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之前有一些家长朋友和同学们好奇我从小的成长经历和阅读旅程,今天我就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以下文章来源于少年商学院 ,作者鞠茜
之前有一些家长朋友和同学们好奇我从小的成长经历和阅读旅程,今天我就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儿时是在南京非常好的中小学读书的。加上个人的习惯,从小就有读名著的习惯,不仅是中国的,还有世界的,这让我有“足不出户,行遍天下”的感觉。从初中开始,接触到英国文学,就像很多人,都是从英国的小说读起,从《简爱》、《傲慢与偏见》里得到情感启蒙,然后才是美国的、德国的、法国的、日本的……读得越多,我越意识到整个世界并不是只有我们家,我们学校那么点大,还有很多我不知道的东西。这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也推动我到英国、美国学习,但到美国,特别我到斯坦福读研究生时,我却发现,从小广泛阅读世界名著,从来都不是一种更高的要求,而是一种必备的素养。01
看到北京四中国际校区的石国鹏校长曾说,“没有足够的阅读量,孩子将来出国留学就是天大的笑话。”是有一定道理的。以斯坦福为例,平常上课,老师没有教科书,要学生自己去借相关的书。这也要求学生能在很快的时间里,搞懂大量文献的精华在哪里,具备快速概括的能力。此外,3个月为一个学期,每3个月当中,又有一次期中考试,要学生完成一篇论文,然后期末考试时,再完成一篇论文,每完成一篇论文可能需要读10-20篇文章,甚至是专业的书籍,最后要形成自己的观点。不仅是斯坦福,现在非常多顶级名校开设通识课,如果入学时知识面不够大,不知道自己对哪一个东西感兴趣,会比较迷茫。像一些比较老牌的学校,比如哈佛、耶鲁,人文气息比较浓,如果学生从小没有大量名著的阅读训练,也很难融入进去。再加上,学习英语,学到后来,就会发现,有很多比较经典的语言用法,都是从名著中来的……
回到当年斯坦福我在的那个班,班上有美国的,英国的,巴西的,亚洲的,当然也有其他中国的同学,就阅读数量,我们也不差,但美国学生,对于文本的感觉,真的非常好,他们能瞬间抓住整篇大概一千来字的专业文献,到底想要说什么,并且迅速提出自己的思考。这当然有一个原因是,我们去理解西方的文体,本身就要转一个弯,想一想,所以没有那么快。但也和美国人从孩子上小学开始就提供的系统的阅读训练有关。02
我原来在美国一个顶级的私立中学待过一阵子,看到他们的阅读课,和我们的阅读训练,还是有差别的。我们比较强调正确答案,强调一个作者就是表达一个意思,此外,可能会谈到这个作者的一些背景,但更看重文本表达什么意思,但美国不是这样,他们更强调透过文本用各种不同的学科知识,去理解它。他们的阅读作业就和我们的不一样。我们的阅读理解题,很喜欢让人总结,“以上说明了什么。”他们的阅读作业,更多是论文式的,他们从来不会告诉你,一个文章的主题思想是什么,而是会给你一些线索,让你去思考一件事情,一段文本也好,一本书也好,都只是你思考一件事情的起点。比如“哈姆雷特值不值得人们的同情?”这个题目,你要有自己的观点,还要论证自己的观点,一段文本,甚至一本书,肯定就不够了,得看很多其它的资料。
第一,是阅读面。美国学生上了中学后,也很忙,每个学期读的书,也很有限,但老师会提醒大家,“你看这本书看得很有趣,你对它做一个主体阅读,你找同时代的其他作家做一下比较。”比如孩子读一本科幻,科幻是讲机器人,那么,能不能找所有机器人的书都做个比较?比如孩子读狄更斯,看到那时的英国,工业革命刚刚结束,有“人吃人”的现象,那这个时代到底是不是真实的?他就要去找找同时代的其他英国人,乃至法国人,是怎么写的。通过孩子感兴趣的一个点,让孩子的阅读面不断扩大。第二,是阅读力。很多人喜欢读小说,因为有精彩的故事情节,不是说看故事情节本身有问题,但在情节背后,作者到底想说什么?为什么这么说?……经常引导孩子思考这些问题,能锻炼孩子的阅读力。世界名著不是网络段子,不能只看精彩的造句,背后闪闪发光的思想能给孩子更多养分。03
