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信息化 就是紧紧围绕学生信息素养和学习效率的提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基础教育工作各个环节进行全面武装的系统工程。主要包括:教育内容信息化,即全面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促进传统学科与现代信息技术

基础教育信息化

    就是紧紧围绕学生信息素养和学习效率的提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基础教育工作各个环节进行全面武装的系统工程。主要包括:教育内容信息化,即全面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促进传统学科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整合,强化教师队伍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教育过程信息化,即教学方法与手段信息化,教学质量监测信息化,教学效果评价信息化;教育服务信息化,即教育管理信息化,教学研究信息化,教师培训信息化;教育条件信息化,即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教育信息环境建设,教育信息技术建设等。

全面推进黑龙江省基础教育信息化总体思路

    制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领导组织和工作体系,明确工作任务,依靠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与支持,创造一切必要条件,充分发挥教育信息技术优势,努力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不断提高教育信息化队伍水平,加速我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用3年左右的时间步入全国先进行列,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黑龙江省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

黑龙江省省长栗战书在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我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战略任务,这充分体现了我省基础教育的迫切要求,必将推动这一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关键。近年来,黑龙江省高度重视基础教育,将其列为“十大民生工程”之首,“双基”任务圆满完成,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逐步完善,三期“农远工程”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新课程改革工作不断深化,标准化学校建设工作全面推进,教育教学质量普遍提高,全省基础教育成效显著。但是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显现,即城乡教育发展水平严重失衡,优质教育资源十分短缺,提高农村教师素质任务十分艰巨,教师职后教育质量亟待提高,教育教学方式比较陈旧,教育现代化水平与先进省份相比差距较大。这些问题如不解决,难以实现教育公平,难以推进教育协调均衡发展。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全面推进我省基础教育信息化。

一、对策建议

1.建立健全省、市、县、校四级教育信息化工作体系。要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整合原有工作机构,建立一支以省教育学院为龙头,各级教师进修院校和学校为共同体的上下贯通、职责明确、制度科学、业务精湛的教育信息化工作体系。参照中央和其他省区市同类机构的职能定位,省级机构为本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管理中心、教育技术教研中心、教育资源开发中心、教师培训中心、教材制作中心和技术应用评估中心,在“黑龙江省电化教育馆”基础上加挂“黑龙江省基础教育信息化服务管理中心”的牌子。

2.全面启动教育资源建设,努力实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一是建立机构。参照中央和其他省区市的做法,成立“黑龙江省基础教育资源中心”,与“黑龙江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管理指导中心”合署办公,负责全省教育资源开发的规划、组织、管理、提供和评估工作。二是建设全省基础教育资源库。把基础教育资源库建成全省教育数据枢纽,遵循国家技术规范、质量审批准入制度,高标准起步,紧密结合教育教学新理念,充分体现新课程的教学要求,开发高质量资源,努力放大资源使用效率。积极拓展资源渠道,采取利用平台、积极引进和系统开发等措施,快速扩大资源量。充分用好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让广大中小学都能享受到国家免费资源;按照标准购进、征集各类优质资源;组织本土力量,自主开发更具特色的优质资源,形成资源建设的整体推进态势,解决我省教育资源总量匮乏和优质稀缺问题。

3.深入开展教育技术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不断提高教育信息化的质量和层次。紧扣教育信息化主题,以素质教育和现代教育的理论为依据,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为重点,深入研究,获得成果,指导实践。一是深入研究。要着眼信息社会发展需求,借鉴国内外、省内外先进经验,围绕基础教育信息化,对推进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拿出有价值的成果,为省委、省政府和省教育厅决策服务。二是紧扣实际。要紧密结合农远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师专业能力建设、数字化资源开发、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等一系列现实问题进行研究,为教育教学提供专业服务。要围绕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落脚点、课堂教学信息化的突破口、“技术整合”的最大障碍、实现突破的有效途径等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扎实推进。

4.大力开展培训工作,努力提高教育信息化队伍水平。一是强化培训工作。按照教育部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对教学、管理和技术三类人员,全面开展以应用硬件技术能力、遴选和运用资源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能力以及教育信息化管理能力为内容的培训工作,迅速提高专业队伍的建设水平。二是创新培训方式。以国家、地方、校本相结合的方式为主,配合以面对面培训、巡回培训、送培下乡等方式,同时还要大力开展远程培训,积极探索大规模、低成本、高效益培训的新模式。三是措施配套。建立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水平和考试认证制度,逐步将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与教师资格认证、职务晋升、先优模评选等相挂钩,形成鼓励教师自觉提高信息技术水平的动力机制。

