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发布后,河南省委、省政府于2010年12月发布了《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加快我省从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从人力资源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发布后,河南省委、省政府于2010年12月发布了《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加快我省从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从人力资源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迈进,为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做出更大贡献” 。并把“教育信息化”作为 “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省行列”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措施。
    基础教育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省电化教育馆和全省电教系统,作为全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的主要业务部门,承担着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和教学应用推广的重要职责。几年来,省电教馆和全省电教系统围绕基础教育信息化这个工作重心,克服种种困难,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政策转型、资金筹措、规划实施、平台开发、资源整合、网络建设、应用推广、机制创新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一是不断提高认识,及时转变理念。我们认为,随着数字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已经实现了由模拟向数字的转变,并正在经历由音像电子制品(光盘)发行向网络出版,校园网、城域网服务向互联网服务的历史性转变,而且互联网服务必将在近几年内成为主流。因此,过去单纯的强调“资源库”建设、校园网的理念必须改变,必须建立适合于互联网环境下的“大资源”建设理念。这一理念的转变,涉及到职能定位、规划制定、平台建设、资源内容建设、传输网络建设、应用终端和应用模式建设等诸多方面。
    二是加强机构建设,强化部门职责。2005年,经省编委批准,我们及时成立了“河南省基础教育资源中心”(与河南省电化教育馆合署办公),并明确了资源中心的“七项职能”(与教育部基础教育资源中心职能对应),从而强化了省电教馆在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2007年、2009年河南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建设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加强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全省基础教育资源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保障措施。同时提出,各省辖市、县区新建资源平台、购建资源库,必须经过省电教馆审批。这些工作为全省基础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提供了组织保证,奠定了政策基础,对规范、指导全省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三是重视规划和标准的制定,科学实施信息化工程。我们认为,要搞好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必须站在全省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高度,以基础教育信息化全局的视野来全面认识和统筹实施。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各自为政、条块分割、重复投资的现象,解决效率低下、信息孤岛,以及重建轻用、重硬轻软等一系列问题。
    为此,我们在2009年下半年就研究、制定了《河南省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总体规划(2010-2012)》,并组织省内外专家、一线教师、电教工作人员对规划进行了论证并获得通过。规划的核心内容和建设目标,就是以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为切入点和突破口,以“系统平台”建设为基础,以“教学资源等应用系统”建设为核心,以“应用终端和应用模式”建设为重点,以“网络传输平台”建设为保障,在现有基础上,建成一个统一、开放,涵盖内网、外网和天网(卫星传输网)、地网(互联网),为广大教师、学生、家长以及教育管理工作者等用户,提供教育教学信息化和管理信息化综合服务的信息资源中心和公共服务平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期间,我们认真学习、研究,结合我们工作体会,积极提交修改意见。2010年《国家教育规划》发布以后,我们又认真学习领会《国家教育规划》精神,积极参与《省教育规划》的讨论、拟定。同时,进一步修订、完善我馆三年规划,并把它作为我们工作的重要指导和依据。
