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浙江省委、省政府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继1992年提出了科教兴省战略之后,2002年和2005年相继作出了建设“教育强省”和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并于2006年制定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浙江省委、省政府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继1992年提出了科教兴省战略之后,2002年和2005年相继作出了建设“教育强省”和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并于2006年制定了教育强省建设纲要。目前,浙江省总体上解决了“有学上”的问题,教育事业实现了两大历史性的跨越:一是基础教育实现了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到普及15年教育的跨越,15年教育普及率达96.5%;二是高等教育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跨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45%。职业教育跃居全国前列,其中中职招生数与普通高中招生数已连续10年实现了1:1的合理比例。这些年,浙江省始终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了第二轮“农远工程”,开通运行了浙江教育资源网。截止2010年底,全省101个县(市、区)已经全部建成教育城域网,全省中小学和高校生机比分别达6.4:1和2.1:1,多媒体进教室比例分别达70%和65.2%。
今后一段时期,浙江省将全面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努力建设教育强省,并把教育信息化作为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动力。《浙江省教育规划纲要》紧紧围绕《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的精神,明确提出了要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构建更有效的教育技术支撑基础,并专门组织编制了《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做出了超前部署,整体构架。
一、更新理念,深化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
(一)教育信息化是浙江教育加快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教育现代化包括教育思想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方法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现代化、教育设施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等。在教育现代化的诸多要素中,哪一种都离不开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可以带来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带来开放、便捷、人人可用的终身学习网络和服务平台,创设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为教育现代化提供方法、途径和前提。没有教育的信息化,就不可能实现教育的现代化。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步骤,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标志。在满足了“有书读”这一基本需求后,富裕起来的浙江人民对优质教育资源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浙江省要在“十二五”期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有效解决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这两个核心问题,必须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管理创新、构建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提高师生信息素养,从而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完善教育公平制度、推进教育改革和开放,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二)教育信息化发展面临新的挑战
教育增长方式的转变、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为教育信息化工作提供了发展机遇,也使事业推进面临全新的挑战。一是来自全新的教育理念的挑战。素质教育、三维教学目标等全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育信息化工作从简单的器物性配备和使用转向深入课堂教学、深入教学过程;从注重验证知识转向强调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特别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审美情趣”的培养,强调“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注重课程内容的生活化、社会化,强调教学过程的师生互动性和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的培养。课程改革的这些特征预设了课程改革对信息技术的内在需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和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二是来自教与学方式转变的挑战。信息时代知识表征形式的转变,建构主义等学习理论的深入发展,都对教学活动中教与学的方式提出了不断变革的需求。在新的形势下,要构建以育人为本的教育教学模式,教学活动必须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方式必须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发展、全面成长和特色发展,积极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提倡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有意义的教学方式。三是来自终身教育、教育均衡等新的教育形态的挑战。教育均衡、终身教育是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后对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教育信息化面临的新课题。进一步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必须加大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广度和深度,在为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服务的同时,积极为全社会的终身学习创设平台;在为课堂教学、教育质量提高服务的同时,努力为缩小教育发展中的区域差异、校际差异探索有效途径。
(三)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发展成绩与困难并存
“十一五”以来,根据“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总战略和国家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总思路,围绕建设教育强省的目标,浙江省先后实施了“校校通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书香校园工程、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工程、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教育信息化取得了显著成效,基础设施日趋完善,走在全国前列;教育资源初具雏形,特别是浙江教育资源网的开通,为全省中小学校师生构建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平台,网站目前共已开设30个特级教师工作室、100个农村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室、20个学科协作组,资源总容量达到461GB,;浙江省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建成,为全省高校图书资源的充分共享创设了条件;应用管理不断加强,全省乡中心以上学校普遍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98.3%的中小学教师会运用网络检索教学资源,96.6%的教师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堂教学,信息发布、网络教研、教师博客、学生成长电子档案袋、电子书包、家校通等在教育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超过70%的高校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84%的本科院校、53%的高职高专院校建立了统一的网络教学或辅助教学平台,学校信息化管理达到较高水平。全省有3所高校获准开办现代远程教育(含电大的开放教育试点),69所高校在我省开设现代远程教育学习中心,在校生达30万人。可以说,教育信息化对浙江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条件保障;全省电化教育系统者对推进教育均衡、推动课程改革、深化素质教育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但对照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浙江省教育信息化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为:认识还不够深刻,人们往往只是从纯技术的角度看待信息化;系统性、整体性规划建设缺乏,全省缺乏统一的教育信息化统筹协调与管理体制,缺乏省、市、县、校四级互联互通的高速网络,缺乏全省统一的教育基础数据库;应用水平不高。与课程专业建设特别是教改贴得还不紧,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不完善,对移动手持设备、光存储技术等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不够。
二、制订《规划》,绘就全省教育信息化发展蓝图
《规划》的编制启动于2008年,于2010年4月形成初稿,2011年2月正式印发,前后历时近2年。在编制《规划》的过程中,我们坚持以现状和需求为基础,专门组建课题组对全省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现状进行了全面调研,深入剖析全省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发展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坚持广集众智,广纳群言,广泛听取专家、行政部门人员和一线教师对今后一段时期我省教育信息化发展对策的意见和建议,确保《规划》目标科学、措施可行。
