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实现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战略目标,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终身化、多样化、个性化的需要。实现基础教育信息化是推动全市基础教育跨越式

教育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实现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战略目标,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终身化、多样化、个性化的需要。实现基础教育信息化是推动全市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大举措,是促进全市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全市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为确保全市基础教育信息化快速、健康、协调发展,根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和《张家口教育事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结合全市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实际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统揽教育全局,坚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注重实效”的原则,从实际出发,以需求促发展,以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师队伍培养为基础,以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和开发应用为重点;以加快教育改革和全面人才培养为根本,加速实现张家口市基础教育信息化,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实现全市教育跨越式发展服务,为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二、发展目标

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努力构建功能完善的现代教育网络体系,做大做强张家口教育网站:加快教学资源建设和整合步伐,有效地实现全市教育信息资源共享:加快硬件设施建设,优化教育信息化发展环境,到“十一五’’末,全市基础教育信息化程度和教育技术装备现代化达到全省中等发展水平:全面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适应信息社会的能力;全面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实现信息技术与推进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密切结合,引领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广泛开展自主性、创新性学习的实践活动。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内容的更新和教育模式、教育方法的改革。

三、主要任务

1、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逐步加大投入力度

从2007年起,市县财政每年要在预算中安排能够基本满足学校教育信息化要求的专项经费。

从2008年起以每年不小于2%的增长率,增加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投入。

2、全面启动张家口市教育城域网建设工程,搭建市、县、校三级教育网络

依托现有张家9市教育网站和视频会议中心的网络基础设施,2007年完成张家口市教育信息网升级改版工作,搭建全市教育信息化平台,开通网上教研平台,教师博客平台,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教育电子政务管理平台。完成县区教育网站及视频会议终端的建设任务。

2008年至2009年底前完成下联各县区、市直单位的电子政务管理系统,基本实现公文流转、公文办理、信息查询、信息传递和学校教务、学籍、教师、教学指导、校产管理等方面的电子化、网络化,实现远程公文管理。

2008年起启动张家口市教育资源建设工程、初步搭建市、县两级共建共享的资源平台和管理体制。

2009年进一步完善教育城域网的基础设施,拓展服务功能,在继续充实市、县两级教育资源的基础上,重点建设校本资源,加强校本资源的管理,初步建成全市范围内共建共享的资源体系。

2010年,县区50%的中小学校建成自己的网站,全市所有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和省级示范性高中、国家级、省级、市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与市教育城域网基本联通,基本形成覆盖市、县(区)、校三级的教育网络,实现教育教学管理数字化、网络化,初步建成功能比较完善的教育城域网。

3、加快硬件设施建设,提升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

进一步加大对教育信息化设施建设的投入,确保教育信息化的基本设施到位,以满足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在设备配置上,要坚持高起点规划,按需分步实施的原则。

2007年,20%的省级示范性高中和省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建成百兆以上的校园网,部分年级建成“ ”,开通学校网站,建成教师电子备课室。各年级组配2—3台微机,60%的城市中学、50%的城市小学计算机教室达到1人1机。

2009年,60%的省级示范性高中和省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50%的市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建成百兆以上校园网,全部或部分年级建成“班班通”,开通学校网站,建成教师电子备课室。80%的城市中学、70%的城市小学计算机教室达到1人1机,平均3名专任教师配备一台微机,30%的农村中学、20%的农村小学建成百兆以上校园网、部分年级建成“班班通”,开通学校网站,建成教师电子备课室,各年级组配备1—2台微机。

2010年,80%以上的省级示范性高中和省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70%的市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建成百兆以上校园网、全部或部分年级建成“班班通”,开通学校网站,全部建成教师电子备课室,90%的城市中学,80%的城市小学计算机教室达到1人1机,平均每2名专任教师配备一台微机;50%的农村中学,40%的农村小学建成百兆以上校园网,部分年级建成“班班通”,开通学校网站,建成教师电子备课室,各年级组配备2—3台微机。

4、加强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与应用,促进资源共建共享

以现有教育资源库为基础,不断建设完善其教育教学资源容量。按照《河北省中小学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管理规程》的要求,加大《河北省中小学教育信息资源配备标准》的落实力度,重点做好不同层次学校分批、分类配置优质软件教育教学资源工作。

2007年50%的省市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和省级示范性高中达到们河北省中小学教育信息资源配备标准》的规定要求。省市级现代教育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省级示范性高中、农村观代远程教育模式二、模式三的学校全部加入河北省远程教育网,实现两网合一。

