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是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基地和国家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基地,是西南地区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

  笔者:近年来,成都市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取得可喜的成绩,您认为成都的信息技术发展对教育信息化有何重要作用?

  吕信伟:成都是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基地和国家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基地,是西南地区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成都正在实施“宽带成都”工程,大力加强云计算平台建设,加快建设汇聚西部、辐射全国、融入世界的国际性区域通讯枢纽。目前,我们正进一步修订完善教育信息化规划及其政策措施,发展教师信息化能力,培养学生电子能力,创新学习方式,开放教育资源,推进移动学习。这为实现全民教育目标,共享有质量的教育,发展终身教育,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环境条件。

  笔者:您认为成都市的教育信息化对教学方式会产生哪些变革?

  吕信伟:首先,信息化手段让教和学更高效。目前,成都市中小学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整体普及率为77.4%。调查显示,成都教师认为信息技术对教学准备的贡献程度最大,得分为86.52;其次是对提高课堂效益的贡献,得分为83.7;再次是对教师本人专业发展的贡献,得分为82.43;最后是对教研活动的贡献,得分为81.7。71%的学生认为信息技术对课程学习的贡献较大,一是更容易集中精力;二是更方便呈现课程内容;三是更快捷地理解课程内容。

  其次,数字化教学让学习更便捷。目前,成都市多所城乡中小学在积极开展“一对一”数字化教学实践。学生通过电子书包和在线学习平台,提前下载学习卡进行预习,利用多种终端完成老师布置的个性化在线作业;通过“研究型学习”板块,让孩子们组成学习共同体,完成一定的研究任务;通过“成绩分析”栏目记录孩子每次考试变化,并形成线状或柱状分析图。同时,数字实验室在中小学校的应用,拓展了实验范围,激发了学生探究精神,提升了科学研究能力,使实验教学焕发新的生命力。

  再其次,远程教学让优质资源更均衡。成都市6个中心城区与远郊9个区(市)县均已完成远程互动教室建设。2002年6月,建立了全国首个基础教育网络学校——成都七中东方闻道网校。经过10年发展,网校逐步开通了高中直播式教学、初中录播式教学、小学植入式教学,形成了贯穿小学到高中的远程教学模式。2010年初,在成都市范围内,遴选出中心城区130所学校与远郊169所学校深度结对,并通过市政府专项资金支持,在结对学校建设授课教室和听课教室,初步开展了课堂互动教学、远程教研、培训、评课议课等活动。

  笔者:我们可以看出,成都教育信息化的飞速发展有效地促进了教育教学观念和方式的转变,那么,接下来成都市有哪些举措来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高位发展?

  吕信伟:未来成都市将采取多项措施,为全面实现成都教育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第一,建设教育云平台,提供优质多元的信息服务。构建学校每秒1000兆位、县域骨干每秒10000兆位、城域骨干每秒100000兆位的网络服务能力,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形成覆盖各级各类教育,优质、多元、丰富的数字资源库和共建共享的公共资源服务体系,打造随时、随地、随需互动交流、无限沟通的数字化无边界学校,实现“优质资源 ”。

  第二,建设数字优教课堂,满足学生个性化移动学习。我们将组织全市名优教师设计制作数字优教课堂,提供优质网络教育资源广泛共享服务。数字优教课堂涵盖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向全市全体师生免费提供。优教课堂运用10分钟左右的切片资源,采用流媒体技术,通过专业级播放平台,使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家庭数字电视、移动多媒体等终端,在有线网络、3G/4G移动网络、ITV、IPTV等多网络环境下,实现对资源的并发在线点播,更好地为学生的个性化移动学习提供资源保障。

  第三,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塑造新型工作学习模式。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行政及技术人员专业提升培训,实现校园网网管人员全员持证上岗。到2015年,完成500名技术装备管理干部、2000名技术装备专业技术人员骨干培训。全面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制定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塑造信息时代的工作与学习模式。2014年,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初级培训参培率将达到100%,考试合格率不低于85%。2015年,50%的中小学教师将完成中级培训。

  第四,主动拥抱新技术,积极探索教学方式改革。《2013年地平线报告》认为,未来5年将有6项技术进入基础教育阶段各级学校的教学、学习和创造性探究的主流应用,学习分析、开放内容、3D打印、远程实验室等都将在云计算和移动学习的基础上,为教学活动提供更多的便利。成都将逐步在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开展学生“自带设备”试点,积极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移动教育实验室,推进一对一学习、移动学习,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水平。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