    同时,我们十分重视信息化规划和实施过程中的标准化建设工作。我们认为,标准化是信息化的基础,没有标准化,信息化就是一句空话。为此,2008年我们花费很大力量扩充注释了国家教育部2002年颁发的《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规范》,由原稿的2万多字,扩充到10万多字,形成河南版的《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规范》(1.0版),并将其运用在一期工程的平台开发工作之中。该项工作也得到中央电教馆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资源中心的肯定和指导,并把我省列为3个试点省(直辖市)之一,参与国家《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规范》的修订稿的讨论和实验。2011年初,我们结合二期工程的实施,又对《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规范》进行了更大动作的修订,完成了《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规范》的河南修订版(2.0版),并用于二期工程的平台升级开发之中。事实证明,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对规范平台建设,支持数据交换和资源共享,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是强化“四个统一”,建立全省公共服务平台。平台开发建设是基础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基础支撑。我们的平台开发建设以河南省基础教育资源网为基础,包括门户平台、用户平台、计费平台等系统平台开发和资源平台、教研平台等应用平台建设,强化省、市、县、校基础教育信息资源网平台建设的“四个统一”,包括门户平台统一、用户管理认证统一、运营(计费)管理统一和资源管理、视频交互培训(会议)等应用平台的相对统一。门户平台统一,是指省、市、县、校四级网站站群域名的统一分配,门户平台的统一开发、分级免费部署,信息资讯的分级管理、各级之间信息自由传递;用户管理认证统一,是指全省共建一个用户基础信息库和机构基础信息库,由省集中部署、统一管理,实现各个站群、各个应用平台的统一认证、单点登录(登出);运营(计费)管理统一,是指全省统一制定运营机制,运营(计费)管理平台由省统一开发、集中部署、统一管理,但各地共同参与,共享收益;应用平台的相对统一,是指针对不同的应用平台,采取相应的统一策略。如资源管理平台,由省统一开发、分级部署,但以省级集中部署为主、市县校分散部署为辅。省资源管理平台负责承担绝大部分共享资源的管理,市县校资源管理平台只负责本土资源和校本资源的管理。而资源的运营由省统一管理、市县校以及个人用户共同参与,避免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真正做到分工明确、共建共享。
    为实现上述目标,2008-2009年,我们协调省教育厅、财政厅有关部门,利用远教工程节余资金1000多万元,新建了省中心机房,开发了门户平台和资源管理、在线培训、视频点播直播等应用平台,集成了电子图书、仿真试验、智能组卷等应用系统,完成了平台开发建设的一期工程,初步搭建了省基础教育资源网的基本架构。2010年,我们又自筹资金1000多万元,启动了平台开发建设的二期工程,升级、改造、完善系统平台,新开发教研备课、教学大师等应用平台。
    五是多渠道开发整合资源,提供优质内容服务。首先,优先使用推广国家免费提供的基础教育资源和远教工程资源。我们先后组织省市县近千名资源开发人员和教师,投入整合补贴资金300多万元,整合国家农远工程各类资源800多G,向全省近万所中小学校免费赠送整合打包的国家优质资源光盘100多万片,并将这些优质资源放在省资源网上,供各地免费使用。同时,我们还将省基础教育资源网与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对接,让我网注册用户可以直接登录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浏览下载资源。另外,我们省基础教育资源网还实现了中国教育电视台3个频道节目的视频实时网络直播,实现了“天网”与“地网”的结合。
    其次,投入巨资,自行组织开发本省急需又引进不来的资源。2007年,我们投资1000多万元,合作开发《教学大师——同步到课教学资源库》(光盘版),并将其转化为网络资源,目前已放在省网上使用。2010年,我们投入2000多万元资金,组织省内外3000余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参与录制了5000多节的《同步课堂》系列教学资源(三分屏形式和视频形式),目前已完成2000多节,今年底将全部完成。还投入300多万元,开发《河南历史文化博览》特色资源。
第三,积极引进我们不能、不宜开发的资源。2008年、2010年分别投入500万元、600万元,引进仿真实验、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等特色资源。
    通过上述几种方式,使我省基础教育资源、尤其是省基础教育资源网上的网络资源的品种和数量大大增加,课件等条目类资源拥有量达到了12万条、950G,《教学大师》等主题资源300多G,仿真实验400多个,电子图书10万册,电子期刊600多种,电子报纸300多种,论文2000多篇。内容覆盖基础教育各个学科,对应文字教材大部分主流版本,为广大中小学教师浏览、下载、使用教学资源提供了更多、更好的选择。
