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在全市25 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共有39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人口总数的18 09%。在呼伦贝尔教育份额中,民族教育所占比例较大。长期以来,在该市牧区学校,由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在全市25.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共有39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人口总数的18.09%。在呼伦贝尔教育份额中,民族教育所占比例较大。长期以来,在该市牧区学校,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优质教育资源匮乏,教学手段单一陈旧,“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一堂课”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占据主要位置。加之学校布局分散且规模小,导致办学成本高,现代化教学设备无法普及,现有的课程难以开齐开足,给学校的现代化建设、管理和安全等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严重影响了办学条件的改善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为推动民族教育的发展,从1998年开始,市财政每年拿出50万元作为民族教育专项资金;在国家第一期“义务教育工程”项目中,为民族教育投入资金2939.3万元;在国家第二期“义务教育工程”项目中,新右旗、新左旗和陈旗被列为项目旗,共投入资金3224万元;在国家“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项目中,共争取到4276万元资金用于民族中小学宿舍和食堂建设。此外,全市所争取到的国家和自治区实施的“危房改造工程”、“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工程”、“邵逸夫项目”、“李嘉诚项目”等各类投入项目中,均将民族中小学校列为重点对象。这些投入,为改善全市民族中小学办学条件、提高师资水平,起到了关键作用。

2004年,在充分调研论证和广泛征求广大牧民意见的基础上, 呼伦贝尔市教育局明确了“民族教育要走优质化道路”的发展思路,确定了“以新右旗为民族教育改革试点,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集中办学,实现高水平的‘两主一公’办学”的民族教育改革发展目标。

为顺利推进集中办学,新右旗政府积极协调上级有关部门,争取资金、落实项目,先后争取到“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兴边富民”行动、“危房改造工程”、“逸夫基金”、“逸挥基金”等各种项目资金。在2003年“两基”达标总投入1750万元集中用于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的基础上,通过两年的努力,投资2759.9万元兴建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五项工程,总面积达1.2万平方米。到2005年底,实现了镇区中小学全部楼房化,现代远程教育系统覆盖所有中小学,条件较好的学校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校园网,部分学校已实现了 ,集中办学的所有硬件条件已经完全达标。全旗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由18所整合为4所,实现了所有苏木学校学生全部集中到旗所在地就读的目标,实现了高水平的“两主一公”的办学模式,满足了广大牧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为进一步加强教育行政部门对集中办学的统筹管理,在呼伦贝尔市教育局的建议下,为解决集中办学后教师严重超编的难题,新右旗积极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在教育系统内进行了人事改革,依据教师量化考核细则,进行末位淘汰制,将不胜任教学工作的部分教师从教学一线上分流到后勤岗位。公开竞聘了学校及旗教研中心副职领导10名。通过校长聘班主任、班主任聘学科教师等形式,试行了全员聘任制。大幅度提高班主任补贴,有效带动了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

新右旗实现集中办学后,由于很多学生年龄小,初次离开父母过集体生活,对新环境又陌生,难免出现想家、难以适应集体生活、不会合理安排学习生活时间等等一系列问题。旗领导分成若干组,经常深入到学校监督食堂、宿舍的卫生、安全等问题。教育行政部门选派专人每月对学校宿舍、食堂卫生、伙食质量、安全防疫情况进行检查指导,使每所寄宿制学校都能让学生受益、家长放心、社会认可。各学校从建章立制着手,完善班主任、宿舍、食堂、门卫等相关环节的管理,实行逐级负责制,将责任细化到人,做到对住宿生实行24小时全程跟踪管理。为有益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有的学校设立住宿生理发室;有的学校定期组织住宿生到定点洗浴场所搞好学生个人卫生;有的学校双休日向住宿生全天开放计算机教室、阅览室;有的学校双休日组织学生参加青少年活动中心特长辅导班,免费为贫困住宿生提供辅导。学校挑选责任心强、富有爱心的教师担任舍务老师,注重对低年级学生的亲情教育,每周让低年级住宿生与家长们免费通话聊天,老师们与低年级学生们同吃同住,父母般的细心照顾好每个学生,陪伴孩子们入睡,为学生洗衣服、洗被褥,送生病的学生去医院看病。寄宿制生活也培养了学生独立、自理的生活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为了降低学生的伙食费用,让住宿的孩子们吃上放心菜,新右旗政府出资20万元修建了10座蔬菜大棚作为绿色蔬菜基地,种植了45亩大田。拨款20万元新建了一座可储藏200吨蔬菜的冬储菜窖,保障了同学们的蔬菜供应。

为巩固“两主一公”办学模式,2006年以来,新右旗政府又先后投入资金3500多万元,用于学校后勤基地建设、硬化美化校园、购置教学仪器设备等。

2006年春天,在面积为8.35平方公里的呼伦贝尔草原上,实现牧业四旗高水平的“两主一公”办学模式,已经是水到渠成。在国家、自治区和市本级“危房改造资金”、“寄宿制学校建设资金”和“民族教育资金”等各类专项资金的大力支持下,经过相关部门和旗市的不懈努力,到2006年底,呼伦贝尔市牧区中小学资源整合取得突破性进展,撤并中学7所、小学28所,鄂温克旗、陈旗和新左旗全部实现了将中小学集中到镇区的办学目标。

在实现集中办学后,牧业四旗积极落实“民族学校少数民族贫困家庭住宿生助学金”制度,不断加大地方匹配比例。其中新右旗为切实解决好贫困生生活困难,适当提高补助标准,为所有527名住宿生每生每月发放50元的生活补助,为123名特困住宿生每生每月发放100元助学金,为155名贫困生每生每月发放60元助学金。从2007年秋季学期开始,所有蒙语授课寄宿生全部享受生活费补助,补助标准为小学生每生每月120元,初中生每生每月150元。这是《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20多年来,呼伦贝尔市首次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对民族学校少数民族贫困家庭住宿生按比例、足额发放助学金。牧区学校向城镇集中任务的完成,少数民族助学金的落实,标志着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已经高水平地实现了《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的民族教育“两主一公”的办学模式。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