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无论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还是在中国,“在线教育”等新兴概念都随着技术热流,热的发烫。与此同时,对于各式各样教育模式的探索更是层出不穷,眼花缭乱。

  目前,无论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还是在中国,“在线教育”等新兴概念都随着技术热流,热的发烫。与此同时,对于各式各样教育模式的探索更是层出不穷,眼花缭乱。近日,某网刊登一篇名为《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取代纸笔 成为学生首选作业工具》的文章,引用了赛迪集团代表戴尔公司于今年6月,对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沈阳、杭州、武汉、西安等八座城市的800多名学生及家长,展开的调研结果。该报告调查结果显示在中国,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已经成为家庭交流、学生学习及娱乐的重要工具。先抛开该项研究的严谨性不提,“技术狂热”已经成了一股风气。
  纵向来看最近几年教育在各方面的发展,已经不是往日以十年计的时间里发展步伐可以相媲美的。翻开10年前课堂的旧照片,教室里只有一块黑漆涂抹的黑板、几支散乱摆放的粉笔以及一张不大的讲桌。再看看最近几年教室照片,虽然谈不上日新月异,但是各项新技术的融合给教室已经披上了科技的外衣。
  教育是时代发展,人才供给的源头。但是归咎到“行业”里,“K12”等概念的提出,既成了教育概念,也自然成了利头所向。新技术的研发生产线与教育过程日渐紧密相连。虽然大部分技术产品反映良好,但是依旧存在一些没有经过足够严谨的的使用验证、也没有全面、足够成熟的技术进入到课堂的情况。新一代的教室,成了科技的“试验田”。教育这片红海,也成了各大企业、厂商生产线上“热火朝天”争夺的海域。
  如今的市场,不管是技术的复制,还是技术的创新,大同小异的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互相争抢。而各项新技术在与“网络”这一话题大王挂钩以后,各种热点话题更是层出不穷。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是,技术的发展,在人们的心里预期和成熟度还不足够的情况下,很容易滋生不良现象。
  如何理性的看待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则是现在教育界应该关注的课题之一。
  而学校作为技术运用的一线,教师和学生是技术使用的“一线工人”。我们将科技搬到了教室,这些五花八门的产品,是不是真正可以划归为“教辅用具”,则还是一个疑问。再进一步追究,如何实现技术与课堂的融合,也应该当做一项长期项目。
  因此编者认为,在教、技融合之际,科学预判是重中之重。需不需要?适不适用?利弊如何权衡?应该成为企业、学校、教师盘算长期发展时,所应花费心力思考的环节之一。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