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晚上,央视新闻频道《新闻调查》栏目播放了一期关于慕课(MOOC)的特别节目—— "慕课来了 "。

  5月31日晚上,央视新闻频道《新闻调查》栏目播放了一期关于慕课(MOOC)的特别节目——"慕课来了"。节目播出后,"慕课"的搜索指数暴涨至原来的300%。这种在国内还不算普及的前沿教育模式,为何忽然能引起这么大的关注度?当大家在关注MOOC时都在关心些什么?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央视《新闻调查》讲述的"慕课"的故事。  src=https://img.e-chinaedu.cn/uploadfile/1/2022/0718/857cbd8a7074f7djpg  />

  <strong>"慕课"是什么 ?</strong><br />  MOOC(慕课)既Massive Online Open Courses,通常译作"大规模网络公开课",是一种从2012年开始迅速在全球流行的网络教学形式。它把学校中的课堂,转化成更碎片化、更适合在线学习的形式,移植到了互联网环境中,免费供全世界的人们学习。凭借优质内容、顶尖师资和先进模式,慕课超越了传统在线公开课的局限,填补了在线教育中长期缺失的"高等教育"一环。<br />  在学习者眼中,学慕课"是为兴趣而学","世界名校任选、可以随时炒老师的鱿鱼",还可以"主动去挑选系统性的学习内容","可以在上面上很多世界名校,而且你的同学遍及全世界"。<br />  而在热心参与慕课教学的老师们眼中,这件事甚至能改变世界。<br />  于歆杰老师是清华大学的教授,也是国内第一批吃慕课螃蟹的老师之一。10月10日,清华大学推出了自己的慕课平台"学堂在线",于歆杰老师的《电路原理》就在首批上线的课程之列,他曾在果壳网举办的大型慕课交流活动上分享过关于制作在线课程的"分合之道"。<br />  和传统课堂不同,于歆杰老师原来的课程内容变成慕课后,被分割成若干个5-10分钟的短视频,学生可以根据需求和兴趣有选择地观看学习。"我原来觉得我就是一个做研究的人,我的存在价值就是什么呢?创造新的知识,把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但有了慕课以后我发现,我的存在价值是激励我的学生,让他们变得更活跃、更聪明,这是我在准备和实施慕课过程中深刻的体会"<br />  在国内最大的慕课学习社区"MOOC学院"的创始人姬十三眼中,MOOC是一场发生在学习领域的革命,已经影响到全球上千万名精英学习者,未来还将撼动全世界的高等教育格局。"从此之后我们可以主动去挑选系统性的学习内容,靠自我的管理去进行自我学习。这在高等教育领域内,是过去从没出现过的形式。"<br />  "MOOC发源于美国,但是它所带来的大量最好大学的最好课程,也吸引了几十万中文学习者的热情参与。当时我们想,应该专门为这帮用户提供一些服务,建立一个可以讨论和分享的平台。"果壳网在2013年成立了"MOOC学院",不到一年就成为了集合资源最全面、学习者最多的MOOC中文社区。近40万的活跃学习者在MOOC学院分享笔记、点评课程、成立学习小组、寻找志同道合的学习伙伴。<br />  <strong>"慕课",颠覆还是补充?</strong><br />  慕课的概念从2012年开始在全世界流行。从此,成千上万甚至是十几万人在世界各地同时一起学习同一门课程变成了真切的现实。<br />  央视的报道中提到,2011年,斯坦福大学教授利用慕课开设的《
导论》课程,吸引了190多个国家的16万名学生一起学习。有趣的是,在这门课的前400名"优等生"中,却没有斯坦福大学自己的学生,反而有248名满分获得者是通过慕课的形式来完成的课程。换句话说,最优秀的学生不在大学围墙之内。这是否意味慕课将对传统教育发起巨大的冲击?<br />  传统教育领航者们看法很复杂。在北大校长看来,慕课是"传统课堂的一种补充,一种延伸"。而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则把慕课看作一把双刃剑,它颠覆传统的同时也给高等教育带来机遇。清华大学副校长袁驷的另一重身份,是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他相信,慕课和传统课堂谁也不能代替谁,但是缺了谁都不够理想和完美。"我们的理念就是这个平台和课程一体化来发展。做到线上、线下的结合。"<br />  在学习者龙丹萍看来,传统教育跟慕课的区别在于学习的主动性。在传统课堂上,学习是被动的,老师不一定你喜欢,讲的东西也不一定对你有用。但学习慕课更像是一种主动的研究过程。老师像是在和你讨论问题,你甚至可以把不喜欢的老师"炒鱿鱼"了。你学的东西一定是你主动选择的,学习自然就快乐了许多。<br />  早在2012年,姬十三接受采访时就曾预测过未来的学习:"在互联网时代,学习需要线上线下相结合,设计一套好的学习模式,有合适的激励,又适合碎片化需求。" 最近十年互联网在不断自我演变,教育却一直没有出现真正的变革和创新。"上一次教育革命是发生在学徒制和学校教育中间的一个转折点,学徒制本身是一个个性化的教育,但学校教育,很难保证个性化。" 直到慕课的出现。慕课,让个性化教育有了另一种可能。<br />  姬十三还提出:慕课重新定义了"好学生"这个概念。在慕课中拿到高分的学生,未必是现实生活中的"好学生"。有些学生在线下非常"宅",很害羞,不被重视。比如活跃在MOOC学院的传奇学霸王桢,他用两年的时间拿到了65张证书,但在生活中他只是一个普通的白领。