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会沦为世界名校的实验室或辅导教室?近日上海交大副校长黄震这一惊人之语,说的正是大型在线课程对高校的冲击,也就是一般所谓的 “慕课”(MOOC,全称是“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

  中国大学会沦为世界名校的实验室或辅导教室?近日上海交大副校长黄震这一惊人之语,说的正是大型在线课程对高校的冲击,也就是一般所谓的 “慕课”(MOOC,全称是“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慕课”来袭,能够倒逼中国大学加快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吗?在这一疑问没有明确答案前,更可能的冲击是“慕课”带走了中国最优秀的学生。

  自2012年美国多所知名大学联手推出 “慕课”以来,网络课程资源加快了平台整合,名校、名师、名课加上免费,成为“慕课”横扫普通高校课程的利器。不只是中国高校感到了阵阵凉意,事实上,即使在美国也有强烈反弹,包括哈佛大学、圣何塞州立大学等知名高校的教师联名反对“慕课”。然而美国教授们对“慕课”的敌意与中国高校遭遇竞争后的恐慌有共通点,也有差异。相通的地方是,“慕课”压缩了传统课程的生存空间,学生们用鼠标投票的结果是,一些普通课程的教师可能面临失业,二流高校只能成为“慕课”的助教。

  美国教授们抨击 “慕课”的另一主要原因是,“慕课”的大规模在线教育模式有悖大学精神。由于注册上课者人数众多,“慕课”教师根本不可能做到一对一的交流,这就与原本研讨班模式的大学教育相去甚远,只能算是互联网时代的“函授”或“电大”。因此,美国教授们认为立足于虚拟世界的大规模在线教育只会降低教育质量。最新研究显示,“慕课”的辍学率高达90%,不少学生只是跟风之举。

  然而对于中国高校来说,研讨班模式本来就并不普及,本科阶段上大课才是主流,当然也就不存在教育模式方面的不适应问题。最直接冲击还是来自于在线优质课程资源对传统课程生存空间的挤压。不过受限于语言、计算机水平和上网条件等,这种挤压的力度与美国高校的感受相比是间接的。比如,“慕课”认证证书在国内还远远比不上“文凭”的效力,对学生就业没有明显的直接好处。“慕课”多数为基础课程,也没有一套完整的体系,无法代替传统的研究型课程。因此,能够从“慕课”获益的中国学生是非常有限的。

  只有投入没有经济产出的“慕课”前景并不明朗,但国外高校不是在搞义务劳动,他们正致力于从“慕课”学习者中发掘未来精英,选拔优秀学生。长此以往,最好的中国学生很可能都不会再报考中国高校,这才是我国大学校长的未来之忧。尽快建立中国版的“慕课”,汇集中国高校的优质课程,向莘莘学子免费开放,为中国高等教育留住活水,这才是“开放或者被抛弃”的真意。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