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资源共享和信息传播日渐便利的网络时代,高等教育模式也在发生着史无前例的变革。自美国斯坦福大学在2011年推出“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简称MOOCs)以来,全球越来越多的高校加入到了提供网络公开课资源的行列中,为各国寻求高等教育的学子打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打开了成本更低、机会更广的学习之门。专家称,这种教育模式将会影响全球数亿人的命运。然而,如何合理换算网上大学的学分、学历认证等问题也给各国教育机构提出了新的挑战
美国名校教育触手可及
美国的Coursera、Udemy和edX等教育机构与全球顶尖大学合作,免费提供来自各高校的在线课程,使传授知识的“课堂”可以同时容纳百万人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远程教育从未像今天这样触手可及。网上教育已成为美国的技术学校,适用上班族的学位或非学位课程,针对低收入群体的免费教育,各大学校之间的软性资源共享……只要打开电脑,虚拟课堂便呈现眼前,足不出户,全世界的学生都可以在线交流。
美国的Coursera、Udemy和edX等教育机构与全球顶尖大学合作,免费提供来自各高校的在线课程,使传授知识的“课堂”可以同时容纳百万人。
Coursera是一家总部位于美国加州的教育公司,在最新一轮融资中获得2000万美元投资。目前该机构的免费在线课程注册学生已经达到500万人,在超过40个国家运营。
去年10月,Coursera正式和美国政府合作创建全球“学习中心”,让全世界有网络的学生不仅可以在线听课,每周还有一次与当地授课老师或学生面对面交流讨论的机会。《纽约时报》称,这意味着MOOCs已进入革命性的崭新阶段。“我们的使命是让教育惠及每个人。我们注意到,如果将学习者聚集为一个老师带领的集体,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完成率都会更好。”Coursera总裁利拉·伊布拉姆说。
去年12月,Coursera开发了在苹果系统使用的APP,安卓系统的程序也即将上线,网上教育更可以变为“移动教育”甚至“掌上教育”。
Coursera为美国国务院的MOOCs训练营计划提供了近一半课程,另外一半则由edX和Open Yale机构等提供。edX是由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合作成立的非营利性在线项目,提供世界一流学府的课程,内容涵盖了生物、商科、化学、计算机科学、经济、金融、电子、工程、法律、文学、医学等等。
国务院负责学术项目的副助理秘书长表示,对于美国国务院来说,提供这些大规模在线课程使他们接触世界各地的学生,并让美国大学的讨论技巧深入人心,也许能激发更多学生到美国学习的激情。
除了这些大型教育机构提供的大规模在线课程外,美国的各个高校也分别提供不同种类和组合的网上课程满足不同需求。例如哈佛大学提供超过200种远程教育课程,有在线视频、实时网络课堂和混合课程3种形式:第一种学生可以随时在家里观看教学视频;第二种需要在每周规定时间出席“虚拟课堂”;第三种则结合前两者,也只有这一种形式可以拿到学位。
在文凭认证和监考防范方面,美国在线学校项目各不相同。以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为例,该大学在线教育提供多种本科、硕士和其他文凭项目,不管学生身在何处,都能够接触到相同的师资力量和教学内容,只要完成了学分,就可以获得与在校学生相同的文凭。
在考试方面,亚利桑那大学在线学习采取包括视频监督式考试、限定时间考试、写论文和案例分析等多种考试形式。除了这些形式外,一些美国在线学校专门在美国各个高校设立考点,学生可以到离住所最近的考点参加期末考试等等。
印度
弥补正规教育投入不足
高等教育基础设施薄弱、教育质量普遍不是很高等因素,促使印度很多青年将目光转向网络教育,他们希望通过网络课程获取一技之长
网络教育日益成为印度青年人获取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据了解,在美国著名网络开放课程的注册学生中,印度学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其中Coursera中印度学生所占的比例为10%,仅次于美国学生比例,在2013年上半年,注册的印度学生人数增幅达到了139%;另一著名网络课程edX中,印度学生所占比例为13%。
除此之外,印度国内的网络教育之风也悄然兴起,部分本土院校也加入了MOOCs的行列。2013年6月,印度理工学院孟买分校与edX签署合作备忘录,同意加入edX,面向全印提供免费工程网络教育课程,以提高工程领域教师的水平。
去年10月2日到11月16日,印度理工学院坎普尔分校携手英联邦学习共同体开设了手机发展网络课程。除了技术课程之外,这一网络课程还包含了教育、农业、农村金融信贷等选修课程。合格者将会获得印度理工学院坎普尔分校继续教育中心所颁发的资格证书。该校日前公布课程总结时称,超过100多个国家的学生注册了该课程,其中包括美国、英国等经合组织成员国,但学生主要是来自发展中国家。
网络教育受到印度青年的欢迎有其现实原因。印度总理辛格2012年底在印度大学拨款委员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呼吁,全印的私营部门和企业投资印度教育,加强教育领域的研究,从而使得印度高等教育入学率由目前的18%在2020年提高到30%。印度自诩为人口红利大国,但是高等教育入学率低、青年劳动者综合素质低下影响了其经济发展质量,经济增速下滑也影响了该国对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投入。印度2012年将高等教育领域的预算削减了9%,在上一财年更是削减了13%的高等教育领域预算。