美国人非常重视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前面提到的阅读课、阅读作业,就是提供一个渠道,让孩子有平台发表自己的意见,没有人会因为你说的怎么样而打压你,大家都更加关注你为什么能得到这个结论,这本身已经是一件让人挺兴奋的事情。而很多学校还有类似戏剧的课程、社团,社区里也有免费开放的图书馆等,这也刺激了孩子去阅读更多名篇名章。甚至不少美国小学还开始减少或取消家庭作业(或延长孩子在校时间,让孩子在学校把作业做完再回家),转而要求孩子每天阅读。为什么他们愿意让孩子花那么多时间阅读世界名著?这和美国教育的精神有一定的关系。斯坦福的校训是“自由之风尽吹”,其实美国人,最希望孩子具备的就是独立思考的创新能力,思想上得自由,而名著就是他们实现这个目的非常好的载体。人间wz人间文字。泛文化批判。82篇原创内容公众号为什么这么说?其实不只是美国人,世界上所有重视阅读的国家,都有很多学者验证过,名著之所以能成为经典,一直流传下来,不仅因为它很值得你一读再读,而且因为它的深刻。真正好的书,作者通常不会跳出来跟你说话,而是把解释权留给读者,你从中看到了一些东西,每隔一段时间,成长了,去看更多书,再回过头来看,你会发现,原来早已经被人说透了。比如我现在都记得,我在美国学校看到的一个特别的现象,同样是莎士比亚,他们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都会读莎士比亚,为什么呢?因为在不同阶段读莎士比亚,理解力不一样。作者不会试图说服你,而是展示最纯粹的人性,人与科技、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所有东西都浓缩在里面,像奥威尔的《一九八四》,或者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谈政治,再比如《银河铁道之夜》,谈生死……和这样的作者交流,就是一种很好的理解力和独立思考的训练。04
后来我回国,加入少年商学院,为中国的孩子开展了一系列美式的阅读实践课,就是想把美国教育对阅读的思考和训练的精髓,带给我们的孩子。这个过程,接触了很多学生,很多家长,如果要就阅读给什么建议的话,有三点,我认为比较重要。知识面的拓展,越早越好,因为9岁以前,人的好奇心是比较强的,有一种特别强的探索欲望,这个时候,把整个阅读面铺开,让孩子知道,哦!原来世界上还有这么多不一样的东西!——他们以后才有可能有兴趣去做更多学习。我强调阅读面,而不是阅读量,是因为我发现,很多家庭都很鼓励孩子阅读,读越多书越好,拼数量,但不做引导,这就很容易带来一个问题——孩子在阅读上“偏食”,比如我印象很深的一个学生,非常喜欢历史,多喜欢呢?他妈妈都开始担心孩子一有空就去书店,钻到历史那一区里,别的书都不看。这种时候,父母是干涉呢?还是呵护孩子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阅读兴趣?我觉得,“干涉”这个词听起来不太友好,但引导是一定要的。在斯坦福,我学到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人文和科技是相通的。在国内,很多人要不是学文,要不是学理,表现到阅读上,也把文科书、理科书,严格区分开。但在斯坦福我就发现,学纯文科的人,同时也可能用大数据来分析文科每一个字出现多少次?有什么意义吗?学纯理科的人,也需要读科幻小说,了解人文上的思想。现在有一些孩子,他们的知识面其实是很窄的,比如一个喜欢科学的孩子,他可能就只读科学,但只有当知识面足够广,你才能真正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你才有可能思考“我将来要干什么”。所以要引导,如果没有引导,孩子本能地就会喜欢自己第一眼看上的,一直读下去。但不是说强掰,而是从孩子的兴趣点出发。