在内容上,《规划》以服务全省教育现代化建设为主线,以促进教育创新、推动教育均衡、提升教育品质为基本宗旨,提出了“力争到‘十二五’末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走在全国前列,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达到或超过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为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提供良好的服务和强有力的支撑”的总体目标和“需求导向与统筹规划、超前部署与突出重点、项目示范与注重实效”的三项原则,明确了以“一网二库三平台四体系”为主要内容的五大任务、四项工程和六大保障措施。
《规划》明确,“十二五”期间,浙江省将组织开展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教育信息资源与平台建设、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建设、教育信息化标准与规范体系建设和教育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建设五大任务,启动实施“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程、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数字校园示范工程、书香校园工程”四项重点工程,全面建成“一网二库三平台四体系”,即:建成高速安全的全省教育计算机网的骨干网,建立浙江省教育信息基础数据库和浙江省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库,建立政务与校务管理平台、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和技术支撑服务平台,建立开放的、多层次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培训体系、教育信息化标准与规范体系、教育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和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总体上,《规划》体现以下3个特点:
1.前瞻性。《规划》既注重近期的计算机配备、实验室建设,又着眼当前技术进步的新特点,把移动学习、虚拟现实、电子书包、打造终身学习体系等列入规划之中。《规划》提出,要“积极推进下一代互联网在学校的建设和应用。积极探索与推进基于移动终端、3G技术、物联网、云计算和下一代互联网的网络教学、虚拟实验、电子书包和移动学习等现代信息化教学学习方式,有效整合CERNET资源。到2015年,50%以上的学校校园网建成IPV6网络平台,开展基于IPV6的教学和应用服务”。同时,《规划》还对构建信息化教育新模式给与了特别的关注,要求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推进要突出育人为本,加快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
2.系统性。《规划》从实验室、图书馆、 到网络建设,从硬件建设到资源开发、软件应用到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阐述了完整的教育技术建设体系。同时,把建立与国家教育信息化标准规范相衔接、符合我省实际的教育信息化规范体系和数据体系、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及探索建立信息化教育新模式作为重要任务。《规划》提出的五大建设任务系统地涵盖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信息资源、人才培养、信息化应用、政策环境等维度。
3.操作性。《规划》从宏观着眼,明确了“十二五”期间全省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任务、目标和措施。特别是提出了四大工程和六大保障措施,目标明确,措施可行,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三、整体推进,全面组织实施《规划》内容
《规划》作为未来5年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总蓝图,关键在于落实。学习并全面贯彻落实《规划》精神,是我省电教系统今后一段时期的中心任务。对此,我们也进行了精心设计、周密部署。
(一)健全组织机构,加强对教育信息化的领导
“十二五”期间,我们将成立由省教育厅厅长任组长的浙江省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和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方针政策、规章制度和标准,组织实施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统筹全省教育信息化重大应用系统建设,管理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工程;成立浙江省教育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为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同时,我们要求各地县及其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成立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逐级建立“一把手”负责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决策机构,明确信息化工作管理职能部门,配备信息化专职人员。目前,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已经成立。浙江省教育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和各级各类学校成立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将于今年陆续成立。2011年3月底,我省还将组织召开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总结交流教育信息化工作经验,部署实施《规划》内容,动员全省教育系统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
(二)突出重点,明确发展路径
“十二五”期间,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发展将以“基本建成网络全覆盖、资源全覆盖和服务全覆盖的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为总方向,沿着3条基本路径推进:一是应用信息技术重构教育教学管理的新模式,届时各级教育管理机构可依托教育基础数据库,实现管理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二是依托信息技术建立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新模式,以教材多媒体化、资源网络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协作化、管理信息化为特征,全面促进教育教学开放、互动、共享,形成“人人、处处、时时”的教育教学格局;三是全面提升信息素养,全省中小学在普遍开设信息技术课的基础上,着力提高师生信息素养,培养出适应国际化和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
(三)项目引领,重点推进四项工程
今后5年,浙江省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策略是项目引领,以点带面。以四大工程为抓手,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步伐。一是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程,通过提供软硬件,实现省、市、县(市、区)、校四级网络之间的高速联通。二是信息化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完成对教师、校长、教育技术专业人员、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的教育技术能力全员培训。三是数字校园示范工程,通过编制学校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建一批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数字校园。四是书香校园工程,在“十一五”的基础上,加快推进数字图书馆建设。目前,各项工程的实施方案已经基本制定。2011年,我省将全面启动“四项工程”,推进教育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制定浙江教育计算机网的技术标准和实施方案,启动骨干网的建设;实施和总结第二轮“农远工程”,全省中小学校增配1万套多媒体教学设备,班套比争取达到1.1:1;启动各级教育资源建设,制定《浙江省信息化教育资源开发计划(2011-2015)》;发布《浙江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和《浙江省高等学校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启动首批30所省级数字化示范校园建设。
(四)应用导向,注重能力建设
《规划》的实施,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推进,关键在于人,特别是要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我们一方面将坚持全面提高与重点培养相结合,开展教师、教育技术专业人员、校长和教育管理人员教育技术能力的全员培训,着力培养一支教育技术专业骨干,促进其提升网络信息资源的获取与共享能力、信息化环境下教育教学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能力、教育信息环境的管理与服务能力。另一方面,我们积极提倡探索与实践信息化教育新模式,开展基于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通过形成一批科研成果、培育一批信息化教育教学模式典型案例,深化教育信息化的应用。同时我们还将全面加强电教系统的能力建设、构建支持服务体系,为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提供专业的业务指导和服务。2011年,我们将全面启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建设;开展《构建信息化教育新模式的研究和实践》课题研究,依托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和课题研究推进建设。
加快教育信息化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全体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一项历史使命,也是浙江省教育赶超先进地区、加快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十二五”的新征程上,浙江省将紧抓贯彻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的新机遇,积极行动,开拓创新,开创全省教育信息化新局面,为教育现代化搭建“高速路”!
(标注来源:教育信息化工作座谈会暨2011年全国电化教育馆馆长会议交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