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频发,在对青少年造成不可逆的伤害的同时,也严重影响到了社会治理秩序,使校园安全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话题。以往对于校园欺凌现象的研究多集中在校园欺凌的产生原因、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家庭、学校教育方面的实务性政策研究,对于欺凌现象中各个主体间的互动关系研宄较少。
结合案例分析及其调查数据,从个人、家庭、学校三个方面提出防治校园欺凌的对策建议。将互动治理理论引入到校园欺凌防治和应对中,还需要制度的完善及建立在完善的信息系笱之上的主体间良性互动。
一、校园欺凌的内涵与特征
1、欺凌
欺凌也被称作霸凌,源于英文的音译,一般台湾地区使用“霸凌”,内地学者多使用“欺凌”一词,二者所代表的意义是相通的。关于“欺凌”的定义,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说法。我国学者在研宂欺凌问题时,对于概念界定多采用挪威卑尔根大学奥维尤斯教授对欺凌的定义,即使某人持续反复地处于另一个体或群体的负面行为之中。
2、欺凌、戏弄与嘲笑
戏弄是通常发生在校园的加入仪式的一种行为,在美国这种现象很普遍,被看做对新成员的捉弄,灵感来自于美国严酷的军事训练,意在使准军官们变得更加坚强。嘲笑有的人认为是一种人际交往间开玩笑的打趣,而有的人则认为是粗鲁的会伤害别人感情的行为。尽管戏弄有时可以是积极的,当被处于有感情基础或者以开玩笑的语气和笑容被实施时,但是欺凌和戏弄—定不是积极的。
二、校园欺凌的互动治理的要素与层次
1、互动治理要素:
互动治理理论的三个治理要素,构想、工具和行动,应用于校园欺凌的互动治理中,在构想上,校园欺凌互动治理的愿景即还学生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围绕这个构想,就要解决如何来达到这一愿景,接下来就需要清楚为什么会产生欺凌这一社会问题,即欺凌背后的原因是什么,然后进而分析针对不同的原因找出具体的解决办法。
2、校园欺凌互动治理的层次
(1)问题的识别和构建
治理的层次结构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的治理发生于人们与其所在组织进行互动的任何地方,目的是解决社会问题以及创造新的机遇。它为治理客体系统外在表现出来的、持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解决的方式和途径。
(2)治理的制度安排
第二层次的治理聚焦于第一层次的治理活动发生的制度安排。“制度”指第一层次的治理主体进行决策制定时所使用的协议、规则、权利、法律、规范、职责、程序和组织。制度为第一层次的治理提供了框架,并构成了治理主体和治理客体交互作用的场所。
(3)治理规范约束与评估
第三层次的治理或者说元治理是对治理活动给予“养料”、约束和评估。在元治理中,治理者和被治理者会参照对方的标准来形成规范,从而通过这些规范对彼此及测量过程进行评判。
治理的三个层次对治理力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它们共同构成了治理主体系统治理能力的支柱。每一个层次的治理均可以提高或限制这个能力。尽管如此,对于作为整体的社会系统来说,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更为重要的:当他们彼此阻碍或者不相匹配的时候,治理能力可能趋近于零;当它们彼此互补或彼此加强的时候,治理能力便会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因此,这三个治理层次的相互关系可以看做影响任何社会系统治理力的关键要素。
三、校园欺凌的互动治理模式构建
1、校园欺凌的互动治理必要性
考虑到互动治理的运行条件和校园欺凌的契合度,从治理主体方面分析,校园欺凌事件中涉及的主体除了当事者(欺凌者和被欺凌者)外,还有家长、学校、教育部门、瞥方、法律部门,即便是涉事双方在学校等作用下和解,这其中也包括双方青少年监护人和校方的互动过程,因此在治理主体上符合多主体的要求;当事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结果的情况下,那么事件的预防、响应、处理及对策就不可能靠单方面努力达成。
欺凌现象的成因不仅包括青少年自身的个性因素,也是家庭、学校、社区、社会大环境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而环境是不断变化的,个体的成长受环境影响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也可以说,青少年的个性是在与成长环境的持续互动形成的.
