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我市的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在各级党委、政府和上级部门的重视和关心下,加大对教育装备的投入,使装备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为我市的教育信息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部分:“十一五“期间我市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

  1、基础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设情况。

  近几年来,我市的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在各级党委、政府和上级部门的重视和关心下,加大对教育装备的投入,使装备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为我市的教育信息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全市中小学拥有学生用计算机22329台,生机比达到30比1;拥有教师用计算机3943台,师机比达到12比1;装备多媒体投影教室474个、语音室232个、教室视听阅览室261个、校园网205个,校园闭路电视系统257个。在部分县(市区)的城镇已经达到每10名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部分学校已经做到计算机网络、双向闭路电视网络、广播网络全部进入教室,实现了“三网合一”。信息技术装备的配备为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有效整合,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都提供有力保障。

  2、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方面,九江市是全省的首批试点地市、是国家工程的第一批项目地区,2004年江西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项目125个(模式二:卫星地面接收点)落户九江,惠及永修、武宁、彭泽三个县的125所农村中小学校。2005年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投入4000余万元,建设1862个农村教学点(模式一:光盘播放点),122所农村小学(模式二:卫星地面接收点),211所农村初中(模式三: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等),普及到全市的每一个乡镇中小学和村小,配备的7000余台电脑、2000余个光盘播放室、200多个媒体教室、地面卫星接收和校园网等设施,使我市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极大的促进我市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3、网络基础建设。

  2002年,九江市教育局与九江市电信公司签订《九江市教育城域网的互联网接入协议》框架协议,由该公司投入网络基础建设,重点推进我市城区学校“ ”工程

  2002年12月,“九江市2002-2010年基础教育信息化总体规划”出台

  2003年2月,市政府成立分管副市长为组长的“九江市教育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

  2003年5月,“九江教育网”开通

  2003年7月,江西省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在永修县立新乡中学试点

  2004年6月,江西省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在永修县、彭泽县、武宁县实施

  2004年11月,九江市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现场会议在永修县召开

  2004年12月,市编委批复市教育局,同意成立“九江市教育信息中心”

  2005年3月,召开“九江市教育信息化建设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

  2005年12月,召开“九江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

  2006年5月,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在我市2195所学校实施

  2006年8月,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顺利通过省级验收

  2006年11月,“江西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应用工作经验交流会”在永修县召开

  2007年5月,市教育局、市电信公司签订“九江市农村中小学校互联网接入协议”,大力推进农远工程应用

  2007年11月,“九江市教育局信息报送系统”启用

  2008年,启动“九江市基础教育资源中心建设”开通

  2008年10月,开通“九江市教育系统视频会议系统”

  2009年7月,九江教育网开通中招查分系统,免费提供查询服务

  2009年10月,出台《九江市中小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标准》

  2010年3月,启动九江市教育电子政务系统应用

  第二部分:“十一五“期间我市基础教育信息化存在问题

  从我市的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历程来看,我们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从微观去仔细分析我们的信息化水平,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我们才刚刚处于起步阶段,距离教育信息化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和发达地区比也有不小的距离,现将“十一五”期间遇到的问题总结如下:

  1、硬件建设水平不高;

  我市在“十五”期间,在教育部“校校通”工程的推动下,以及学校自身教育教学的迫切需求下,全市以计算机装备和校园网络建设为主的硬件装备发展迅速,计算机的生机比从近100:1快速提高到50:1以下,校园网从无到有,城区学校互联网在此期间逐步普及,但是随着9年免费义务教育的政策落实,学校投入信息化装备的经费明显下降,在“十一五”期间基础教育信息化装备水平增长缓慢,由此造成硬件建设水平普遍不高(这里主要指城区学校,在“十一五”期间由于国家农远工程的实施,农村学校信息化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2、体制不健全、建设不规范;

  当前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在机制上存在两个缺陷:第一、教育信息化的政策制定与实施部门不明确,在国家、省、市、县四级教育行政部门中存在分工不明确,职责不明晰的问题,政策制定、硬件装备、资源建设等分属不同部门实施,没有统一的管理机制造成工作效率低下;第二、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没有标准可以遵循,随意性太大。目前没有统一的软硬件配备标准,只是在电教、装备等部门存在一些建设规范和要求,但是这些装备要求和现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主体教育信息化建设极不相符,学校建设随意性比较大,领导信息化意识强,建设水平高点,领导不重视则落后,无相应标准制约。

  3、督察乏力,经费投入不足;

  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因为体制的不健全、无规范和标准可循,造成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督察非常乏力,且在政府督导评估和重点中学建设等政策中缺乏信息化建设指标要求,造成电教、装备等职能部门推进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缺乏政策依据。

