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长江教育研究院主办、人民教育出版社协办的第七届“北京·长江教育论坛”,今天上午在北京举办。论坛发布了长江教育研究院关于“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发挥信息技术革命性影响作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教育政策建议书,并举行了《中国教育黄皮书》(2014版)的首发仪式。
由长江教育研究院主办、人民教育出版社协办的第七届“北京·长江教育论坛”,今天上午在北京举办。论坛发布了长江教育研究院关于“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发挥信息技术革命性影响作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教育政策建议书,并举行了《中国教育黄皮书》(2014版)的首发仪式。
长江教育研究院“2014年度教育政策建议书”提出,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双重需要,势在必行、刻不容缓。为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建议书”从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构建网络时代的德育课程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十点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周洪宇指出,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绝不是一般的技术应用,而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相互促进,“要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运用信息技术逐步改变原有的教育教学过程与模式,实现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向以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的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达到提升教育教学效率和质量的目的,这也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根本任务”。
论坛上,与会专家围绕“建议书”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教育专家顾明远教授认为,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应处理好硬件投入、技术掌握和教学内容三者之间的关系。他指出,信息技术的重要特征是网络化、个性化、跨国界,这对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从微观角度看,目前信息技术对我国教育教学的影响仍停留在表面,还没有做到对教学模式的变革,“一些中小学已经开始用平板电脑上课了,但是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仅仅是把教学内容从黑板转移到了平板电脑上”。因此,教师掌握信息技术不是学会简单的课件制作,而是要学会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个性化的教学。
谈松华教授认为,信息技术将会给教育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他介绍,上世纪90年代《纽约时报》就曾撰文指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学将会消亡。“今天的学校和课堂仍是工业化时代的产物,互联网时代正在打破传统学校和教师对学习资源的垄断,教育的途径和方式正在发生质的变化”。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复兴认为,信息技术对教育带来的最核心变化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其中课程体系的变化是关键环节,同时还涉及到教师的素质问题。“目前很多学校的硬件投入已经很好了,但是设备却没有很好地用起来”,他认为,学生信息技术能力高于教师的“倒置”现象值得关注。同时,政府应在教育信息化领域发挥主导性作用。伴随着高校大规模网络课程的普及,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也将日益凸显,“知识产权保护得越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步伐也会越快”。
国家开放大学副校长张少刚认为,大学要想适应下一代的学习者,就必须要有互联网思维,例如尝试O2O模式进行教学。他介绍说,美国有一所大学去年春季尝试利用慕课的方式,开设了一门计算机科学专业的硕士学位,该课程吸引了全球80多个国家的学生。到了秋季,该校又开出了线下课程,结果发现来自美国本土的学生,其参加线上课程学习的人数,超过线下课程人数的13倍。
清华大学程建钢教授认为,教育信息化发展到今天,需要学界系统化地研究教育信息化的理论体系、技术体系、组织体系、创新应用体系和可持续发展体系等五大体系,特别要克服技术长期“左右”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弊端,“现在教师被技术绑架、学校被企业绑架的现象比比皆是”。他认为,只有在理论层面研究清楚了,教育信息化才能科学、有序地推进。
来自中国移动、英特尔公司等企业界代表,也参加了今天的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