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结束的清华大学考试周里,物理系大三学生杨平凡和约200名学生一起,参加了《电路原理》课程的期末考试,并最终顺利地取得了学分。然而,和大多数参加考试的学生不同的是,杨平凡是通过一门名为《电路原理X》的在线课程完成学习的。和他一样通过这门在线课程获得学分的还有另外几位同学,他们成为了清华大学首批通过在线课程获得学分的学生。

  在刚刚结束的清华大学考试周里,物理系大三学生杨平凡和约200名学生一起,参加了《电路原理》课程的期末考试,并最终顺利地取得了学分。然而,和大多数参加考试的学生不同的是,杨平凡是通过一门名为《电路原理X》的在线课程完成学习的。和他一样通过这门在线课程获得学分的还有另外几位同学,他们成为了清华大学首批通过在线课程获得学分的学生。

  《电路原理》是清华大学电机系开设的一门电类专业的学科基础课,每年春季学期都会开设4个班次,由11位教师组成教学团队。2013年10月17日,《电路原理》作为清华大学上线的第一门慕课(MOOC,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在edX和“学堂在线”两个平台同时开课。今年春季学期,《电路原理》慕课课程的主讲教师、清华大学电机系副教授于歆杰把慕课引入传统课堂,开设了《电路原理X》SPOC课程(小规模内部在线课程),让学生们通过在线学习、参加线下讨论和与原课堂同时同卷的考试,完成了这门课程的学习。这门课程也成为清华大学第一门以在线课程和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开设,并且学生取得了学分的课程。

  教师:由讲授到引导

  作为清华第一门在线课程的主讲教师,于歆杰坦言自己最初的动力就是改善和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我们想利用视频资源让学生做预习和自学,以便利用 ,即改变传统的课堂上教师讲授、课后学生练习的教学模式,采用学生课前自学,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讨论的方式,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慕课的诞生为翻转课堂的实现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学生通过在线课程可以更加方便和高效地完成自学环节。

  《电路原理》这门课原本每周有2次课,每次课2学时,共64个学时。于歆杰开设的《电路原理X》课程,授课内容与传统课堂的课程内容完全一致,但学生并不需要每周到教室上课,而是按照他在学期初就布置给学生的自学安排,在网上通过“学堂在线”平台进行自学,并完成习题和小测试。在此期间,每2周于歆杰会组织一次线下的讨论课。

  “我们这个讨论课是真正的讨论。”提起每2周一次的讨论课,于歆杰强调说。每次的讨论课上,他都会化身为一个“大问号”,不停地向学生们提出各种问题。每次讨论课的开始,于歆杰会通过提问帮助同学们复习自学的内容,然后进入习题的讨论。于歆杰介绍说,“我们讨论的习题与传统习题课的题目是一样的,但是传统的习题课主要是老师来讲,间或会提问学生,而现在的讨论课主要是学生在讲,每位同学都会到黑板前讲述自己的想法和解题过程,我们在讨论中更多的关注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关于卷积积分的一次讨论课,让于歆杰记忆犹新。“卷积积分是这门课程里最难的一个知识点。在以往的课堂上,老师通常要花费比较长的时间进行讲授,一半以上的学生才能理解,课后还需要再琢磨。”于歆杰说。但是在这门课关于这个知识点的讨论中,于歆杰出完题后,照例邀请了一位同学到黑板前解题,他自己则和其他同学一起,不断地向这位同学提出问题和建议,就这样一步一步地,这位同学竟然完成了全部的推导过程,这让于歆杰倍感惊喜,“这么难的问题,他能够仅仅凭借我们不断提问的帮助,几乎完全自主地推导出结果,这是我上这么多年电路课都没有遇到过的,他甚至把我需要讲授的所有话都说出来了。”于歆杰相信,这样的一堂讨论课,会给所有参与讨论的同学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也会大大鼓舞他们的自信心,课堂效果会比依靠教师讲授的方式好得多。

  的确,在后来关于课程的问卷调查中,所有学生都认为,讨论课是这门课程中自己收获最大的环节。“以前的课堂,都是我在讲授;而这门课的课堂上,我只是个引导者,在合适的时候负责牵线,大多数的时候都是学生在发言。”于歆杰说。

学生:由被动变主动

  对于顺利完成了这门课程的学生,于歆杰是这样评价的:“我很佩服他们,因为这门课并不容易,在没有前人经验的情况下,他们能够坚持学完这门课程并取得学分,我想他们是在其中找到了乐趣。”

