学位课程已于2014年1月开课,但因招生人数及来源限制,首批学生不到400人,且以该校在校生和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员工为主,其今后发展情况还有待观察。

  最后,“慕课”的商业模式运作仍待探索。由教师自发录制课程并上传的原始“慕课”模式已经过时,许多大学开始有计划地建设自己的“慕课”系统。据《波士顿环球报》(The Boston Globe)5月报道,哈佛大学称每开发一门新的“慕课”课程,该校需投入7.5万—15万美元。即使那些不直接为“慕课”建设提供经费的大学,其课程制作最终也是由本校教职工完成,存在隐性成本。

  2013年初,“课程时代”推出认证服务,尝试“教学免费+服务收费”的盈利模式,学习者完成学习任务并通过考试后可通过支付一笔费用来获得授课大学和“课程时代”共同提供的官方成绩认证,不过这项收入仍远不及课程建设的前期投入。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