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之前有一些家长朋友和同学们好奇我从小的成长经历和阅读旅程,今天我就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以下文章来源于少年商学院 ,作者鞠茜


图片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少年商学院
(ID:youthmba
图片


图片



口述|鞠茜
少年商学院资深讲师
斯坦福大学教育学硕士

之前有一些家长朋友和同学们好奇我从小的成长经历和阅读旅程,今天我就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我儿时是在南京非常好的中小学读书的。加上个人的习惯,从小就有读名著的习惯,不仅是中国的,还有世界的,这让我有“足不出户,行遍天下”的感觉。从初中开始,接触到英国文学,就像很多人,都是从英国的小说读起,从《简爱》、《傲慢与偏见》里得到情感启蒙,然后才是美国的、德国的、法国的、日本的……

读得越多,我越意识到整个世界并不是只有我们家,我们学校那么点大,还有很多我不知道的东西。这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也推动我到英国、美国学习,但到美国,特别我到斯坦福读研究生时,我却发现,从小广泛阅读世界名著,从来都不是一种更高的要求,而是一种必备的素养。


01

从斯坦福到哈佛
阅读量有多重要


看到北京四中国际校区的石国鹏校长曾说“没有足够的阅读量,孩子将来出国留学就是天大的笑话。”是有一定道理的。以斯坦福为例,平常上课,老师没有教科书,要学生自己去借相关的书。这也要求学生能在很快的时间里,搞懂大量文献的精华在哪里,具备快速概括的能力。

此外,3个月为一个学期,每3个月当中,又有一次期中考试,要学生完成一篇论文,然后期末考试时,再完成一篇论文,每完成一篇论文可能需要读10-20篇文章,甚至是专业的书籍,最后要形成自己的观点。

不仅是斯坦福,现在非常多顶级名校开设通识课,如果入学时知识面不够大,不知道自己对哪一个东西感兴趣,会比较迷茫。像一些比较老牌的学校,比如哈佛、耶鲁,人文气息比较浓,如果学生从小没有大量名著的阅读训练,也很难融入进去。再加上,学习英语,学到后来,就会发现,有很多比较经典的语言用法,都是从名著中来的……


回到当年斯坦福我在的那个班,班上有美国的,英国的,巴西的,亚洲的,当然也有其他中国的同学,就阅读数量,我们也不差,但美国学生,对于文本的感觉,真的非常好,他们能瞬间抓住整篇大概一千来字的专业文献,到底想要说什么,并且迅速提出自己的思考。

这当然有一个原因是,我们去理解西方的文体,本身就要转一个弯,想一想,所以没有那么快。但也和美国人从孩子上小学开始就提供的系统的阅读训练有关。

图片


02

“看过很多书”不等于“有阅读力”


我原来在美国一个顶级的私立中学待过一阵子,看到他们的阅读课,和我们的阅读训练,还是有差别的。

我们比较强调正确答案,强调一个作者就是表达一个意思,此外,可能会谈到这个作者的一些背景,但更看重文本表达什么意思,但美国不是这样,他们更强调透过文本用各种不同的学科知识,去理解它。

他们的阅读作业就和我们的不一样。我们的阅读理解题,很喜欢让人总结,“以上说明了什么。”他们的阅读作业,更多是论文式的,他们从来不会告诉你,一个文章的主题思想是什么,而是会给你一些线索,让你去思考一件事情,一段文本也好,一本书也好,都只是你思考一件事情的起点。

比如“哈姆雷特值不值得人们的同情?”这个题目,你要有自己的观点,还要论证自己的观点,一段文本,甚至一本书,肯定就不够了,得看很多其它的资料。


这样的阅读训练,自然解决了2个问题。

第一,是阅读面。美国学生上了中学后,也很忙,每个学期读的书,也很有限,但老师会提醒大家,“你看这本书看得很有趣,你对它做一个主体阅读,你找同时代的其他作家做一下比较。”