  教育信息化的推进需要经费的保障,但是近年来随着义务教育阶段免费的普及,在生均公用经费中没有明确信息化投入的比例,政府的专项经费更是缺乏,由此造成基础教育阶段信息化装备经费投入不足的情况普遍存在。

  4、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信息化观念落后且水平不高;

  基层教育行政部门,由于现有行政体制的制约,很多行政领导来自非教育部门,对教育信息化了解有限,加上本地其他行政部门信息化水平也不高(教育系统信息化水平在中上),所以领导的关注点很难落到到信息化建设上,校园安全、教学质量、争取经费等工作占据了大量的行政时间与精力,由此造成基层教育行政部门信息化观念落后、应用水平不高。

  5、教师信息化素养和技术水平多数都在初级阶段;

  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和技术水平近年来得到大幅度提升,教师家庭电脑、网络普及率很高,但是我们深知大多数老师都处于掌握基本使用技能的初级阶段,常规教学、升学压力等占据了教师的大部分精力,同时缺乏政策引导和良好的软硬件环境配合,造成我们在提高教师的应用水平过程中遇到较大阻力。

  6、应用平台和资源建设落后。

  我市目前的教育信息化应用平台局限在市教育信息中心,电子政务系统、信息报送系统、中招查分系统等应用均局限在市、县两级教育行政管理中,而校务管理信息化的应用却面不广、水平低。去年启动的九江市基础教育资源中心建设也还停留在市本级平台建设,学校与教师的参与率不高,教育教学的应用平台几乎没有。

  第三部分:对“十二五”基础教育信息化规划的建议

  “十五”、“十一五”分别在教育信息化的硬件建设和应用打下了扎实基础,为“十二五”目标的规划和建设实施提供了宝贵经验。从整个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看,“十二五”是转变的关键期,应当从关注投入和建设向关注应用和服务的转变,从关注技术本身到关注如何运用技术提升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转变,从关注信息技术对教育局部的影响到关注信息技术对教育整体的改造转变。通过对我市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后,对于“十二五”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我们有如下建议:

  1、统一管理、理顺关系。

  建议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行政管理归口到省教育厅,教育信息化的相关政策、制度、标准出台均以省教育厅的名义下发,教育信息化的具体工作实施,可以参照相关省市的做法,统一在地市、县电教部门增挂教育信息中心的牌子,教育信息化的具体工作落实由教育信息中心执行,保持政令畅通。

  2、规范标准体系、落实督察评估。

  建议“十二五”期间逐步建立我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教育行政管理标准、校务管理标准、中小学校信息化建设标准等标准体系,使教育信息化建设逐步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将以上标准体系纳入对县区教育教育督导评估和学校建设评估体系中,引导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逐步走向科学、规范。

  3、提高基层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对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重要性的认识。

  目前许多基层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教育信息化意识,对实施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战略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这就会制约当地教育和学校的发展,必须让我们的局长和校长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并且把教育信息化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和当地教育行政管理及学校的各项业务工作统筹考虑,保障各种渠道的畅通。通过政策引导、加强培训与宣传等多种渠道,让基层教育工作者认识到教育信息化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力,它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教育模式的改进,促进管理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满足终生学习的需要,用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4、加大培训力度,重点抓好应用,提升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

  教育信息化的成效是靠应用来体现,而培训是应用的基础,在新时期下,我们应该从信息化环境下的课前分析、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设计、教学资源的集成与整合等方面提升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建议在“十二五”规划中,将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与考核纳入教师继续教育体系,搭建良好的软硬件环境、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逐步普及全员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与考核,将教师的信息化应用能力再提升一个层次。

  5、落实政策,确保经费。

  教育信息化需要大量、持续的软硬件基础建设,以及人员的培训、设备的运行保障等等,这些都需要经费投入,需要出台相应政策明确学校信息化建设经费来源和比例,确保设备投入和运行有经费保障。建议:一、省教育厅要求各级政府或教育行政部门每年单列专项教育信息化经费,用于教育行政管理信息化及学校信息化建设;二、义务教育阶段,在学生公用经费中明确10-20%用于教育信息化投入,高中阶段必须做到上机费、电教代收费等专项收费专款专用。

  6、发展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是“十二五”期间的重要任务,在发展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要更加重视城乡差别、区域差别、重点学校与薄弱学校差别,通过观念的改变、政策的引导、经费的倾斜、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远程教育培训平台建设、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平台建设等方式,努力缩小现存差距,通过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大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给予高度的关注与支持,希望我市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借“十二五”教育信息化规划的契机,再上新台阶、再创新辉煌。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