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贯彻全国、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推动教育信息化在我市的发展,提高我市教育信息化程度和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适应信息时代的各类合格人才,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任务(
为全面贯彻全国、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推动教育信息化在我市的发展,提高我市教育信息化程度和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适应信息时代的各类合格人才,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一、目标任务
(一)加快我市中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提高现代教育技术水平。
1、进一步完善我市“校校通”工程和校园网,逐步实现“ 网,以及与长三角网上结对学校、城乡网上结对学校的交流活动,实现我市优质教育资源互联互通,优势互补,共建共享;通过各类渠道逐步建立校本教育资源库(2012年各校资源总量不少于80G,以后每学期更新量不低于总量的10%),形成本土化特色,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
3、进一步加大学校电子功能教室应用卫星及网络资源等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引导农村中小学多媒体教学,将现有各类资源应用于教育教学(每周不少于20课时),市级各类公开课、教坛新星、学科带头人等评比活动,均要考察教师的教育信息化的素养。积极开展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网上结对教学交流活动,2012年各县(区)要有4所以上学校参与结对并切实相互交流,今后将不断扩大结对交流范围,通过以强带弱,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均衡发展,提高我市教育信息化的整体水平。
4、建立一批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数字化校园”试点学校。中小学“数字校园” 包括数字化管理、数字化教育教学、数字化教研、数字化德育、数字化家校互动等,具有数字化资源丰富、多种应用系统集成等特征,拓展学校时空纬度,丰富学校内涵,全方位优化学校教学、教研、管理过程。今后两年,全市市属、各县(区)建有至少1所“数字化校园”试点学校。
5、进一步以中小学生电脑应用及机器人程序设计等为突破口,加大硬件和培训的投入,以点带面,提高我市中小学生电脑应用水平。学校应探索开展机器人课堂教学活动,为学生知识建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搭建平台。各县(区)建立1所典型学校为示范校,发挥带头和辐射作用,以点带面,注重实效,全面开展中小生学电脑应用及机器人程序设计等信息技术应用活动。使我市中小学生电脑应用水平跻身全省前列。
6、加大我市教育的宣传、教育资源的开发、远程教育服务等方面的投入,制作更多的本地优质视频教育资源,服务蚌埠,服务经济发展。
(二)加强队伍建设,全面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培训。
1、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工作队伍,进一步拓展工作范围,发挥职能作用,全面开展教师、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培训。在具体培训实施工作中要以农村教师培训为重点、以远程培训为特点,继续推进全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全面实施,积极组织参加并完成每年度省、市、县(区)的各类教育技术培训任务, 全面提高我市教师的信息素养。
2、规范对教师聘任的教育技术能力要求,并把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和绩效作为教师考核、评优、晋升职务职称的内容之一。开展县(区)、市属学校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评先评优活动,提高教育技术应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深入开展教育技术研究和成果推广,继续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区和实验校工作。
1、总结、推广我市“十一五”国家级、省级课题研究成果,进一步提升全市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
2、做好国家级、省级教育技术研究“十二五”课题的申报和研究工作。为我市再争取创建一至两个国家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区或实验校。
(四)利用市电化教育馆(台)的人员和技术优势,指导办好校园电视台。
有条件的学校应加强校园电视工作,开展校园电视台、小记者活动,鼓励学校自办校园电视节目,发挥校园电视在学生课堂学习和课外活动中的积极作用,为学校培养人才,提高学生素质,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现代影视条件。
(五)以重要赛事为抓手,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
积极组织我市教师参加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主办的教师“六项评比”、优质电教课、多媒体软件、电子白板互动课等活动。
组织开展农村远程教育相关的农远应用新星、优秀管理员、优质课、农远教师“六项评比”活动。
组织全市中小学生参加全国、省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机器人比赛及信息技术竞赛。
今后几年力争我市在上述各项比赛中都能走在全省前列,我市教育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有较大的提高。
二、措施保障
(一)提高认识,增强发展教育信息化的紧迫感。
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有效载体,是缩小城乡和区域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均衡和公平的重要手段,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明确任务,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学校发展的整体规划,加快信息技术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推广应用,促进信息化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协调发展。
(二)加强领导,实施规划,落实责任。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将形成计划管理、目标管理、评估、激励考核机制。各县(区)、各学校要根据自身特点分别制定各自的信息化工作实施规划,市教育局每年对各县、校当年执行“规划实施”情况进行检查、评估,并纳入对教育局考核的指标(对市教育局年度工作考核主要目标中“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效明显”部分考核办法及评分标准见附件)。
(三)建立政府主导、多渠道筹措的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大对教育信息化的投入,以需求为导向,统筹规划,将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的建设、应用和维护资金及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加大对薄弱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经费投入;有条件的县(区)财政亦可设立教育信息技术专项经费,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按照市、县财政收入比例足额投入教育技术经费,各校电教设备、软件建设投入资金不低于学校公用经费的10% 并确保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费逐年提高。
(四)加强安全管理,为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建立教育信息化安全运行保障机制。严格执行国家和省的网络、信息安全相关法规、政策,建立信息安全组织管理体系,制定全市教育系统统一的网络运行、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等规章制度和技术保障措施,确保网络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