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科技)这门课程的历史并不长,回顾这段历史也很有意义。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出现了第一次电脑的普及高潮。随后开展学习计算机的校外机构应运而生,随后一些省市开始在高中试点开设计算机课程,到1986年,从高中做到全面普及。

  信息技术(科技)这门课程的历史并不长,回顾这段历史也很有意义。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出现了第一次电脑的普及高潮。随后开展学习计算机的校外机构应运而生,随后一些省市开始在高中试点开设计算机课程,到1986年,从高中做到全面普及。

  2000年,教育部召开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这次会议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一个里程碑。在会议上,时任教育部部长的陈至立作了大会主报告,她在讲话中明确提出:“在中小学加快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同时还提出了两项任务:一是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二是全面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这是中国基础教育课程领域以超前的眼光、开阔的视野,积极主动地回应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典范。由此开始,基础教育领域的信息技术教育进入了快车道。

  在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陈至立部长的讲话并没有把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等同而论,而是突出了它整合其他学科及推动基础教育整体发展的特殊作用和地位。从那时到现在的十余年中,信息技术以其自身的创新突破,激发起科技进步的巨大能量,推动着各个方面的变革和发展。因此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十分必要、十分重要,它应该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最核心的课程之一。

  进入本世纪,很多地方的信息科技教育已形成新常态,如电子白板、魔灯平台、电子书包、数字化教材建设、翻转课堂、创客教育、机器人项目、1对1课堂教学变革、慕课、学习诊断、数字化校园、网上学校等都能找到大量案例。

  现在,+互联网、“ 发展规划》。对此,教育要抓住机遇,做好顶层设计,进一步促进中小学信息科技教育的发展。

  其次,政府应建章立制并整合各方面的资源为青少年营造一个安全、科学、丰富的信息环境,加强信息安全与伦理教育,保护青少年隐私(这在大数据背景下尤为重要),规范各种面向学生的在线教育,以形成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生态环境。

  面向未来,信息技术所带来的这些变化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今天学的明天可能已过时了,明天是怎样的今天很难预测,这对教育是巨大的挑战。面对挑战,信息科技课程的培养目的须定位在信息素养的培养上。信息科技本身发展很快,对此要有充分的准备,信息科技教育则要随之迭代发展,与时俱进。

  (作者张民生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高中课标修订综合组核心成员文章摘自《聚焦数字化胜任力》)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