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和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创建“数字化校园”为抓手,以教育信息化和信息技术教育为载体,以教育资源开发应用和人才队伍培养为重点,以改革教学模式为突破口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和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创建“数字化校园”为抓手,以教育信息化和信息技术教育为载体,以教育资源开发应用和人才队伍培养为重点,以改革教学模式为突破口,以人为本,统筹规划,更新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坚持以应用促建设、以需求促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和实现教育现代化,为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二)基本原则

1、统一标准、科学规划。各县区、学校要按照全市发展目标,立足实际,统一标准,科学论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分工协作,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投入,促进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逐步缩小县区之间、学校之间教育信息化差距。

    2、集中建设、资源共享。以市教育信息化中心建设为重点,各县区、学校要集中建设本区域本单位教育信息化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防止重复建设造成的投资浪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快课程、教材改革,加强网络管理,实现软、硬件同步发展。整合教育信息资源,促进资源开发和应用,实现资源共享。

3、着眼长远、适度超前。以适应教育及社会公众的实际需求为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和信息资源共享。以富有前瞻性的眼光、以改革创新的思路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普及,以应用促建设,边应用边建设,充分发挥投资效益。

二、总体目标和建设任务

(一)总体目标

大力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完善的市教育行政部门、教科研部门、学校和社区相互联动的、开放的临沂教育信息网;开发教育信息资源,建好临沂教育资源网站,建立科学、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库群;建设一支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信息技术的师资队伍,掌握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教学规律;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及教育信息资源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与研究,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建立较为完善的中小学信息化教育管理和服务体系;向社会开放网上教育信息资源,初步形成全社会终身学习体系,使我市教育信息化处于全省领先水平。

(二)主要任务

1、数字化校园建设。到2015年,建设500所数字化校园。全市平均生机比为10:1,其中高中为8:1,初中为10:1,小学为12:1,80%中小学学校完成“ ”。

3、资源建设。为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供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种类多样、形式活泼、使用方便的信息资源和相应的软件支持是信息资源开发建设的根本要求,是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标志。一是教育城域网网络中心资源建设。建立健全共建共享机制,集中优势,建设学科完备、内容多样、质量优秀的教育教学资源库,丰富网上教学资源,进一步做好同步课程资源建设,并逐步向社会开放。二是校园网资源建设。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都有自己的网上主页,大力加强校园网资源的开发建设,建设依托临沂教育资源网的中小学信息资源库,既要为教师提供各种教学辅助资料、优秀课例、教学用多媒体课件和素材,又要为学生提供优秀教师的教学辅导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源。充分利用已有的各级教育资源中心库,进行链接或移植转化,为学校师生服务。

4、队伍建设。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提高,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根本保证。要把信息技术纳入在职教师继续教育必修课程,分层分级抓好我市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应用、开发、管理、学科教学四支队伍建设。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必须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能应用网络环境开展学科教学及教会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主性、研究性及探索性学习;50%的教师能够比较熟练地自主开发设计多媒体课件和制作网页,能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育研究活动;各校有1-3名网络管理专业教师,能熟练掌握网络硬件的结构原理,掌握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库和相关软件的使用,能切实抓好学校网络管理、开发和应用工作;通过上岗培训、在职进修、教研活动等多种形式,更新观念,提高业务能力,加强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研究,促进信息技术学科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5、应用研究。要在应用中加强科学研究,积极探索计算机信息网络环境下教育教学改革的一系列问题。一是研究规范校园信息平台。统一全市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加强电子政务建设,逐步构建市、县区、校三级信息管理和教育教学信息交互平台,实现学校管理的智能化、电子化、网络化。更新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水平,形成教育管理、学科教学、教育科研及相关知识信息系列,构建全市教育教学信息化管理和信息服务体系。二是研究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和掌握信息技术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规律,实现从“教师中心”到“学生中心”、从内容设计向过程设计、从单一学科教学向多学科整合的转变,促进教育教学全面改革,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三是研究网络时代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迅速扩展,尽快将信息素养的提高列入各级各类教育目标和评价体系。在网络环境下,培养学生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熟练的评价信息的能力;有效吸收、存储、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运用多媒体形式表达信息、创造性使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和提高作为信息时代公民的道德、情感、法律意识与社会责任。四是研究基于网络的校园文化建设。各校积极创设条件,采取多种形式(博客、网上论坛、班级主页、学生个人主页等),为学生提供协作交流,表达情感的空间,提供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为学生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

6、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努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学校40%的课时中使用信息技术,逐步掌握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规律,鼓励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模式创新。

三、主要措施

(一)明确职责分工,确保教育信息化建设各项任务和措施落实到位。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市教育行政部门主要负责制定全市教育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并制定相关政策,确保建设资金的投入;各县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本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的制定以及所属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组建本地区教育网,加强对所属学校校园网和网络教室的管理;乡镇(办事处)主要负责辖区内的成人教育、学前教育的信息化建设,为本地区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必要的支持;学校主要负责本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施以及教学与管理。

(二)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加大教育信息化建设投入。

各级政府要把教育信息化建设纳入本地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在每年的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经费。各县区及乡镇政府也要安排相应的配套资金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各地各校要调整教育经费支出结构,在保证基本办学条件的前提下,确保教育信息化建设资金的投入。学校要严格执行有关收费政策,规范管理,搞好服务,所收费用必须全部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广泛动员和争取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采取多种形式筹集建设资金;同时,引入市场机制,积极探索教育信息资源逐步面向社会有偿开放使用的运行模式,以弥补教育信息化软硬件建设和运行维护资金的不足。

(三)加强队伍建设,为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各县区教育行政部门要重视加强学校信息技术专任教师队伍建设,确保各级各类学校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所需的信息技术专任教师。下大力气提高各学科教师的信息素养,将适龄教师按期通过信息技术培训考核作为教师职务聘任、晋升、晋级的必备条件之一。市教育局电化教育馆要将教育信息化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中心工作,在加快推进全市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充分发挥规划、指导、技术服务和保障监督等职能,加强网络管理中心和信息资源中心建设,为教育教学提供完善的服务。各县(市、区)也应明确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教育信息化工作,所需人员在系统内部调剂解决。

(四)加强检查考核,确保全市教育信息化建设目标如期实现。切实加强对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检查考核,将其列为对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考评的重要内容。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和县区政府教育督导机构要将教育信息化建设纳入对政府和学校督导的内容,对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的予以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不能按期完成任务的,予以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整改。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