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加快教育强市建设,根据国家和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

为加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加快教育强市建设,根据国家和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一)取得主要成就 

“十一五”期间,我市基础教育信息化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初步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广大师生的信息获取方式、渠道和速度发生明显变化,新的教与学的方式正在形成;广大中小学校的教育观念、评价体系以及管理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对教育改革和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功能完善、高速安全,连接各县(市、区)网络中心,覆盖所有学校的温州教育城域网;到2010年底,全市99.1%的中小学校接入温州教育城域网,其中光纤接入占86%;82%的中小学建有校园网,77.3%的中小学校建有校园网站,87.6 %的教室配备多媒体小平台,生机比达到 6.5:1。五年全市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35.8亿元。

2.教育信息资源建设。近五年来,全市相继构建清华同方思科、东北师大教学平台、省新课程学科、学校学科等网络主题教学资源库,形成分布式资源共建共享管理应用体系。其内容涉及中小学所有学科的课件资源和试题,共有资源850 G( 条),访问量达250万人次。建成大型基础题库、VOD视频点播系统、网上备课系统等资源管理应用体系。建成温州教育影院,上传429部电影,引进255套省音像教材、1800部万方数据库视频资源、2400个卡通动画素材等资源。开发温州现代远程教育网、中小学辅导网、小学生作文网、家校通网、学生心理咨询网、幼儿教育网和数学家摇篮网等一批专题网站。全市513所中小学建立了校本教学资源库。

3.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市广泛组织开展教育技术、计算机等级考试、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微软携手教育活动,课件、网页制作,学生电脑制作、智能机器人指导师,网络管理员、网络教师,信息化课程管理(魔灯)系统等培训。市本级培训约1.5万人次,初步实现骨干老师会设计、专业教师会制作、普通教师会运用的目标。特别是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项目,至2010年,全市共举办637个项目培训班和19个主讲教师高级研修班,直接或间接参与培训的教师达2.3万名,主讲教师537名。因该项目培训规模全省最大,培训成效显著,我市获得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十周年表彰及应用成果展示活动“组织管理先进单位奖”。

4.教育信息化保障水平。2001年以来,我市先后召开三次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出台《温州市教育信息化发展行动计划(2004-2007)》、《温州市教育信息化行动计划(2008-2010)》、《温州市网络资源建设方案》、《温州市网络信息安全管理若干意见》以及加强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应用示范区建设、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达标创建等系列指导性文件。市、县、校三级相继成立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规模以上学校设立教育信息技术处中层机构。2003年12月,市教育网络中心升格为市教育信息中心,与市电教馆合署办公,并三次增设中层机构。每年将教育信息化项目列入市政府重点工作考核和县(市、区)教育局教育事业科学和谐发展业绩考核。

(二)存在主要问题

1.信息化战略意识薄弱,缺乏统筹与总体规划。教育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一些地区和学校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未将教育信息化建设纳入地区或学校整体发展规划之中,缺乏系统的实施计划和有效措施,难以适应新时期提升区域办学水平、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2.资金投入不足,缺乏长效投入保障机制。我市教育信息化工作年度专项经费缺乏长效投入保障机制,制约了教育信息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信息化人才短缺,信息素养有待提高。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高、中级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短缺。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素质和能力还不能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要求,广大教师和管理人员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能力亟待提高。信息技术培训的数量和质量同信息化发展需求不相称。

4.优质资源缺乏,共建共享难度大。信息化的本质是推动信息资源共享。信息资源的应用与共享是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同时也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问题。教育信息资源极度丰富和相对贫乏问题同时存在,信息资源标准与实际应用存在差异。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

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统筹规划,注重实效,创新发展,着力培育全市基础教育发展的信息化整体优势,为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工作方针:围绕“以加强应用推广为主线,以资源共享为核心,以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工作方针,加快我市教育信息化进程。让每个孩子体验教育信息化带来的学习成功。

(二)发展目标

全市中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达到全省领先水平,满足教育教学需要;学校信息化领导力、学科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进一步提升;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实践活动有效促进学生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更为普遍,数字化教学资源更加丰富,教学质量增长方式不断优化;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工程有效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信息化队伍的技术支持与应用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教育信息化评价机制不断完善,制度体系更加健全;信息技术对创新教学模式和深化教育改革的贡献度显著提高,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水平在长三角地区基本形成整体优势。

三、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

(一)主要任务

1.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到2015年,全市普通中小学生机比从6.5:1提高到5:1,多媒体教室配备从87.6% 提高到95%,师机比从1.38:1提升到1.1:1。加强教育网络骨干网建设。到2015年,市中心与60%以上的县(市、区)、市直属学校实现万兆互联,并根据互联网发展的实际情况将网络基础协议由ipv4向逐步ipv6转换,全市普通中小学校园网普及率从82%提高到95%,95%的中小学实现“ ”,创建100所以上市级数字化示范校,建成覆盖全市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实现教育管理、教育内容、教学组织与手段现代化,教育信息化管理和应用走在全省前列。

