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早在1998年就启动了“数字地大”一期工程建设,自2008年起又开始启动“数字地大”二期工程建设,逐步建成了覆盖全校的网络化学习和工作环境,基于校园网的信息资源和应用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早在1998年就启动了“数字地大”一期工程建设,自2008年起又开始启动“数字地大”二期工程建设,逐步建成了覆盖全校的网络化学习和工作环境,基于校园网的信息资源和应用系统建设不断完善,校园信息化建设走上了稳步发展的轨道。一是确定总体目标,细化实施过程。学校将“数字地大”二期工程建设的总体目标确定为:整合信息资源,促进资源共享,提升公共管理和服务水平。据此,学校进一步将目标细化为:建立统一的信息标准,提供平台与接口规范,数据标准包括数据内容规范(描述数据名称、内容及其格式规范),还包括数据权限规范(描述数据来源、数据共享范围与方式等);定义清晰而标准的接口,使得应用之间能够实现互相操作;通过定义应用标准,使得遵循标准的应用能够方便集成,构筑可缩放的集成信息系统;结合校园一卡通二期建设,在充分考虑其附加功能的开发利用基础上,以“公共数据交换平台”开发为突破口;以实现“注册缴费”、“网上选课”、“无线校园网”和“电子校务”为基准点,在保障信息安全前提下,将各在用系统进行总体规划,选择一个合适的集成平台,将各“信息孤岛”有机集成起来,整合信息资源、促进资源共享、提升公共管理和服务水平。
二是加强组织领导,重视应用培训。在“数字地大”二期工程实施中,学校成立了由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的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确定了由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统筹,校长办公室协调,教务、学工、人事、财务、科技、设备、后勤、资产、研究生院共同参与的组织模式。通过大力宣传和充分讨论,使全校师生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到整合信息资源,促进资源共享,提升公共管理和服务水平,是促进学校事业发展,实现学校办学目标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学校还十分重视“数字信息平台”的应用培训,分层次举办了应用培训会,编印了操作使用手册,帮助师生了解掌握使用方法,推动“数字信息平台”的应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是整合信息资源,促进资源共享。通过两年多的建设,学校“数字地大”二期工程初步实现了总体建设目标,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定制了信息标准代码集,形成了跨部门跨系统数据交换规范,实现了信息在采集、处理、交换、传输过程中有统一、科学、规范的分类和描述,使信息流通更加有序、信息资源的综合效益得到发挥。二是建立了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统一了教职工、学生账号,实现了新建系统及集成原有系统间的单点登录,形成了分配权限和控制登录的科学机制。三是建立了统一信息门户,所有业务系统统一入口,支持个性桌面,提供iframe、RSS、新闻剪切、图片、文字链接等几十种自定义控件,为师生提供了“一站式信息服务”。四是建立了数据交换中心,实现了教务管理、学生工作、人事管理、财务收费、个人资产、科研项目、研究生管理、图书借阅、网上迎新、电子离校、协同办公等多个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交换,基本打通了“信息孤岛”。五是明确了权威数据源,科学定制了学生缴费、注册、选课、考务等管理流程,通过网上迎新、报到注册、教务管理中相关模块的制约,对学生的缴费、注册、选课、考务直到毕业离校等环节实现“全过程管理”。六是新建了教务管理系统,主要解决了学生在专业培养计划指导下,进行大规模网上自由选课的问题,基本适应完全学分制教学需求,为推进完全学分制创造了技术条件。七是新建了学生工作管理系统,主体包括系统维护、学生信息、日常管理、就业管理、违纪处分、公寓管理、学生资助、奖助学金、勤工助学、贫困认定、助学贷款、思政教育、发展教育、国防生管理等14个模块,营造了学生管理服务工作的新环境。八是新建了人事管理系统,形成了教职工信息管理的新规范。九是新建了协同办公系统,包括了:个人办公、信息上报、事务管理、会务管理、公文管理、信访管理、督查督办、合同管理、信息公开、系统维护等10个模块,基本实现了“无纸化办公”。十是完成了财务查询系统、学生收费系统、图书馆借阅系统、科研系统、资产管理系统、大型仪器设备管理系统、一卡通系统等现有信息系统的数据接口,拓宽了数据交换和共享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