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北京市把大力发展教育信息化,作为推进首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措施,高度重视,优先发展。每台计算机都是唯一的 北京市基本建成由市级骨干网、区县区域网和校园网三级网络构成的北京教育信息网,铺设光纤5

近年来,北京市把大力发展教育信息化,作为推进首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措施,高度重视,优先发展。

每台计算机都是唯一的 

北京市基本建成由市级骨干网、区县区域网和校园网三级网络构成的北京教育信息网,铺设光纤5000芯公里,16个区县及燕山都建成区域网络中心,均与北京教育信息网实现高速互联,互联带宽不低于千兆,部分区县达到万兆,实现了与中国网通、中国电信、中国教育科研网、首信平台等网络的高速互联。布局调整保留的中小学全部建成校园网,网络节点进入每一间教室,全市中小学拥有计算机22万台,学生平均每10人拥有一台计算机,专任教师平均每两人使用一台计算机,高标准完成“校校通”工程。 

北京教育信息网目前拥有24B的IP地址,保证了全市教育系统内每一台计算机都具有唯一的国际互联网IP地址,为实现北京教育信息网用户实名认证,确保信息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人手一卡,学籍管理无纸化 

北京市初步建立起市、区县、学校三级的中小学管理信息系统(CMIS),中小学生的基本数据信息全部录入,在学校校务管理方面发挥显著的效益。全市统一发放学生卡130余万张,已经覆盖北京市所有中小学(含打工子弟学校),基本确保人手一张(含借读生)。利用CMIS系统和学生卡在全市推行电子化学籍管理应用,积极稳妥地推动纸介质学籍管理向信息化 档案的建立、电子学籍注册、电子学籍信息的转移等内容。以现代化媒介携带学生电子信息为手段,缩短学生因转学或正常升学而产生的学校办理学生电子档案工作时间,从而避免重复劳动减轻学校工作量,保证学生信息的完整性,并杜绝一个学生到多所学校注册的现象。完成北京市所有高中阶段实施课程改革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数据采集工作。利用CMIS中的学籍数据并利用学生卡作为身份证明,确保“北京市中小学生国家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赛”公平公正等。 

“教师先选择,财政后付费” 

北京市创新资源建设机制,2005年开通的北京市中小学资源平台采用“教师先选择,财政后付费”的政府采购优化模式,即:每年拨付专项经费;构建每一名教师均可在网上自主选择资源的开放平台;吸引企业、高校、区县和一线教师共同参与资源建设;极大丰富资源内容,提高资源品质;满足教师个性化需求,有效避免了资源的低水平重复建设,最大限度发挥资源的使用效益。 

截至2011年12月底,北京教育资源网(北京市中小学资源平台)平台已拥有条目类资源687491条,服务频道18个,资源总数近450万条。注册用户超过48万人,中小学师生实名用户40万余人,基本覆盖到了所有一线教师,资源网月均下载资源1.8T。 

拥有69457种、88多万册数字图书的中小学数字图书馆,涵盖了500余种主流教育教学期刊的期刊库,提供220万种文献资料的文献传递系统向中小学师生免费开放。中小学资源平台为教师带来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全新的教学理念,教师将平台上的图文、音视频素材整合到教学过程中,又生成了一批先进实用的教育资源和教学案例,使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学生喜闻乐见,提高了教学效果。 

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以教育信息网为依托,应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优质社会活动资源的开发和整合,构建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数字空间和信息共享环境,实现活动资源的数字化、数据传输的网络化、用户终端的智能化、管理内容的标准化和管理方式的集中化。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资源,为课外活动管理提供科学的手段,为各级行政管理决策分析提供数据基础,是加强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技术支撑。 

现实学校与虚拟学校无缝衔接 

在首都基础教育迈向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为落实“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目标,创建世界城市和智慧城市,2012年北京市提出建设义务教育阶段“名师同步课程”政府实事工程,在丰富教育供给,改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做出的新的尝试和突破,加快实现首都基础教育现代化。 

北京数字学校(Beijing Digital School,简称:BDS)是探索现实学校与虚拟学校的无缝衔接,构建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具有首都特色的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新模式,其建设纳入北京市中小学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十二五”规划。 

未来,北京市将进一步完善优质教育资源的种类和数量,通过北京教育信息网和歌华有线高清交互数字电视平台,面向多种终端,提供小学到高中的各年级各学科课程内容的同步点播和直播服务;开展虚拟课堂、网上家长学校、社会大课堂、网上学校联盟等项目,整合现有优质资源,全方位开放。(北京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供稿)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