<br />  而从授课老师的角度来看,如何讲课,在慕课上也遭到了空前的颠覆。<br />  在于歆杰老师看来,"传统公开课的特点是观众看牛老师给其他学生上课,慕课的特点是观众感觉牛老师在给他上课。"而且慕课老师都在"想尽心思要吸引学生能够选这门课" 。他回忆道:"一般来说,一个完整的MOOC视频像拍电影一样,有制作人、摄制团队、后期制作等工种;整个制作流程也堪比电影大片。但对老师的体验来说,拍摄这样的’大片儿’跟在课堂上讲课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录制视频不像在教室里讲课,没有学生的配合老师很难兴奋起来,为了让自己进入情绪,于歆杰老师的课都是蹲在家里椅子上完成的。"你很难想象,为了让自己的课更受欢迎,清华、北大在每门MOOC课程上平均的投入是20万元人民币。而在美国,投入的所谓‘课程装修费用’甚至高达上百万人民币。"<br />  而通过慕课授课,给老师带来的成就感也是前所未有的:"你看我一个中国的老师,在电路这样一个相对枯燥的课程里,给来自全世界超过150个国家的1万个学生在讲电路,我很骄傲。"全球最重要的MOOC平台之一,edX的创始人阿南特也曾说过"相对于我原来做那些计算机芯片来讲,我觉得我现在做这件事,对世界的影响和改变会更大"。<br />  对于慕课的改变力,于歆杰老师还寄予了更多的厚望。<br />  "由于有了慕课,能够实施教育公平性。比如说今年秋天,青海大学的电路原理课程就会依托我们的这些视频,他们的老师每周一次进行答疑和辅导。我们要尝试一下,这种方式能不能够让他们的学生学的更好,至少给他们学的有相同的质量……这件事如果能够做成,并且能够推广的话,完全有可能改变中国高等教育的格局,就是说能够让优质教育资源真正为各个普通大学的这些学生所享用。<br />  <strong>"慕课"的未来</strong><br />  被寄予多方厚望的慕课,未来将走向何方?<br />  姬十三认为,慕课在中国还可以发展得更好、更为普及,但其核心还是要建立它的一个权威度。"目前来讲,学习慕课还是出于自发兴趣的人学习的比较多,那这个群体一定是少的,如果指望这个群体变的更大,就一定是得在它上面增加那些功利性的、实用性的元素,我凭慕课可以拿到学分,我可以凭慕课的证书可以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那么会有更多的学习者愿意尝试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并从中获益。一定是在这个层面上更多的被推动的,这里面还是真的要涉及到教育的改革。"<br />  而在中国,这种改革正在低调地发生着。清华大学,北大、复旦等十多所一流大学,都迈出了自己的慕课第一步,甚至有重点高校开始在部分课程上承认慕课的学分。教育部联合重点高校,结合在线教育模式,开始尝试推动大学之间的联盟,包括推动学分的互认。<br />  不过在大多数学习者看来,国内的慕课不管在数量还是质量上,和来自哈佛、斯坦福、麻省理工等全球顶尖学府的课程,还是颇有差距。借助MOOC学院这样的平台,学习者能方便地接触到全球范围内的慕课课程。根据MOOC学院的用户行为数据,来自国外名校的优质课程仍然最具吸引力。<br />  而从全球范围来看,慕课的发展还需要更多老师的参与。<br />  虽然慕课已经成为教育界和科技圈的焦点,也得到了全世界几百所教育机构的鼎力支持,但和传统教育相比,它的资源规模还差得很远。MOOC学院正在和几个重量级的MOOC平台共同商讨,合作在国内向高校教师提供MOOC教学培训的服务项目。也许在不远的未来,在线教学能力也将是一个优秀老师必备的职业素养。<br />  全球最大的MOOC内容平台Coursera的联合创始人Andrew Ng教授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我认为说定义MOOC能做什么还为时尚早。有一件事我知道无论我们怎么做,教育是一个社会问题在今天,很多人只是没有接受教育。那么我承诺要做的就是我们做的任何事都可能扩展到数以百万计的世界各地的学习者和技术,免费提供内容。"<br />  MOOC学院的运营负责人张穆君则相信,根植于网络的慕课在未来会变得更加社会化,更加重视知识在群体间的流动。在社区运营的过程中,她发现,当同样源自互联网的慕课和线上社区相遇,学习者从自己学习、互相学习到群体学习,从获取知识、传播知识到团队协作从现有知识中挖掘出新的知识,学习变得更加社会化,也更有效率。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学习者们已经在MOOC学院平台上分享过6000多篇围绕具体课程的笔记和将近7000条关于课程的讨论,还有5000余条来自真实学习者的评价,基于社会化筛选的机制,为学习者找出最值得上的MOOC课程。这一切都为基于学习的社交奠定了基础,未来这种更精准的社交模式,将演变出无限种可能。<br />  正如央视《新闻调查》中所说,"慕课到底是什么,了解慕课或许最好的方式就是去真正上一门慕课课程,毕竟站在岸上,我们永远无法去体会游泳者的感受"。在这个网络时代,时间和空间的隔阂,都无法再成为阻止你去学习的原因。终身学习将变得越来越容易和便捷,爱学习和会学习的人将能更好地进行自我培训。有了慕课,随时都是学习的好时候。

</article>
</div><div class=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