印度总理辛格去年2月曾表示,“尽管过去数年印度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在大幅增加,但是印度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却在下降。”印度教育领域投资不足,不少高校基础设施更新较慢,限制了其吸纳学生的规模。在此背景下,不少适龄青年开始将目光转向网络教育,希望通过网络课程等获取一技之长。
教育质量不高是印度高等教育的另一问题,这也驱使印度青年希冀通过网络课程弥补高等教育质量不高的缺憾。印度总理辛格曾指出,印度许多高等教育机构所开设的专业不符合国际需求,印度的大学甚至都挤不进全球前200名。他还担忧,印度高等教育机构教师短缺,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未来数年这一问题可能更加突出。除了正规高等教育体系之外,印度的成人教育也因其课程陈旧、手段落后而受到严厉批评,印度大学拨款委员会也于去年出台了远程教育草案,以规范和监管全国的远程教育。
当然网络开放课程尤其是美国网络开放课程备受印度青年欢迎,也与印度国内崇尚西方教育有关。据印度报业托拉斯近期报道,2012—2013学年,全美共有印度留学生9.6万人,数量仅次于中国留学生。而2001—2009年,印度留学生数量在全美留学生中居于首位。庞大的留学生大军也为网络课程在印度普及提供了便利途径。
英国
顶级学府仍在观望
与美国由顶级大学发起建立免费公开课平台不同,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等英国顶级学府还处于观望状态,担心网络课程会冲击传统的大学教育
不用每天去教室签到,不用怕没有座位,甚至也不用交学费——只要有一台可以上网的电脑,就能学习英国著名的华威大学商学院的课程。英国“未来学习”网络课程的面世,让本已热闹的线上学习平台迎来了更多诱人选择。
“未来学习”(Future learn)是2012年12月由英国伦敦国王学院、华威大学、利兹大学等12所大学联合发起、并由提供远程教育服务的英国开放大学设立的一个网络公开课教育平台,也是英国首个提供免费、开放的跨学府高等教育在线课程的网站。
“未来学习”首次开设的课程包括文学、商学、心理学、市场营销学和一些自然科学等8门基础课程。自2013年9月网站课程测试上线后,吸引了广泛关注,有超过160个国家的100多万名网络用户报名注册;11月,平台再次添加了9门课程。未来还将有更多的课程陆续上线。
用户通过电子邮箱注册后便可以报名尚未开始授课的课程,报名成功后,网站会将课程的信息发至用户邮箱。随着课程的开始,平台还会向用户发送提醒课程进度的邮件。老师会把讨论题、阅读材料等相关内容放在课程主页,用户可以在线观看教学视频、参加互动学术讨论和客观题考试等,并能及时通过邮件向老师和平台管理者做出反馈。
“未来学习”线上平台的首席执行官西蒙·尼尔森称,通过课程学习之后,如果学生们还有兴趣参加考试并获取相关证书甚至学位,平台也会提供帮助,但是这些并不免费。记者查阅了该网站首批课程之一——华威大学的心理学课程“思维是平的:令人诧异的肤浅的人类心理”,发现刚刚发布的考试费用为119英镑(约合人民币1190元),考生可以在全球8000个考试中心的任何一个进行预约,通过考试便能获得相应证书。
“未来学习”平台最大的特色就是模仿社交网站的模式鼓励学生间进行互动,注册用户将自动生成一个个人主页,可以像微博一样就某问题表达看法,还可以关注其他同学、在课程下方留言并与其他同学讨论。网站还鼓励用户通过其他社交网站分享课程视频。另外,学习者的使用体验和学习要求都可以通过网站上的留言设置,反馈给网站,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实和改进。
与美国由顶级大学发起建立免费公开课平台不同,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和伦敦大学学院等英国顶级学府还处于观望状态。牛津大学副校长萨利·迈普斯通就表示,牛津大学采用的几乎是一对一的导师制,并不打算因为网络放弃这种历代认可的学生培养模式。尼尔森则指出,很多人担心网络免费课程会对传统的大学教育造成冲击,但是互联网时代教育领域必然要进行革新,传统大学也需要做出改变,打破地域等障碍让更多的人受益。
英国政府对“未来学习”平台非常支持,负责科技事务的国务大臣戴维·威利茨表示,建立该平台激动人心,更多人接触到了英国一流的大学教育,学习需求得以满足。他希望更多的大学能够参与其中,使未来英国在世界教育市场的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和影响力。
非洲
虚拟大学需要硬件支撑
非洲虚拟大学虽然已成立15周年,但由于电脑和互联网的覆盖率还相对较低,基础设施缺乏成为发展远程教育的掣肘,网络学习平台建设任重道远
在非洲虚拟大学成立15周年之际,首届非洲虚拟大学国际会议于2013年11月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就网上学习在非洲的未来和MOOCs等教育资源的角色进行讨论。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目前只有近6%的年轻人能够接受高等教育,内容不断丰富的网络课程将成为传统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但网络学习平台的建设仍然任重道远,硬件设施的日趋完善、互联网普及率的提高和非洲国家政府的支持将助力非洲远程教育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非洲很多大学都人满为患,在马里巴马科大学等高校,注册的学生数量达到近10万人。“学生数量过多而教学资源相对不足构成很大矛盾”,从巴马科大学毕业的亚亚告诉本报记者,学生罢课、教师罢工的情况时有发生。而远程教育就不会出现这种问题,网上授课可以节省成本,200名学生的课堂可以提供给数千人。
在贝宁经济中心科托努采访时,本报记者在阿波美卡拉维大学的校园内遇到了年近50岁的库里,他每天要乘1个半小时车前来听课。“虚拟大学听着不错”,库里说,但对于上网不方便和没有上网习惯的人来说,网上上课并非易事。
