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锦江教育信息化建设从“硬件配置”迈入“软件提升”新阶段

  为教育现代化插上“信息翅膀”

  近年来,锦江区围绕教育现代化、均衡化、国际化的目标,大力实施“学在锦江,品质教育”战略,把教育信息化建设作为区域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出台了“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推进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行动策略,先后投入2亿元实施 “数字校园”工程,全面打造锦江教育“E学园”,在全市率先实现“班班高标准多媒体课堂演播系统满覆盖”、“校校互动教学系统满覆盖”。

  锦江区还通过创新机制、优化配置、科学规划、合理统筹,基本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周期化、个性化、集约化的高品质配备,信息化建设管理和资源开发共享的高标准管理,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管理和应用,不断优化区校两级管理,使区域教育技术工作始终处于在全市、全省乃至西部领先的发展态势,为该区学校“人文化、生态化、智能化校园”建设和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初步形成“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均衡化、以教育信息化领跑教育现代化、以教育信息化助推教育国际化”的良好发展态势。

  2013年,锦江区将教育信息化建设重点由“硬件配备”向“软件提升”发展,更加注重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师能力建设,并将教师信息素养提升作为新形势下教师能力建设的着力点。为此,锦江区以“云技术下的师生成长平台”为理念,在全市率先搭建起信息化应用力提升平台——“教师网络成长空间”。该平台共包括网络互动课程、教师个人成长档案、教师混合式学习、教师研修共同体、业务流程管理机制、数据挖掘与管理决策六大部分,具备记录学习行为指纹的功能,为区域和学校创新教师管理、教师培训模式及教研工作机制提供了无限可能。教师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学习,不断提升信息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为促进教学方式与育人模式的变革创造了条件。初步形成的一支信息化素养高的教师队伍和一批教育信息化先行校,成为了锦江区领跑全市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营造更优的信息化环境

  促教育教学变革

  成师附小不仅是锦江区的一所百年名校,也是成都市小学“五朵金花”之一。

  成师附小现有学道街、慧源两个校区,36个班共1465名学生。近年来,该校不断加强学校信息化建设,建立教育资源服务网络,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初步构建起了以“一中心五平台”(数据存储中心;校本资源包平台、视频点播平台、教研平台、智能OA平台、照片平台)的现代数字化E校园,促成了学校教学资源存储数字化,教师教学智慧分享网络化,以及教学管理无纸化。

  在学校数字化建设规划中,成师附小提出以“智慧传承、资源分享”理念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数字化环境,并以此理念加快学校信息化软硬件建设,以良好的数字化环境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更上一个台阶。该校十分关注数字E校园自身互动性,着力使数字E校园与传统校园相融合,并促进“生态发展”。据了解,该校目前已经建成两个校园网,并有48套课堂演播系统,实现了“ ”。该校的图书室还安装了图书自动化管理系统,并将学校图书室的图书录入系统中,方便师生借阅。

  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在于“用”。成师附小校长刘娟认为,“教材信息化”学校重点比拼硬件设备,“资源信息化”不仅竞争激烈,而且在资源共享的现状下,很难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道路。她认为,作为百年名校的成师附小,拥有“优化管理”和“优秀师资”,应该将教育信息化发展与学校优势有机结合,探索“教法信息化”。

  近年来,成师附小着力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学科整合,不断促成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在教学中,该校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教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如今,成师附小的每位老师,几乎每节课都会运用实物展台、电脑、交互式电子白板等现代教学媒体,有效融合于学科教学过程,让精彩纷呈的多媒体教育技术手段丰富课堂,不仅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据了解,成师附小老师常常将常态课移置到网络教室,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的优势,通过多媒体技术,建立学生与教材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为学生创设有丰富信息的环境,向学生提供最恰当、最真实学习环境,帮助他们意识到自己所学知识的相关性和意义,鼓励学生在真实问题的解决中,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整合起来,更深、更广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成师附小通过夯实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与一年一度的科技节活动相结合开展形式多样的信息技术活动,让学生通过接触、感知、体会信息技术。通过教育信息化不断促进教育现代化、教育国际化,显现出来的效果是“学生成长快。据了解,该校已经有上百名学生在各类信息技术比赛中获奖,并连续在“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成都市科技创新活动”创佳绩,成绩名列全省前茅。

  云教育技术

  让课堂“翻转”