2.学校信息化领导力建设项目。加强学校信息化领导力建设,举办校长研修班,通过开放协作、差异性对话、理论学习、实地考察、学者专家讲座与实践反思、定期研讨、会诊指导相结合等多种途径和方式,提高校长对教育信息化的自觉意识和理性认识及规划实施能力。总结推广数字化校园建设、技术支持创办优质教育的典型个案和发展经验,促进学校创新发展。

3.网络教学教研平台建设工程。建立网络教研平台,支持网络听课、互动评课、远程协作等教学活动,服务于教师更深层、更广泛、更快捷的专业教研活动,有计划培养并形成一批有影响的学科网络教研团队。建立基于网络的城乡校际间结对帮扶平台,有计划地组织城乡学校通过网络结对,鼓励和引导城乡学校共享优质教学教研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开展基于问题的远程协同学习,鼓励学生通过与不同地点、不同背景同伴的协助和合作,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协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4.温州市基础教育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工程。加强以学校管理、学生管理、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管理等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和管理系统建设,建成市级基础教育信息系统和服务平台,提升对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发展的服务和监管的信息化程度。到2015年,全市100%的教育行政部门和业务机构能进行一站式协同办公,100%的教育行政许可事项实现网上在线办理;70%以上的市、县(市区)业务工作会议通过视频会议系统召开;95%以上的非涉密公文通过教育行政办公系统传输。建成或完善教育统计与查询系统、基础教育学生学籍与综合素质评价管理系统、中职教育学生管理信息系统、教师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社区教育机构数据库及其管理系统、督导评估管理系统、教育数据直报系统、教育决策支持服务系统、校园监控与应急指挥系统9大信息管理系统。

5.温州市资源分享平台建设项目。依托温州教育教学资源应用平台,建立开放、共享、外联的资源分享平台。该平台以温州网络教学资源库为核心,以公共数字图书馆、电子期刊为补充,对接国家及省级的基础教育资源平台。创新激励机制,鼓励一线教师制作上传丰富多样的优质学科资源,为社会开发的教学资源提供分享和利益回报服务。为教师利用公共空间,建立非官方的学科资源博客和学科主题社区提供分享技术支持。

6.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工程。通过不同层面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提高学科教师教学设计、整合管理、应用研究、合作交流水平;提高教育管理者信息化决策和规划、组织和运用、评估和发展水平;提高技术人员设计和开发、应用管理、安全防范水平。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全新的培训机制开展教师远程培训,借助温州市教育城域网和温州市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平台,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各级教育技术培训者的培训和骨干教师培训,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

四、政策保障与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增强专业机构和人员配置。强化由市教育局领导牵头,相关处室负责人参加的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和管理。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依托温州市电化教育馆、教育信息技术中心,负责相关规章制度的制定、项目的规划和统筹组织管理。

至2012年,全市所有中学都要设立“教育信息技术处”中层机构,至少一名专职网络管理员(算满工作量)。小学24个班级规模以上的要单独设立教育信息技术处,配备至少一名专职网络管理员(算满工作量);24个班级规模以下的与教务处合署办公,由副职专门负责,配备至少1名兼职网络管理员(1/2工作量);网管人员的工作量以每周14个课时计算,参照教师系列参加职称评审给予政策倾斜。

(二)创新建设管理模式。充分发挥政府统筹规划、宏观调控和引导决策的作用,加强各部门和校际的合作交流。以温州市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为核心,建立健全工作机构和规章制度,落实领导小组的各项决议。根据信息化重点任务和重点工程的需要,设立专门的项目工作办公室,具体负责项目的规划、论证和建设工作,确保任务和项目落到实处;拓宽思路,引入服务外包模式等市场机制,实行运营维护的社会化,同时完善对服务外包的监管和制度,增强学校信息化管理、使用的能力。探索电教系统建立教育信息化技术支持系统,为学校提供贴身的有效服务。

(三)加大经费投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各地各校应积极拓展融资渠道,保障经费筹措。建立教育信息化建设引导性经费投入渠道,为温州市教育城域网基础平台、温州市教育资源中心建设和运转的专项资金提供保障。要多渠道吸引社会投入,扩大资金来源。可借鉴其他地区的经验,采用分期付款形式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经费,力争早日实现基础设施现代化。

逐步建立预算项目责任人制度,建立健全信息化工作目标责任体系,加大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绩效考核力度。根据实际情况,每年更新完善教育信息技术装备配置建议,分类指导,合理分配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和设备闲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四)建立评价和激励机制。逐步建立科学的教育信息化考核评价体系,将各部门、各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管理、配备和使用情况进行考核,全面纳入教育科学和谐发展目标考核评估体系和学校年度目标考核体系。同时,由市电教馆、教育信息中心每年发布各县(市、区)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估报告,主要包括教育信息化建设情况、取得成就、分析问题和发展建议等。

健全信息技术人员队伍激励机制,在职称评审中,对专职信息技术管理人员制定专门的考核标准,设置独立岗位,保证相关职数,在聘用时,按照学校规模情况聘用不同梯队级别的专职教师。健全信息技术应用和管理工作总结表彰制度,定期开展教育信息化应用先进示范学校的评选和教育信息技术先进工作者评选活动。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