因此,从这方面讲,通过互动治理理论来研究校园欺凌现象,借助互动治理理论和治理工具来完善校园欺凌治理体制机制则可以为治理校园欺凌现象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三、校园欺凌治理中的互动模式
对于校园欺凌现象我们都知道需要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但是对于多方主体如何共同发力,通过怎样的方式参与互动,又如何确保各方明确自己在同一系统中需要扮演的角色及自身行动即将给系统的其他主体及整体结果带来的影响避免单独行事则很少有讨论。
四、校园欺凌的治理互动模式构建
在防治校园欺凌方面,要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需要多个主体之间加强合作与沟通,在信息渠道完善的前提下,共享资源和信息,这就需要各个主体明确自身在系统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并且了解自己及的行为会对其他主体可能造成的影响,从而在行动中做出最佳决策。
在处理突发校园欺凌事件时,对事件的应急响应则更需要各主体尤其是处在事件中心的学校应做出明确而具体的应对策略,既需要对事件定性、对欺凌者加以教育或惩罚,也需要安抚受害者及其家长,并担任当事者双方的协调沟通角色,同时还要第一时间上报上级部门,并且协调其他部门开展调查。
五、校园欺凌互动治理的实证分析
1、校园欺凌问卷调査概况
此次问卷调查从2023年1月开始,由某大学社会风险与公共研宄管理中心和国家应急管理学会校园安全专业委员会联合发起,问卷范围覆盖湖南、广东、甘肃、辽宁、北京、江苏、贵州、内蒙古等省份,根据校园欺凌的研宄内容和结合近年来校园欺凌实际案例,将此次调查对象确定为小学3—5年级,初中三个年级及高中三个年级。
调查中利用随机抽样方法,从每个省份的中、小学各选取一所学校,中、小学校中每个年级随机抽取至少一个班级填写问卷,问卷填写方式分为线上和线下,线上通过网页链接和微信平台方式,对由于学校管理规定导致学生不方便网络填写问卷的学校,采取纸质问卷填写方式。整个调查过程持续四个月得到全部调查数据3777份。
2、校园欺凌结果描述性统计分析
(1)安全教育和校园安全
在3777份调查问卷中,76.28%的学生认为所在学校开设有专门的安全教育课程,23.72%的学生选择没有。在被调查对象中,绝大多数人认为安全教育非常重要,但也有73人选择了安全教育不怎么重要或者完全不重要选项,占半数以上的学生主要是通过老师讲课、逃生演练/演习、学校开会、看电影/视频的方式获得安全教育知识。
(2)校园欺凌状况
在对过去一年的校园欺凌状况调查时,总体上欺凌现象是不明显的,但也存在不同形式的欺凌。主要表现为四种形式:言语欺凌、关系欺凌、肢体欺凌和网络欺凌。
六、校园欺凌互动治理的要素与层次
为了检验问卷数据的内部一致性,在信度检验方法上采用了克伦巴赫alpha系数指标来检验,检验结果a值为0.8181,通过内部一致性检验。从个人、家庭、学校三个方面提取因子分别进行回归分析。将欺凌定义为包括言语欺凌、肢体欺凌、物品欺凌、关系欺凌和网络欺凌,同样,被欺凌指受到言语、肢体、关系、物品、网络欺凌的现象。
1、个人层面
针对问卷设计中与个人相关的因素的考量,考虑到问卷问题的选择答案程度分布不均,为不影响分析结果的可靠性,选择对样本数量均衡的因子分别做回归分析。
2、学校层面
在学校层面上,综合可能的影响因素,同样对各个单因子进行重新赋值和创建新的变量。从欺凌上讲,师生关系越差、老师对待学生的态度越不好,会更可能加剧学生的逆反心理,而学校管理制度越松散,学生行为受到的约束与限制越小,越容易产生欺凌行为。
从被欺凌方面来说,师生关系不好的学生,可能受到老师的关注也比较少,在群体中存在感较低,容易成为欺凌目标。老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不好,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示范作用,使其在同学之间更可能受到排斥和欺凌。不健全的管理制度是滋生欺凌的土壤,同时使受害者得不到制度的保护而进一步加剧欺凌现象。
3、家庭层面
在被欺凌方面,首先对可能存在的影响因子进行赋值,问卷中能够反映家庭情况的影响因子有父母的教育程度、与父母关系(包括父母之间关系)、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学生和谁一起住以及学生的健康状况。
七、实现互动治理的必要条件
在欺凌现象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最主要的三个主体即学校、家庭和个人因素。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个人的行为受到性格和自身心理的影响,而这些影响来自于青少年所生活的家庭环境及其与父母关系,进而表现在学习和校园生活中,这些表现同时又与学生在校与同伴和老师的关系进一步催化,最后返回到个人的行为中,形成一个小的互动系统。在此互动系统中,每个主体的互动关系也是在呈现出动态的、变化和复杂的特征。
八、校园欺凌的互动治理对策
校园本应是最阳光、最安全的地方。然而校园欺凌事件的频发却像一根刮骨针,深深刺痛了人们的心。校园欺凌行为,不仅对青少年的身体和心理造成极大的损伤,阻碍学生的成长和进步,也不利于学校知识教育的顺利开展,更有损社会的长治久安。因此,各方各界理应痛定思痛,遏止校园欺凌愈演愈烈之势。
对校园欺凌的防治与应对上,关键还是要以个人、家庭、学校为主,以体制机制保障、多主体间良性互动、畅通的信息传递系统为辅综合发力,营造安全、和谐校园环境。因此,对于校园欺凌现象同样从个人、学校、家庭为主,辅之以制度完善、主体联动及有效的信息系统建设。
校园欺凌现象频发,不仅伤害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也冲击着道德底线。因此,完善法律制度,健全校园安全管理制度势在必行,只有在完善制度况下,才有可能树立法治思维,采用法治方式,依法办事。同时,建立校园内的安全防范机制和校园外的综合治理机制,用社会、家长、和学校的力量进行联合防范。
原标题:校园霸凌屡禁不止:从多角度分析原因,有效应对措施
转自:互联网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