  七中育才学校是市民耳熟能详的名牌初中学校。近年来,该校大力推进教育国际化,初步建立起学校国际化的基本框架,在逐渐制度与规范的基础上快速推进学校教育国际化工作,以促进学校更好地参与国际文化的交流与教育的交流,整体提升师生,包括知识、意识、视野、能力等在内的国际素养。该校以锦江区教育国际化课程中心建设为依托,以学校全面的课程、课堂思考为重点,着力于教育国际化的课程建设,不仅邀请了更多的外籍教师参与学校课程建设,还系统地开展了一系列外教课程建设,使学校课程更好体现国际化的要求与特质。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七中育才学校更注重师生国际素养的追求,大力推进师生国际交流与培训,与一批国际友好学校进行了深度互访,搭建更高的教育学术交流平台。

  在七中育才学校,最能感受到教育现代化魅力的,恐怕要算该校已经试点两年多的“云班”了。在“云班”,学生不再需要传统的教科书、作业本,甚至可以不需要传统的钢笔、圆珠笔,而是师生们人手一台平板电脑,并直接通过宽带无线网连接到“云端”,让课堂十分“科技范”——学生在课前要提前进行资料查阅,课堂则是讨论、解惑、进一步思考的过程。七中育才学校校长张军认为,科技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推动了教育的现代化。“现代教育云技术让七中育才实现了把课堂学习自主权还给学生的真正颠覆。”

  七中育才学校制定了培养具有民族情怀、世界眼光、国际技能的世界公民这一教育国际化发展目标,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聘请专职外语口语教师到校任教,并在学校校本课程中增加国际化元素,专门开辟出“看世界”板块,聘请来自美国、法国、日本、西班牙、乌克兰等十多个国家的外籍教师开设专题讲座,深受学生欢迎和喜爱。与此同时,七中育才学校还积极与国际知名学校缔结友好关系,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互访,不断拓宽师生对外交流的渠道。据了解,去年10月,成都市与法国友好城市蒙彼利埃市教育合作项目之一的“拉伯雷课堂”落户七中育才学校,又为该校学生开启了一扇了解世界的窗。

  为了扩大对外开放程度,有效整合和利用全球教育资源,进一步扩大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增强七中育才学生的国际认知力,更好地适应未来竞争,该校给师生搭建了更宽更广的对外交流平台:每年举办赴欧美澳等国家和地区的夏令营游学活动,通过参加夏令营让育才学子的视野更加开阔,展示自我的意识更加强烈,站在舞台上更有风采!去年7月,七中育才学校合唱团赴音乐之都奥地利参加国际青少年合唱节比赛,在最高艺术舞台维也纳金色歌剧院向世界唱响中国声音,获得世界童声组第二名的佳绩!

  打造“未来学校”

  着力“人的培养”

  与七中育才学校交相辉映的是,盐道街小学在教育“云技术”上,更大胆地提出了“未来学校计划”。通过该计划,盐道街小学在未来将完全建设成一个数字化的学校。学生们再也不用背上沉重的书包,也没有厚厚的课本,一款整合了电子课本阅读器、虚拟学具以及连通各种学习服务的“电子书包”将成为学生们在学校学习的唯一工具。借助教育“云平台”打造的虚拟学校、虚拟班级、虚拟课堂等互动社区,能让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教室最终也会消失,在学校的任意地点,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求或学习方式,将教学设备进行任意地组合摆放,在同一个空间实现集体授课、小组围坐讨论、空中课堂、小剧场等多种学习方式。目前,该计划正有条不紊地进行,预计将在2017年正式建成……

  盐道街小学在国际化进程中,深化学校办学特色,根据多年积累的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实践经验,研发出具有盐小特色的国际润育课程体系。盐道街小学校长文莉校长介绍,这套课程的核心,包括英语学科课程和国际理解课程,以此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和国际文化认知能力。拓展课程,是英语的拓展课程,想给孩子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英语和吸纳国外文化的空间。渗透课程,把国际化教育有机融入到联通世界的信息技术课程、认识世界的艺术审美课程和双语健康课、双语体育课、双语美术课当中,为学生丰富的校园学习生活播撒充满国际味儿的春风细雨。

  文莉认为,教育国际化是人的国际化, “教育国际化,我的理解它并不仅仅是交流,或者是有几个外教,或者是有几个教师出国了,或者是有几个国外的孩子在学校读书。学校的国际化,最终的指向应该是人的国际化。”作为百年名校的校长文莉在思考学校今后发展的时候,就把推进教育国际化作为学校高位发展和推进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的战略举措。她介绍,这几年,盐道街小学在教育国际化方面做了一些尝试。首先,加强了教师队伍的培训,“我们要培养孩子具有国际竞争力,我们的教师就要有国际理念、国际的视野、开阔的胸襟,有对国际教育的理解和认同。”其次,学校成立了国际部。第三,学校加强了涉外工作制度的建设。第四,组织学校的教师团队研发了学校自己的国际润育课程。第五,和国外学校缔结友好学校,并开展了各种交流活动。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