比如我喜欢历史,我看了书,看到了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伊丽莎白一世是怎么统治的,因为她在莎士比亚的很多作品都出现了,为了更好地了解莎士比亚,我就去看了伊丽莎白一世的传记,了解那个时候的英国……接着谈具体的阅读方法,孩子是需要我们清楚地告诉他们,书还能怎么读?诚品书店的创始人吴清友曾经说,“如果阅读不能融入自己,那就是一种打发时间的消遣。”我自己作为学生时,阅读对我来说,就是一种消遣,那个时候想不到那么多,知识面储备很少,我就更关注这个故事到底在说什么,这是最基础的一层。等到上大学以后,我发现,原来别人读过很多经典名著,是我没有接触到的,是不是他们思想比较深邃呢?再到现在,我自己作为一个老师,去教孩子们读名著, 我会开始关注,阅读时、阅读后的我,自己的观点是什么。在少年商学院最近的《百万阅读俱乐部之美国名校必读经典》视频直播课中,我就偏重演示给学生看,一个观点是如何总结出来的。比如讲《时间机器》,为什么作者眼中的未来世界,是一个退化的世界?一方面,这和当时的历史背景有关,另一方面,就是文章处处显露出的痕迹……综合这些,推导出来的一个结论。对比凡尔纳的《80天环游世界》的乐观主义,威尔斯的悲观气息都溢出来了,但其实,他对于未来并没有完全失去希望,很多人不知道,《时间机器》最后附了一个末章,所有重要信息都隐藏在末章当中……这个过程中,我接触到很多孩子都有一个特点,他们只能看到一个故事的情节,没有办法进一步去思考为什么。这不是什么问题,阅读启蒙期,所有人都是这样的,随着阅读力的提高,孩子学到更多学科的知识,并有意识地把这些知识和自己读到的世界名著结合起来,他们的思想境界就会截然不同。现在很多学校,尤其是一线城市里面一些顶尖的学校,也有很多非常国际化的阅读训练,他们的学生也会学《哈姆雷特》,甚至演《哈姆雷特》,但还有很多学校暂时没有非常系统的训练,再说,孩子在学校的时间里又有多少呢?我给大家最重要的一个建议,还是家里一定要有阅读的氛围。如果有专门的书房,当然是最好。或者说父母本身就特别爱阅读。很多人也问过我,我对阅读的兴趣,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我很难说清楚,因为我们家最多的,就是书柜,我妈妈也特别爱和我聊阅读,比如前阵子她看了《妖猫传》,她看完之后,就说,“杨贵妃当年是这么死的吗?”就去买了一堆历史书在研究。所以,前面谈到的阅读偏食的问题,家长也可以从自己做起,孩子就是有样学样,会去看父母自己在买什么书,在看什么书,比如平时父母就特别爱看科学书,孩子最起码也会看两眼。我很佩服的一个学生的家长,她就把孩子的阅读面培养得很全,从文学到哲学到科学,从历史到自然到经济学等,几乎所有学科,她孩子都看。因为她们家,从公公婆婆、到她和丈夫,喜欢的书就比较杂,家里几面墙,都是书,家里还没有电视,大家有空就坐在一起看书,氛围特别好。最后我想说,阅读就是特别花时间的,但这个时间花得非常值得,在学校里,孩子没有时间阅读课外书,回到家,我们就要给孩子一个好的环境,让他们慢慢和阅读发生感情。
原标题:“看过很多书”不等于“有阅读力”,斯坦福学霸的3个忠告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函camelboy#163.com联系,会在24小时内删除。
Notice: The articles / pictures and other manuscripts that this website notes as the source of manuscripts from other media are reprinted manuscripts, which does not mean that they agree with their views or confirm the authenticity of their contents. If the reprinted manuscript involves copyright and other issues, please contact the author by letter within two wee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