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用一二十分钟呈现某个知识点的信息化教学方式,正悄然兴起——
”的信息化教学方式悄然兴起。这种碎片化的教学方式利弊几何?对于大学教学改革来说意味着什么?近日,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评选结果揭晓,同时首份《高校微课研究报告》出炉。借此机会,记者采访了专家和高校代表。
“短、小、精、趣”微课异军突起
当前,如何让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是国内外教育者都在探讨的热门话题。在众多资源形式中,微课以其“短、小、精、趣”的特征,迎合了时代要求和大众心理,在国内外教育领域中得以快速发展。
例如,国外以浓缩名人的人生和经验为内容,制作著名的微课“让思想插上翅膀”,时长均为18分钟。美国可汗学院以其便捷有效的教学方式,赢得全球学习者的青睐。英国牛津大学也陆续推出时间短的系列微课。心理学、传播学等研究显示:“10分钟左右的时长符合当今网络时代信息碎片化的阅读方式。”当今学生已是“数字时代原住民”,高等教育教学形式需要适应数字一代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
在国内,微课也被作为一种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手段迅速推广。微课在国内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迅速升温。
用途广泛打破高校教学封闭现状
目前,国内微课主要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在10-20分钟的时间内完整地呈现出教师针对某个典型知识点的教学,包括知识点导入、新授课、巩固练习、作业等传统教学环节。微课短小灵活的特征,决定了其用途的广泛性。
山东科技大学教师许丹认为,时间较短的视频方便进行网络传播,特别是手机等移动设备的传播。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王刚表示,微课制作所需要的资源相对较少,灵活多样,更便于普通高校参与到信息技术的潮流中来。
南京晓庄学院教师陈凯则认为,微课可以成为教师教研交流平台。他说:“长期以来,高校课堂教学过于封闭,高校教师往往关注科研却忽略教学,通过微课的观摩、研讨,不同高校的同专业教师可以取长补短、相互学习。”
在浙江警官职业学院教务处处长冯萌看来:“微课能起到见微知著的作用,能为更好地适应学校提出的网络化、信息化教学改革要求做准备。”
传统教学缺陷放大挑战加剧
虽然微课受到了广泛欢迎,但是以此次微课大赛为基础得出的《高校微课研究报告》也发现了目前微课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
报告指出,有些教师把原有的课程名作为微课名,比如“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的理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体育舞蹈——恰恰”等,这些主题都包含很多内容,很难在15分钟内全部讲述清楚。一些学校统一录制的作品有千人一面的雷同,未能针对不同学科、不同知识点选用适合的微课表现形式。而高校教师制作的微课中,教学内容主要采用了文字配讲解的模式,缺乏图片、视频、音频、动画或操作演示等辅助教学。数据显示,此次比赛高达68%的微课内容未使用除PPT以外的其他多媒体。
这不仅反映了教师对信息技术运用方面的不足,更重要的是传统教学方法的缺陷在视频中被集中放大。南京大学网络化学习与管理研究所所长桑新民教授指出:“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要求微课的拍摄制作者能深刻理解教学的重点、难点和亮点、并以镜头语言更生动地展现出来。”
据了解,国外广受赞誉的微课讲座,虽然只有18分钟的时间,但是演讲者上场之前,制作团队要花好几个月与其共同打磨演讲内容、编排故事逻辑,以保证讲述内容既有深度,也能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呈现。而目前国内教师制作一节微课少则几天,多则几周。
“微课因其方便、快捷、高效,可称之为网络教学资源中的‘快餐’,但从教学规律分析,绝不是所有内容的学习都适合切片化。具有较高人文内涵和思想魅力的讲座与课程,尽管篇幅长,同样倍受欢迎,这类优秀的教学资源属于‘中餐’和‘大餐’。我们应该开发中国课程超市,为广大师生提供信息化学习的‘自助餐’。”桑新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