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对当代大学教育影响深远,它直接影响着中国大学的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学形式、教育手段、开放教育、教育管理等方面的创新与变革,进而影响中国大学人才的培养质量。

  教育思想 促进终身教育理念的形成

  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终生教育理念的构建。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过去从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向着以信息网络为渠道的终身教育发展。

  今天,知识、技术的发展和更新大大加快,在实际工作岗位上所用到的知识,往往不完全是学校教育所提供和学习的东西。现代计算机和信息网络、数字图书馆和各种信息资料数据库,为终生学习建立了很好的平台。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引进国际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建立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实验室。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信息网络只是为人们接受终身教育提供了技术硬件条件,但如何针对社会上不同群体的需求,制定全方位、多规格的教学计划,筛选学习内容,对学习过程进行指导、考核等这一系列教育工作,仍然是中国大学教育的任务。

  教育模式

  从封闭的学校教育向开放的网络教育转变

  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使中国大学的教育模式发生根本的变化:从封闭式的围墙内大学教育向着开放式的网络化教育转变。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的主要特征是在封闭的校园里通过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教学设施进行教育,是一种有限的、传统的教育模式。这种传统教育模式是一种“单向灌输教育模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变化和网络教育的发展,学生获取知识途径变得灵活,选择余地扩大,学生的个人学习意识得到了极大的体现,教学双方地位和作用发生变化——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将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求安排学习内容和进度,并自我支配学习时间。而学校方的作用就是服务与保障,因人而异进行教学服务,整个教育过程是一种自助式教育模式。学生在任何能上网的地方,按自己需要开展学习,这就完全突破了封闭的校园教育,使学校教育面向全社会成员,以信息网络为载体,实施开放式教育。

  教学手段

  面对面教学向数字化教学转变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中国大学教育提供了新的教育手段和技术。网络是巨大的教育资源库,可以通过在网络的教学系统中存储大量数据、档案资料、程序、教学软件等信息,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共享这些信息资源。

  基于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手段,其变化反映在如下几方面数据库的建立与使用:一是建立数字化、开放式的教育教学资料库;二是建立数字化模拟实验室;三是建立在线的师生互动教学模式。始于2011年的“慕课”(MOOC),是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它是为了增强知识传播而由具有分享和协作精神的个人组织发布的、散布于互联网上的开放课程,它的出现将改变整个教学方式和手段,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

  教学形式

  从单向教学向多元化教学转变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传统中国大学教育的教学形式发生了根本的变革。教学形式正从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的单向灌输式课堂教学,向着现代网络化、多媒体教学转变。

  这几年,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和开放,为全日制在校大学生和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全方位的学习课堂。在学习过程中,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学生可以听到最权威、最有经验的教师授课;受教育的人数也不受物理空间的限制;教学效能大大提高:能在较短时间内,传授更大的信息量,等等;教学过程多样,师生实现教学双向互动。

  同时,教师的角色也正在发生改变:在网络信息技术时代,教师完成从文化知识传授者向知识体系建构者的转换。教师由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活动组织者,即以引导为主线,以知识传授为内容。教师在教学活动的作用一是作为知识的提供者和传授者,二是作为知识的导航者和学习兴趣的激发者。

  开放教育

  一种开放性、网络化的新型教育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组建开放大学奠定了技术支撑。英、美国家开放大学,对世界高等教育战略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正在建设的国家开放大学是一个办学实体,它由总部、分部、学院和学习中心等共同组成。开放大学与普通高等学校共同建立“学分银行”,实现“时时、处处、人人”的多元化个性化自主学习与教育局面。根据我国行业、企业发展的需要,开放大学与其他高等学校及相关行业、企业合作,共同组建相关行业学院、企业学院,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搭建连接跨区域的网络教学、科研组织,降低办学成本,提高教学、科研与管理水平,形成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共享的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搭建国家教育“云平台”。未来的大学,接受全日制高等教育无须在校园内,人们可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移动式教育将首先从成人教育开始普及,逐步吸引全日制高校学生走出大学校园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校园不再有严格的围墙界限,成人高等教育和全日制高等教育不再区分,教育将真正实现终身教育。

  教育管理

  从经验型向信息化转变

  信息技术发展促使中国大学教育在管理上进行变革:从经验型、定性、单项管理向信息化、定量、综合科学管理转变。

  从国家宏观层面看,教育部利用信息和网络技术建立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形成系统化的、反映高等学校教学运行状态的数据集。在结构设计上,按照教学投入、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的基本思路,组织教师、学生、条件、专业与课程、教学管理、教学效果等数据群组。在实现方式上,分解成师资队伍、教育教学、教育经费、教学科研仪器、教学条件、学生基本情况、学生课外活动、科研情况、学科建设等几大类数据。其目的是为高校自身教育质量状况监测提供服务;为教育行政部门对大学的科学管理和常态监控提供教学工作有关信息,提高决策的可靠性;为社会公众提供高等教育质量信息资源,促进教育信息公开透明。从微观层面看,高校内部的管理信息化和网络化,使决策更加科学,资源利用充分,办学效益不断提高。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前所未有地影响着中国大学教育的各个方面,它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对未来中国大学教育的资源整合以及大众化、普及化发展的影响意义深远。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