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今天在座的很多人坐过高铁,尤其是复兴号,现在比较受欢迎,(标准)时速已经达到了350公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铁道学会理事长卢春房说。

  在前不久举办的第十一届中国科技政策论坛上,包括卢春房在内的科学家、企业家、政策专家等人士,围绕“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一主题,共同研究阐释推进健全新型举国体制的内涵、机制和实施路径,为相关科学决策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作为曾经的青藏铁路、京沪高铁建设总指挥部指挥长,卢春房结合实际,谈了一些自己对新型举国体制的认识。他结合的实际,就是“复兴号”研发的过程和取得的成效。

  20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对新型动车组的研制工作就开始了。据卢春房介绍,2004年研究确定动车组时“有三句话”,即“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2012年年底,研发人员的目标是要实现全部自主化,自主设计、自主制造、自主验证,软件全部实现自主化,主要硬件全部实现自主化和国产化。

  “难度非常大,如何实现?就是要发挥举国体制的优势,依靠全国力量,开展协同创新。”卢春房说。

  在他看来,新型举国体制的关键是“新”,即适应新形势。既要发挥体制的优势,也要注意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玻璃新材料创新中心主任彭寿也记得,2000年,自己成为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院长。彼时,面对市场化转型的挑战,他们最终确定了工程化、国际化、产业化“三化”转型发展的方向。其中,工程化就是要从单一的设计、研究,向技术研发和工程实现转变。

  “也就是说,我们要打造卓越的创新链、工程链和产业链。打造卓越的创新链,首先得建平台。”彭寿一边回忆一边说。

  在他看来,新型举国体制是中国实现高水平发展的制度基石。要联合提升创新能力、搭建创新平台,协同创新,要有宏观决策体系、基础保障体系、考核评估体系。

  “创新永无止境,我们面对新挑战、新机遇,要系统化地统筹引领,体系化地建设导向,多元化地协同支撑,以新型举国之力加速现代化进程。”彭寿说。

  彭寿还提到,在新型举国体制下,工程技术类科技学会组织的角色和定位应该是“至关重要的纽带”,能把行业的科学家凝聚在一起,围绕着行业的发展不断研究。

  对于如何理解科技创新的新型举国体制,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李正风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市场、社会多种力量促进资源更充分的配置,“非常值得我们思考”。在战略性、方向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上,要依靠有组织的设计和决策,解决系统失灵的组织和制度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扩大科研主体和市场主体自主探索、创新创造的空间,利用多样化的探索抓住多样多变的新机遇,利用大量多元的试错来应对发展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同时也分散变革过程当中的风险和成本。

  “举国体制很显然是一种资源配置和组织方式,最直观的要求就是想要有更高的效率,要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资源的整合和配置。”李正风说。

  正如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邓秀新在视频致辞中强调的那样,要紧紧围绕健全新型举国体制等重大问题服务科学决策,要牢牢把握科协组织定位找准科技战略咨询切口视角,也要加强科技战略咨询的开放合作。

  中国科技政策论坛创设于2012年,由中国科协常务委员会决策咨询专门委员会主办、中国科协战略发展部支持、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等单位承办,旨在聚焦重大科技政策议题,坚持问题导向集思汇智,面向决策者和社会公众搭建开放性高端学术交流平台,强化科技战略咨询服务党和政府科学决策。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渺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3年12月04日 08 版

原标题:专家探讨以新型举国体制助力科技自立自强

来源:中国青年报  

教育信息网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