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学期,湖北省潜江市园林镇马家台村的朱小池和张琳颖,与城里孩子一样在村小学上起了多媒体教学课,还学会了“古诗韵律操”。这样的变化源于潜江市创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模式,实施“区域一体化”的教育改革。

这个学期,湖北省潜江市园林镇马家台村的朱小池和张琳颖,与城里孩子一样在村小学上起了多媒体教学课,还学会了“古诗韵律操”。这样的变化源于潜江市创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模式,实施“区域一体化”的教育改革。

地处江汉平原腹地的潜江市,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47所,其中119所分布在全市农村各地。受学校布局不合理、教师学科结构失衡、年龄老化等问题的困扰,一度造成区域内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

突破困局的出路在哪里?该市在实践中探索出了“区域一体化”整体发展办学模式。

潜江市教育局局长何伟说,“区域一体化”就是以一所优质小学为依托,按地理位置、生源范围将附近薄弱学校或教学点作为其校区,打破学校之间的界限,几所学校联合而成一个集人事、财务、教育教学管理于一体的集团化办学模式。其目的在于鼓励重点学校兼并薄弱学校、强校带弱校、弱校作为强校的分校,优化教育资源。“区域一体化”办学模式的运作模式是:教师一体化配备,教育教学一体化管理,财务一体化结算,教育资源一体化共享。

以“区域一体化”整体发展办学模式为龙头,以“城镇教师支教”、“城乡学校结对帮扶”模式为补充,三种模式在区域内因地实施、互为支撑,已让潜江市209个村组、121所农村学校、2.5万名中小学生享受到了教育均衡发展带来的优质教育环境,形成了推进平原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创新特色。

实施“区域一体化”办学模式的关键在于工作标准的“一体化”。潜江市为此出台了多项保障“一体化”顺利推进的硬性措施。其中,对学校标准化建设“一体化”、教师队伍培训“一体化”跟进、教育教学常规“一体化”考评等进行了明确规定。

潜江市第二实验小学与园林五小根据“区域一体化”的管理模式进行合并,园林五小更名为“潜江市第二实验小学西校区”,由二实小校长任法人代表全面负责两个校区的管理,每个校区分别安排一名副校长牵头日常工作。两个校区在“五个统一”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即“统一调配教师、统一工作计划、统一管理制度、统一安排活动、统一质量检测”。

杨柳原是二实小的一名中层干部,也是市学科带头人,她被安排到西校区担任教学副校长。两校“一体化”管理后,西校区的教师和二实小本部教师一起参加师生读书节,一起举办教职工趣味运动会。杨柳和另外5名一起来到西校区工作的教师,将本部的多项教育教学常规活动引入西校区:2009年9月开展诗朗诵比赛,10月开展了以中老年教师为主体的教学风格研究,11月又开展了以青年教师为主体的创学科特色研究。

“一体化”的管理模式让二实小校长龚大荣感受颇深,他说:“两校合一,我原来还担心会出现‘削峰填谷’的负面效应。事实证明,只要统一管理,整体推进,受益的不仅仅是原本薄弱的西校区,我们本部的教师争先创优、比学赶帮的劲头也更足了。”

潜江市实验小学和马家台小学“一体化”后,马家台小学校长刘建华形象地总结出了“四有”,他说:“市实验小学是一所百年名校,‘一体化’办学模式让他们有了一块好牌子,有了一个好导师,有了一个新标准,有了一份自信心。”

谈到“区域一体化”整体推进后,潜江教育的路该怎么走,何伟说:“任何模式都只是工作的推手,我们的最终发展目标是要走内涵式均衡发展之路,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全面发展。”

增加“造血”功能,是走内涵式均衡发展之路的关键。薄弱学校如何立足自身情况,提高“造血”能力,生成更多优质教育资源,是薄弱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在实践中,该市通过制定和落实《潜江市义务教育学校管理常规三十条》和《潜江市义务教育学校德育常规三十条》,端正农村学校的课程思想,强化校长的课程法规意识,加大落实国家课程计划的力度。同时,抓好薄弱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并借助教育信息技术平台,调动教师使用、共享多媒体教育资源的积极性,提高教师尤其是薄弱学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潜江市探索出的“区域一体化”办学模式,为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让家长看到了新的希望,使孩子们享受到了公平的优质教育。朱小池和张琳颖在外地打工的父亲回家探亲时,专程到教育局表示感谢:“农村孩子也能和城里孩子上一样的学,是我们盼望已久的事啊!你们这样做,真好,真好啊!”(记者 黄兴国 程墨)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