本报记者登陆了非洲虚拟大学网站,发现注册程序比较简单,学生可以选择100%的网上授课,也可以选择网上学习和面对面辅导、授课相结合,虚拟大学的合作伙伴会提供全面服务。
世界银行早在1997年就成立了非洲虚拟大学,目前在非洲已培养了超过4.3万名学生。在远程教育方面,塞内加尔等非洲法语国家相对落后,塞内加尔高等教育和研究部长尼亚内去年8月称,最新数字显示,整个西非经济货币联盟范围内仅有不超过8000名学生接受远程教育,而在讲英语的非洲国家,这一数字高达数十万。单个非洲国家内部,地区教育资源配置也非常不平衡,尼亚内说,“远程在线教育是通向世界的大门,同传统的教学方式互补,并将给学生们更多机会。”
非洲虚拟大学同加纳、莫桑比克、苏丹、坦桑尼亚等国的大学都有合作,撒哈拉以南非洲27个国家可以参加虚拟大学课程。非洲正在经历信息通信技术革命,非洲开发银行专家鲁特表示,“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等教育资源定将改善非洲国家教育质量。
虽然非洲互联网接入率近5年来有了明显提高,但据2012年公布的数据,非洲互联网覆盖率约为15.6%,同世界其他大陆差距仍很大。“非洲网上学习”网站日前刊文称,在广播、电视和手机网络覆盖非洲的情况下,有专家建议选择无线广播而不是互联网进行在线教育,强调基础设施的缺乏成为发展远程教育的掣肘。
虽然电脑和互联网使用率相对较低,但作为全球第二大移动市场,非洲手机渗透率在逐步提高,移动宽带的迅速发展在帮助非洲网民走向世界,通过手机网络平台接受远程教育将成为不错的选择。(记者 丁小希 吕鹏飞 白阳 张建波)
>> 链接
中国网络开放课程的发展脉络,大致可以从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发展兴起的进程一窥端倪。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高校就从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入手,开始尝试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从2003年起,教育部组织开展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评选出国家级精品课程3900余门,省级、校级精品课程近2万门,并通过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及各校精品课程网站向公众开放,将高等教育优质教学资源通过互联网普及共享,初步实现了优质课程教学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高等教育改革的迫切需求,从2011年开始,教育部在原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上,以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促进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改革为核心,以普及共享优质课程资源为目的,以服务高校师生并兼顾社会学习者为目标,分类型、分阶段开展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工作。
率先面世的是大学视频公开课,由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视频课程与学术讲座组成,以提升在校大学生和社会大众科学文化素质水平为重点。首批视频公开课于2011年11月9日上线,至今已有近500门课程通过“爱课程”网、网易和中国网络电视台向公众免费开放。作为母语公开课的首次强势大规模亮相,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凸显了其不可取代的重大意义——这些课程的共享打破了高校的围墙,将大学课堂毫无保留地呈现在广大民众的视野中。
而作为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另一种形态的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也于2013年6月应运而生,至今已有上千门课程上线。与视频公开课不同,这些课程以量大面广的高校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为重点,为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反映课程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核心资源以及教与学活动必需的基本资源,并构建了适合在校学生及社会学习者进行在线学习和交流的网络学习环境。
据教育部有关部门介绍,我国下一阶段开放课程建设将借鉴MOOCs的先进理念,支持“985工程”高校率先建设和推广使用中国大学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在满足学习者自由选用的同时,开展网上在线教学、线上和线下混合式教学等教学模式探索,促进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的运用,营造学生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推进教学改革。教育部鼓励各高校以开放的心态迎接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带来的挑战,跟上世界网络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步伐,组织建设一批集成创新课程,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提升我国高等教育优质课程资源的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