比如孩子读一本科幻,科幻是讲机器人,那么,能不能找所有机器人的书都做个比较?比如孩子读狄更斯,看到那时的英国,工业革命刚刚结束,有“人吃人”的现象,那这个时代到底是不是真实的?他就要去找找同时代的其他英国人,乃至法国人,是怎么写的。通过孩子感兴趣的一个点,让孩子的阅读面不断扩大。

第二,是阅读力。很多人喜欢读小说,因为有精彩的故事情节,不是说看故事情节本身有问题,但在情节背后,作者到底想说什么?为什么这么说?……经常引导孩子思考这些问题,能锻炼孩子的阅读力。世界名著不是网络段子,不能只看精彩的造句,背后闪闪发光的思想能给孩子更多养分。

图片


03

世界名著是训练孩子
独立思想的绝佳利器


美国人非常重视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前面提到的阅读课、阅读作业,就是提供一个渠道,让孩子有平台发表自己的意见,没有人会因为你说的怎么样而打压你,大家都更加关注你为什么能得到这个结论,这本身已经是一件让人挺兴奋的事情。

而很多学校还有类似戏剧的课程、社团,社区里也有免费开放的图书馆等,这也刺激了孩子去阅读更多名篇名章。甚至不少美国小学还开始减少或取消家庭作业(或延长孩子在校时间,让孩子在学校把作业做完再回家),转而要求孩子每天阅读。

为什么他们愿意让孩子花那么多时间阅读世界名著?这和美国教育的精神有一定的关系。斯坦福的校训是“自由之风尽吹”,其实美国人,最希望孩子具备的就是独立思考的创新能力,思想上得自由,而名著就是他们实现这个目的非常好的载体。
人间wz人间文字。泛文化批判。82篇原创内容公众号
为什么这么说?其实不只是美国人,世界上所有重视阅读的国家,都有很多学者验证过,名著之所以能成为经典,一直流传下来,不仅因为它很值得你一读再读,而且因为它的深刻。真正好的书,作者通常不会跳出来跟你说话,而是把解释权留给读者,你从中看到了一些东西,每隔一段时间,成长了,去看更多书,再回过头来看,你会发现,原来早已经被人说透了。

比如我现在都记得,我在美国学校看到的一个特别的现象,同样是莎士比亚,他们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都会读莎士比亚,为什么呢?因为在不同阶段读莎士比亚,理解力不一样。

作者不会试图说服你,而是展示最纯粹的人性,人与科技、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所有东西都浓缩在里面,像奥威尔的《一九八四》,或者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谈政治,再比如《银河铁道之夜》,谈生死……和这样的作者交流,就是一种很好的理解力和独立思考的训练。

图片


04

给家长和孩子的3点建议


后来我回国,加入少年商学院,为中国的孩子开展了一系列美式的阅读实践课,就是想把美国教育对阅读的思考和训练的精髓,带给我们的孩子。这个过程,接触了很多学生,很多家长,如果要就阅读给什么建议的话,有三点,我认为比较重要。

第一、阅读面比阅读量重要。

知识面的拓展,越早越好,因为9岁以前,人的好奇心是比较强的,有一种特别强的探索欲望,这个时候,把整个阅读面铺开,让孩子知道,哦!原来世界上还有这么多不一样的东西!——他们以后才有可能有兴趣去做更多学习。

我强调阅读面,而不是阅读量,是因为我发现,很多家庭都很鼓励孩子阅读,读越多书越好,拼数量,但不做引导,这就很容易带来一个问题——孩子在阅读上“偏食”,比如我印象很深的一个学生,非常喜欢历史,多喜欢呢?他妈妈都开始担心孩子一有空就去书店,钻到历史那一区里,别的书都不看。

这种时候,父母是干涉呢?还是呵护孩子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阅读兴趣?我觉得,“干涉”这个词听起来不太友好,但引导是一定要的。

在斯坦福,我学到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人文和科技是相通的。在国内,很多人要不是学文,要不是学理,表现到阅读上,也把文科书、理科书,严格区分开。但在斯坦福我就发现,学纯文科的人,同时也可能用大数据来分析文科每一个字出现多少次?有什么意义吗?学纯理科的人,也需要读科幻小说,了解人文上的思想。