2008年,70%的省市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和省级示范性高中达到们河北省中小学教育信息资源配备标准》的规定要求。50%的城市中学,40%城市小学达到《河北省中小学教育信息资源配备标准》,有条件的县、区、学校加快各教育资源整合和共享的步伐,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互联互通,初步建立全市主要学科教育教学资源及相应的资源管理系统。

2009年,85%的省市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和省级示范性高中,70%的城市中学、60%的城市小学达到《河北省中小学教育信息资源配备标准》规定和要求,50%的农村中学、40%的农村小学达到《河北省中小学教育信息资源配备标准》规定的要求,50%的县区学校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互联互通。

2010年,全部省市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和省级示范性高中90%以上的城市中学和城市小学,70%以上的农村学区中学和农村小学达到河北省中小学教育信息资源配备标准》规定的要求。80%的县(区)学校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互联共享。

5、全面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加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队伍建设

构建信息化环境下的学生信息素养培养、评估模式,加强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校园文化建设。加快专业教师配备力度。加大对具有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师优先配备到学校任教的力度,特别是乡(镇)中小学校,按一定比例逐年配齐。

2007年全市90%以上的中小学校,全面开设信息技术教育必修课。巩固和加强教师队伍专任化建设。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必须具备本专业专科以上学历,城市中学配备3—4名信息技术学科专任教师,城市小学配备2—3名信息技术学科专任教师。农村中学配备2—3名信息技术学科专任教师,农村学区小学配备1名信息技术学科专任教师,2名兼职信息技术学科教师。

2008年—2009年全市信息技术必修课开课率达到100%,农村学区小学配齐信息技术学科专任教师,到2010年,全市所有中小学校按国家要求全部配齐信息技术学科专任教师,学历全部达到本专业专科以上。

6、提高全体教师的信息素养,确保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

认真贯彻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将现代教育技术纳入在职教育管理人员、教师必修的继续教育课程,使全体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都具备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基本技能。每年用于学校教学管理人员与学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专项经费不少于教育信息化建设总经费的5%。

2007年启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达标计划》,制定培训方案、培训计划及实施方案,建立市、县、校三级培训体系。

2008年,50%的省级示范性高中,省市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30%的城市中小学学校教务管理人员,骨干教师经过市级培训取得教育技术能力证书。

2009年,70%的省级示范性高中,省市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50%的城市中小学校教学管理人员、骨干教师,45周岁以下的学科教师经市级培训取得教育技术能力证书。

2010年全市85%的省级示范性高中,省市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70%的城市中小学校教学管理人员、骨干教师、45周岁以下的学科教师经市级培训取得教育技术能力证书。

7、加强各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建设,发挥辐射、带动和示范作用

根据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要求,加强各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管理指导工作。在建设好现有的国家级实验校的基础上,“十一五”期间使部分省级实验校达到国家级实验校和省级师范校。

2007年完成3所省级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的命名。

2008年在对实验学校实施动态管理的基础上,发展部分市级实验学校。

2009年20%的省级实验校成为河北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

2010年30%的省级实验校成为河北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

8、加大科研力度,搞好“十一五”课题实验研究

抓好规划、管理、推广三个环节,整体推进实验学校的课题研究工作进程,搞好课题的管理评估,做好课题研究的培训和过程性指导,到“十一五”末,力争使3个国家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立项课题,53个省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立项课题,120多个市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立项课题全部完成研究任务并/顷利结题。

做好课题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奖励工作:及时召开研究成果专题报告会;通过报刊、杂志、网络、科研简报登载;优秀研究成果出版专著、论文集;对研究成绩优秀、应用效果显著的研究成果给予一定的奖励。

9、普及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大力推广三种模式的应用

根据全市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总体安排,继续完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项目”配套设施建设,扩大项目覆盖面。

2007年中小学课程资源接收、应用率达到50%以上,教师培训资源接收、应用率达到60%以上,设备及各功能教室利用率达到95%以上。

2008年加强资源校本化建设,所有模式三学校、70%的模式二学校建成校本资源库。初步建立起以县为主的农村远程教育三种模式应用、管理、维护、技术支持、设备保障的服务机制,保证设备正常使用。

2009年所有模式二学校建成校本资源库,模式一的学校升级为模式二。

2010年,所有项目学校建成校本资源库。完善市、县、校三级农村远程教育三种模式应用、管理、维护、技术支持、设备保障机制。

充分利用农村远程教育搭建的平台,实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和农民技术培训,对项目学校区域内的党员、干部、致富带头人进行信息技术技能培训,同时普及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实用技术,把远程教育发送的种植、养殖技术的视频资料刻录成VCD,免费向村民传播。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