5.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创造信息技术应用环境。一是整合资源,创建我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要建面向社会开放的黑龙江省基础教育门户网站,并逐步建成集教育教学管理、教育资源开发、教育教学研究等多种功能模块为一体的广域网络。二是统筹规划进一步完善硬件环境建设。要按照“统一规划、四级联动、一网多库、共建共享”的原则,实现校园网与城域网高速互联,城域网与市(地)网络中心高速互联,市(地)网络中心与省教育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高速互联。三是区分情况,分层推进。经济发达地区的硬件建设,应在提高人机比上下功夫,对农村则应更多地发挥“农远教育设备”的功能。

6.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促进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教师专业能力提高是教育信息化的落脚点。一是实现教学过程信息化。通过农远三种模式以及网络实验室、网络科技宫、网络博物馆等技术形式,使师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实现网络学习模式、多媒体教学模式的创新。二是实现教学研究信息化。要紧扣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分类分层,提炼升华,使问题课题化,要有组织地攻关,使教研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内容,实现成果课程化;要通过统一规划、健全制度、拓展形式、规范管理等途径,促进网络教研的平衡发展。三是实现培训工作信息化。四是实现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五是充分发挥基础教育信息化网络辐射作用,搞好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建设,深入推进“一网两用工程”,促进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二、推进措施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营造浓厚发展氛围。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必须全面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要把各级党委和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研究部门及整个基教战线的思想统一到全面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上来,特别是在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选择基础教育信息化这样的项目,既能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又能收益于孩子的成长。

2.统筹谋划、科学部署,列入教育督导内容。基础教育信息化,是一项事关全省、四级联动的系统工程。首先要成立领导机构。省党政主管领导任组长,教育厅行政首长挂帅,业务部门具体组织实施。其次是要认真规划,着手各项准备。制定总体规划和分项方案,提出任务要求和政策建议,研究保障措施。第三要健全体系,召开全省会议。部署健全各级工作体系,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协调各方共同解决资金不足、设备落后、师资短缺等问题。同时,把任务指标列入到各级教育督导工作序列中,率先走出一条“党政齐抓、规划引领、制度保障、督导跟踪”的新路子。

3.拓宽思路,多元筹措,突破建设资金瓶颈。一是将“基础教育信息化”作为社会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项目在国家立项,争取国家资金。二是各级财政在教育投入中设立教育信息化专项基金,建立教育信息化公共财政保障机制。三是发行“教育信息化特种债券”,用未来的钱办未来的事。四是比照全国其他省份,按村、乡、县、市等级不同,收取标准不同的信息技术教育费。列入“一费制”。五是以冠名或其他方式为条件,鼓励商业机构投资或慈善机构资助。

4.典型引路,分类指导,推进全面协调发展。要充分发挥我省实验区和国省两级实验校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先行试点,规范和标准、制度和政策,都要经过试点,然后推广。特别是国家级实验校,要建成我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窗口和样板,不仅体现国家标准,而且还跟踪世界趋势,确保典型的生命力。同时,针对区域间和城乡间发展不平衡、需求不一致的状况,采取分类指导、分层推进的方式,对基础薄弱、区位偏远的地区注重从基础做起,侧重推进教学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对大中城市和发达地区,侧重推进学习环境的信息化建设。

5.强化管理,项目牵动,建立责任承担机制。建立以行政主管部门为主的领导体系,加强管理。业务上实行项目牵动制,规划、论证、建设必须严格标准,规范程序。无论行政、业务的纵向体系,还是区域、项目的横向体系,必须有明确的任务、明确的时限、明确的标准、明确的责任,确保项目实施的低成本、高效率。

6.政策配套,立法跟进,切实增强法律保障。基础教育信息化作为政府行为,必须有相应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与教师资格和晋职、升级挂钩问题,教育信息化工作系统的建制、编制问题,教育信息化的财政保障机制的建立问题,教育信息化在学前、初教、中教、职教等领域的全面展开问题,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评价、考试各环节的地位和权重问题,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专业的职称序列问题,教育信息化在义务教育相关法律法规中的体现问题等等,都应着手研究,适时出台,以成为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坚强保障。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