    六是加快政策转型和机制创新,支持资源建设可持续发展。2010年开始实施“电教教材费”政策的二次转型。即2010年,从电教教材费中划出5000万元,用于网络资源内容建设,2011年电教教材费应用转化不低于8000万元,以后逐年增加电教教材费在网络资源建设上的使用力度,使其达到整个费用的80%-90%,从而,在资金层面保证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另外,我们正在逐步探索“资源超市”运行机制,就是以资源管理平台为基础建立“资源超市”,以用户统一管理认证、运营(计费)统一管理为支撑运营“资源超市”。通过建立资源准入机制,将审定通过的省内外各个资源提供者(个人或资源提供商)提供的优质资源装入“超市”,让教师等消费者用户到“超市”里各取所需。除免费资源外,用户消费资源(如下载、在线使用等)实行有偿使用,即计费制度。以此计费为依据,向资源提供者定期结算、支付报酬。原则上不再一次性买断资源。谁的资源好、下载的多,谁拿到的报酬就多,以此鼓励广大一线教师用户和资源提供商通过我们的平台,把最新、最优、最廉、最缺的资源提供给广大用户,淘汰陈旧、质次、价高、重复的资源,从而在制度层面实现优质资源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
    七是加强横向合作,建设传输网络。传输网络建设包括省资源中心、省辖市、县(市、区)、学校四级骨干网组网建设;教育城域网建设;校园网建设等。通过与相关基础电信运营商进行良好的合作,结合各地实际,采用不同方式,建成传输信息资源的“高速公路”,有效地解决网络传输瓶颈问题。2010年,我们与联通河南省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10年末,我们还与一家客户端软件公司合作,共同探索以即时通讯和学校管理信息化应用为主的新路子。今年前三个月,该客户端软件的应用推广已经为省基础教育资源网新增用户5万多个。
    八是加强教学应用模式研究,把各项应用落到实处。不管是教学应用,还是管理信息化应用,应用始终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和目标。它即是我们所有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我们所有工作的落脚点。在建设层面,应用决定软件,软件决定硬件;而在资源应用层面,不同的应用终端又影响和决定着信息资源内容的展现手段与形式。因此,建立研究课题项目,加强针对不同教学环境、不同应用终端、不同教学内容、不同应用对象的、有效的教学应用模式的研究,创新资源教学应用和推广的新机制,以最大限度的发挥投资效益,提升资源应用的普及率,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为此,我们今年将拿出100万元,设立研究项目,支持研究和应用推广工作。
    上述做法和措施,的确在加快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但是,我们深知,我们还有很多工作没有做到位,甚至没有做好,或者由于机制等原因而没法去做。我们也深深体会到,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宏观而言,仅靠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系统的努力,去推动信息化进程是远远不够的,有时也是力所不能及的。为此,结合我们在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具体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我们在这里也提出如下建议,供上级部门和领导参考。
    一、建议教育部以文件形式明确电教部门的机构设置和职责定位,以及其在教育信息化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并首先要进一步明确和强化央馆在教育信息化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以有利于地方电教馆系统举旗占位,开展工作。上世纪80年代曾发过类似文件,但二十多年后的今天需要出台新的文件了。如出台此文,则可有效避免或减少教育系统内部部门之间“分工不明、职责不清、有利争着管,无利推一边”的现象,从根本上解决电教系统近几年出现的“机构不稳(如有的改名、有的分家、有的被合并)、队伍不稳”等问题。
    二、建议教育部以文件形式明确相关基础信息数据资源的建设和共享的政策规定,如教育机构基础信息、教师基础信息、学生基础信息等。否则,只能是各自为政,重复建设,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人为地制造信息孤岛。这是以往各行业信息化建设中都普遍存在的重大问题,没有顶层制约机制,地方很难解决,因此需要国家出文。
    三、建议教育部加强教育信息化标准修订、维护工作,并明确作为某个部门的常规工作。央馆、部资源中心很重视这个工作,早已把所负责的《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规范》修订工作列入日程,而其他几十个2002年左右发布的规范、标准,始终未见修订和维护更新,许多已不适用于目前的需要,让软件、平台开发无所适从。《国家教育规划》明确指出要“制定教育信息化基本标准,促进信息系统互联互通”,要“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这是非常正确和紧迫的,因为没有国家标准,构建全国管理信息系统是根本不可能的。
    四、建议央馆、教育部资源中心牵头,组织若干个由专家、学者和电教工作者、一线教师等组成的国家级研究小组,就教育信息化、尤其是基础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资源建设、网络建设、终端及应用模式建设等方面,开展系统的、具有前瞻性的专门课题研究,并选择试点区域和单位进行试点,取得成果后,在全国共享成果,协同推广,指导应用。从而,减少各地在这些方面的投入(关键是地方也缺少研究力量和资金投入),加快信息化工作推进步伐。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