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rc=https://img.e-chinaedu.cn/uploadfile/1/2022/0719/2a31927c88d9521jpg OLDSRC=https://img.e-chinaedu.cn/uploadfile/1/2022/0719/2a31927c88d9521jpg /></p><p align=新时代更需要清朗的网络空间。新华社发

  网络主权的捍卫离不开法治的护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要坚持依法治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让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

  近年来,中国在依法治网、办网、上网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一系列法律法规相继出台,互联网建设管理运用制度体系不断完善,为亿万网民营造了清朗的网络空间。

  搭建法律框架

  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民众的精神世界就会清新健康。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和自媒体的兴起与发展,人人享有麦克风的时代逐渐成为现实,网络空间一度成为众声喧哗之地。然而,在拓展人们生活空间的同时,互联网中的虚假信息、暴力色情、欺诈行为等“负能量”和“噪音”也开始滋生传播,不仅侵害个人隐私和财产安全,也威胁着从虚拟空间到现实空间的秩序。

  在建设网络强国的路上,依法管理互联网面临很多新课题、新挑战。

  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力度,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目的是整合相关机构职能,形成从技术到内容、从日常安全到打击犯罪的互联网管理合力,确保网络正确运用和安全。

  中共十八大以来,一系列相应的管理政策和法律法规相继出台。一方面,针对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侵害人身权益等问题出台相关司法解释;另一方面,网络安全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一系列管网治网法律法规出台。尤其是2016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通过,成为中国首部网络安全领域的法律。

  对互联网实行科学管理,对网络秩序进行依法整治,使安全的篱笆得以扎紧,网络空间得以净化,国家网络安全屏障得以巩固。

  建立治理体系

  如何加强互联网管理,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专家称,应建构一系列的规范和规则体系,让互联网的各个参与方,包括政府、企业、个人在进行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活动时有章可循。

  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一直贯穿于中国互联网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陆绍阳指出,一系列相应的网络管理政策和法律法规相继出台,为净化网络空间搭起了更严密的法律框架,为保障网络安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法律保障和法律依据。

  陆绍阳说,中国创新网络治理的理念和手段,初步形成一套网络社会治理体系。中国所选择的治网路径,是坚持法律规范、行政监督、行业自律、技术保障、公众监督和社会教育相结合,多措并举、多方参与,实现网络生态的清朗。

  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发展,社会治理模式正在从单向管理转向双向互动,从线下转向线上线下融合,从单纯的政府监管向更加注重社会协同治理转变。

  由此可见,依法治网现在只是开始,未来任重道远。

  维护网络主权

  网络主权是国家主权在网络空间的延伸,互联网发展给世界各国主权、安全、发展带来许多新挑战——网络恐怖主义成为全球公害,网络犯罪呈蔓延态势;滥用信息通信技术干预别国内政的事件时有发生……

  如何建设有序的网络空间、营造良好网络生态成了一个亟待破解的时代课题。一旦管理不得法,就会导致创新活力的衰退;如果放任自流,会使网络空间出现严重混乱。

  专家指出,面对互联网这一新的社会交往空间,人类历史不断积累的法治理论与方式会自然地向其中延伸,人们在网络空间中的行为与关系,同样应当受到法律规范的调整与约束。网络的互联互通,对互联网全球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强化互联网法治成为各国的普遍选择。国家通过行使立法权维护网络空间的主权,并通过法律制度的竞争与输出来促进网络空间中国家利益的实现。

  在致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贺信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进入关键时期,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日益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中国希望与国际社会一道,尊重网络主权,发扬伙伴精神,大家的事由大家商量着办,做到发展共同推进、安全共同维护、治理共同参与、成果共同分享。

  专家称,中国始终坚持和尊重各国在网络空间中的主权,坚持自由与秩序、发展与治理并重。一方面,支持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网产业创新发展,加快网络普及与互联互通,促进网络文化交流;另一方面,始终致力于维护网络和平安全,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