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言人近日表示,我国即将对关系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的系统使用的重要技术产品和服务实行网络安全审查制度。该发言人特意提到实施这一制度的背景,即少数国家政府和企业利用技术垄断大规模收集敏感数据,我国政府、企业、大学及电信主干网络多次遭受大规模侵入、监听。
 
  这次审查制度的特点是针对重要信息技术产品。应该说这抓住了互联网安全的“牛鼻子”。而从这一点上来看,高校互联网安全形势不容乐观。有统计显示,在教育机构的数据中心中,美国某公司提供的设备占据了50%的份额。这意味着,只要这些设备装有不为用户所知的后门,这些数据将源源不断地发到外国。
 
  有些人对高校的互联网安全理解不深,认为高校面临的主要是学生资料泄露等个人隐私类的危险。但如果了解高校对国家的重要作用,就足以了解高校互联网安全的紧迫性。作为我国科研力量的主力军,2013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高校获奖比例均接近七成。高校承担的科研工作,有些涉及军工、公共安全、金融等要害领域的项目,这些与国家安全息息相关。如果这些储存在电脑里的材料被窃取,我国的基础科学研究水平、军工科技实力、内政外交的方针政策等都将呈上外国情报机关的办公桌。这并非危言耸听。
 
  可以认为,我国建立网络安全审查制度,是美国爆出棱镜门事件以来,国家对互联网安全采取的重大措施之一。而且发言人在谈到网络安全时将大学也包括在内,体现出有关部门对大学的互联网安全已有充分认识。在此基础上,高校也应该有所作为,这样才能与有关部门形成良性互动。
 
  高校的有所作为,首要的、也是见效最快的就是尽量采购国产设备。高校的网络安全管理水平也亟需进一步提升。高校的校园网络是搭起来了,但有效的网络安全防御系统是否同时搭建?许多高校现有的网络管理人员,不过是对网络进行一般维护和简单的故障排除,却缺乏应对网络安全事件的经验。
 
  除此之外,从高校的本职工作出发,培养出和现代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接轨的专业化人才,是高校应有所作为的重中之重。只有大量的具备优秀专业素质的人才进入行业,才能从根本上扭转我国互联网安全面临的被动局面。(作者高毅哲,系本报记者)
 
    《中国教育报》2014年5月27日第2版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