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文|《小康》·中国小康网 苏枫

  近日,乘坐“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国家文物局正式启动对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古代沉船遗址的考古调查工作,引起广泛关注。

  深海考古是世界水下考古研究的前沿领域,也是我国水下考古的重要发展方向。近期,我国深海考古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今年5月20日,国家文物局主要负责同志乘坐“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参加了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第一次水下考古调查,在沉船遗址核心堆积区西南角布放了水下永久测绘基点,并进行了初步搜索调查和影像记录,正式启动了南海西北陆坡古代沉船遗址的考古调查工作,开启了中国深海考古的新篇章。

  水下考古,探向深海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也是海陆兼备的大国,海域内保存着大量珍贵的水下文物。我国水下考古自1987年起步以来,在理念、技术等方面不断取得进步。“南海I号”“长江口二号”等沉船考古工作取得重大成果,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

  深海是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前沿领域,也是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必争领域。2011年,瞄准解决我国进入深海基础薄、装备缺、能力弱的问题,中科院党组决定,在三亚建设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下文简称深海所),开创了深海科技学科方向。深海所建所以来,牵头研制了“天涯”号、“海角”号深渊着陆器等装备,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万米深渊探测能力的国家,开启了中国海洋科学研究的万米时代。经过10年多的发展,深海所已经拥有以“探索一号”“探索二号”科考船,“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为代表的一批深海“重器”,打造了一支业务精湛、作风过硬的潜航员队伍,具备了深海实际作业和应急响应能力,圆满完成多项救援打捞和专项行动任务。

  2018年1月,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与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共同设立了“深海考古联合实验室”,当年4月在西沙北礁海域首次实施了深海考古调查。

  2022年8月,在我国南海北部西沙海槽海域实施了第二次深海考古调查,在2500米左右深处海域新发现1处沉船遗物点,3处沉船。2022年10月,在我国南海西北陆坡约1500米深度海域发现2处古代沉船。其中1处有多个疑似被船舱分隔开的成堆文物,最大高度达3米多,文物以瓷器为主,散落范围达上万平方米,推测数量超过10万件。根据出水文物初步判断为明代正德年间,定名为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以下简称“一号沉船”)。

  另一处发现大量原木,尺寸相近,码放整齐,大多经过简单加工,初步研判是从海外装载货物驶往中国的古代船只,时间约为明代弘治年间,定名为南海西北陆坡二号沉船(以下简称“二号沉船”)。

  国家文物局高度重视这一发现,迅速组织专业力量,制定水下考古调查方案,开展已提取出水文物的保护修复。海南省人民政府落实保护管理责任,在相关海域开展海上巡查、监测,保障文物安全。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将严格按照水下考古工作规程,用一年左右时间,分三个阶段实施一号、二号沉船遗址考古调查工作;在考古调查成果的基础上,科学评估沉船保存状况和技术条件,研究提出下一步的考古和遗址保护方案。

  5月20日至6月上旬,国家文物局实施了第一阶段调查工作,进行了第一次水下考古调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按照考古学理论方法和水下考古工作规程,使用“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在一号沉船核心堆积区西南角,布放了沉船水下永久测绘基点,并进行了搜索调查和影像记录,正式开启了考古调查工作。这一测绘基点将成为今后开展水下考古记录发掘的基准。在第一阶段调查工作中,将通过水下搜索调查,摸清两艘沉船文物分布范围,对沉船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资料采集和考古记录工作,适量提取有代表性的文物标本,以及海底底质等科学检测样本。

  根据前期考古勘探发现,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遗物瓷器以窑口分,有景德镇窑、龙泉窑等;以釉色分,有青花、青釉、绿釉、白釉、珐华彩等;以器形分,有碗、盘、罐、瓶、杯等。

  南海西北陆坡二号沉船发现大量原木及少量陶罐、瓷器等。对提取的一件原木木材进行鉴定,鉴定结果为柿科柿属。根据我国古代相关文献记载,木料、香料、沉香等均在进口的物品名录中,结合造船及航海技术研究,我国古代造船的主料,如龙骨等关键部位用料,多为外国进口,综合研判,二号沉船发现的大量原木可能是我国海外贸易往来中进口的重要物品。

  第二阶段、第三阶段计划于2023年8月至9月、2024年3月至4月实施。考古调查工作结束后,将科学评估沉船保存状况和技术条件,研究提出下一步考古和遗址保护方案。

1688112064900396jpg/></p><p ><img src=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