现在有一些孩子,他们的知识面其实是很窄的,比如一个喜欢科学的孩子,他可能就只读科学,但只有当知识面足够广,你才能真正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你才有可能思考“我将来要干什么”。

所以要引导,如果没有引导,孩子本能地就会喜欢自己第一眼看上的,一直读下去。但不是说强掰,而是从孩子的兴趣点出发。比如我喜欢历史,我看了书,看到了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伊丽莎白一世是怎么统治的,因为她在莎士比亚的很多作品都出现了,为了更好地了解莎士比亚,我就去看了伊丽莎白一世的传记,了解那个时候的英国……

图片

第二,让阅读融入孩子,而不是打发时间。

接着谈具体的阅读方法,孩子是需要我们清楚地告诉他们,书还能怎么读?

诚品书店的创始人吴清友曾经说,“如果阅读不能融入自己,那就是一种打发时间的消遣。”我自己作为学生时,阅读对我来说,就是一种消遣,那个时候想不到那么多,知识面储备很少,我就更关注这个故事到底在说什么,这是最基础的一层。

等到上大学以后,我发现,原来别人读过很多经典名著,是我没有接触到的,是不是他们思想比较深邃呢?再到现在,我自己作为一个老师,去教孩子们读名著, 我会开始关注,阅读时、阅读后的我,自己的观点是什么。在少年商学院最近的《百万阅读俱乐部之美国名校必读经典》视频直播课中,我就偏重演示给学生看,一个观点是如何总结出来的。

比如讲《时间机器》,为什么作者眼中的未来世界,是一个退化的世界?一方面,这和当时的历史背景有关,另一方面,就是文章处处显露出的痕迹……综合这些,推导出来的一个结论。对比凡尔纳的《80天环游世界》的乐观主义,威尔斯的悲观气息都溢出来了,但其实,他对于未来并没有完全失去希望,很多人不知道,《时间机器》最后附了一个末章,所有重要信息都隐藏在末章当中……

这个过程中,我接触到很多孩子都有一个特点,他们只能看到一个故事的情节,没有办法进一步去思考为什么。这不是什么问题,阅读启蒙期,所有人都是这样的,随着阅读力的提高,孩子学到更多学科的知识,并有意识地把这些知识和自己读到的世界名著结合起来,他们的思想境界就会截然不同。

图片

第三,家庭氛围才是一切的根基。

现在很多学校,尤其是一线城市里面一些顶尖的学校,也有很多非常国际化的阅读训练,他们的学生也会学《哈姆雷特》,甚至演《哈姆雷特》,但还有很多学校暂时没有非常系统的训练,再说,孩子在学校的时间里又有多少呢?我给大家最重要的一个建议,还是家里一定要有阅读的氛围。

如果有专门的书房,当然是最好。或者说父母本身就特别爱阅读。很多人也问过我,我对阅读的兴趣,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我很难说清楚,因为我们家最多的,就是书柜,我妈妈也特别爱和我聊阅读,比如前阵子她看了《妖猫传》,她看完之后,就说,“杨贵妃当年是这么死的吗?”就去买了一堆历史书在研究。

所以,前面谈到的阅读偏食的问题,家长也可以从自己做起,孩子就是有样学样,会去看父母自己在买什么书,在看什么书,比如平时父母就特别爱看科学书,孩子最起码也会看两眼。

图片

我很佩服的一个学生的家长,她就把孩子的阅读面培养得很全,从文学到哲学到科学,从历史到自然到经济学等,几乎所有学科,她孩子都看。因为她们家,从公公婆婆、到她和丈夫,喜欢的书就比较杂,家里几面墙,都是书,家里还没有电视,大家有空就坐在一起看书,氛围特别好。

最后我想说,阅读就是特别花时间的,但这个时间花得非常值得,在学校里,孩子没有时间阅读课外书,回到家,我们就要给孩子一个好的环境,让他们慢慢和阅读发生感情。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