  而对于学生杨平凡来说,他也有类似的感受:“一学期下来,我感觉这门课对于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因为缺少了平时课堂的监督。能够坚持学完这门课程,我对自己还是比较满意的,对这种形式的课程也比较满意。”

  实际上,之所以选择这门课程,杨平凡正是看中了它给予学生的充分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传统的课堂上课时间太长,很容易走神,所以学习效率不高。”杨平凡说,“学习这门课程,我多是利用晚上和周末,自己感觉精神比较好的时候,就在线学习一段视频。一方面能够自主地挑选适合的学习时间,学习的效率很高;另一方面也充分地利用了空闲的时间,不用占用课时,还可以去选修其他感兴趣的课程。”

  杨平凡的这种学习方式也是于歆杰所赞同的,用零散的时间学习而不是集中长时间的学习,“因为人的注意力不可能在长时间里保持集中,这也是很多时候课堂学习的效率低下的原因。”于歆杰说,“所以在线课程把知识碎片化了,每天抽出一些零散的时间学习一点儿知识,长期的累积下来,效果比课堂灌输要好得多。”同时,在线课程的特点还使得它可以被反复地利用,“在线学习,有不懂的地方我可以反复看,这是课堂上做不到的。”杨平凡表示,“课堂上有时候某个知识点一时没有听懂,往往会导致后面的内容也受到影响。”

  在杨平凡看来,在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仅在线学习的部分效率提高了,线下的讨论课效率也变高了。“传统的习题课也都是老师在讲,注意力也常常会不集中。”他说,“而这门课程的讨论课上,老师会不停地提问,使得我的注意力没法不集中。而老师不停追问的过程,对我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查漏补缺的作用,学习的质量也提高了。”

  通过这样的课程,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不仅可以从老师和同学的身上学到更多的东西,更为关键的是,课程点燃了学生们的探索热情,使他们达到自动自发的学习状态。

课堂:推进课程教学转型

  一直以来,清华大学都在不断探索提高和改进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慕课作为信息技术与教育理念创新结合的新生事物,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知识传播模式和学习方式,给高等教育改革带来了重大机遇,更带来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等方面的深刻变化,对深化传统大学教育改革、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清华大学主管教学的副校长袁驷表示,近年来慕课迅速兴起,清华大学抓住机遇,于2013年加入了edX平台,推出了首批中文慕课课程。通过一年多来的实践,我们深刻感到在线教育的最新进展对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线教育促进基于新技术的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基于大数据的学习规律研究,发展教育科学;促进大学优质教育资源向全社会的辐射,推动教育公平。清华大学高度重视在线教育工作,发布了《清华大学关于加强在线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学校支持、院系负责、教师投入、学生参与”的在线课程建设原则。有关院系结合在线教育特点和本单位实际,推荐一批优秀教师积极参加在线课程建设,并在校内教学中进行课堂与在线混合式教学改革试点,在课程设计、学生评价等方面积极探索,创新实践。经任课教师同意,本校学生可以注册选修学校认定的在线课程,完成所有网上学习环节及任课教师要求的其它辅助环节后,可获得相应的学分。课堂与在线混合式教学,线下的课堂时间可以更多地用来进行师生间的互动研讨,实现更加深度的和个性化的学习,使得课堂能够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术志趣,进而为学生的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起到关键作用。袁驷说,“我们希望通过在线课程这种基于现代技术的教学模式的引入,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新的活力和可能性,推动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式的不断提升,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学校也将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此类课程的特性和规律,研究课程的规范和标准,推动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袁驷还指出,在线教育发展与大数据研究结合起来,未来还将为学校的教育研究和教学改革工作带来重要的促进。“通过收集学生在线学习的大量数据,可以全面地跟踪和掌握学生的学习行为、过程和特点,使得教师能够更加及时、更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更加有效地因材施教。学校也能够通过对大数据的挖掘、分析和研究,总结提炼教育规律,把研究结果应用于人才的选拔、培养、评价等育人环节中去,进一步做到合理选拔、因材施教及科学评价,有效地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袁驷说。

  《电路原理X》课程的开设是这种全新的探索的开始。据悉,在即将到来的秋季学期,微积分、大学物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课程也将在校内教学中开展类似的SPOC教学,1000余名学生已经报名选修。同时,所建的在线课程资源将应用于青海大学等兄弟院校的课程教学改革,助力课程质量提升。

  如今,清华大学基于在线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创新已经起步,将在推动学校课程教学转型,改善学生学习体验,提升学生学习自主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进一步发挥重要的作用。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