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正准备自己买一台电脑,安装高校农业科技与教育网络联盟免费发送的光盘,以后我就可以在家里随时向专家请教,同其他人沟通养牛经验了。”河北省隆化县隆化镇闹海营村养牛专业户宋胜富高兴地对记者说。...

   “我现在正准备自己买一台电脑,安装高校农业科技与教育网络联盟免费发送的光盘,以后我就可以在家里随时向专家请教,同其他人沟通养牛经验了。”河北省隆化县隆化镇闹海营村养牛专业户宋胜富高兴地对记者说。

  宋胜富的简易化标准牛舍占地10亩左右,养牛100多头,是隆化镇的养牛大户。网盟成立之前,宋胜富在养殖过程中经常遇到大大小小的问题,有些可以自己解决,有些则需要到5里外的畜牧局请兽医帮忙。今年有一头奶牛难产,因为兽医没时间来看,牛犊死在了母牛肚子里,这让宋胜富感到了距离带来的不便。2006年7月6日,高校农业科技与教育网络联盟隆化示范基地的成立,解决了这个问题。“网盟让我可以随时和专家沟通。在专家的指导下,我改变了饲料的配比结构,使牛有明显的增重,同时降低了育肥成本,缩短了牛的育肥期,增加了出栏次数。我的收入比去年增加了5000元左右。”

  让宋胜富受益的农科教网络联盟,是由中国农业大学牵头,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东北农业大学、浙江大学等8所兄弟院校建立的。网盟利用乡镇中小学现有的网络资源,让农民和专家通过网络视频“面对面”沟通,实现农民和专家的随时、及时、无障碍沟通。自2003年成立以来,网盟在服务“三农”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一是整合优质资源,就是采取“专家服务团”等形式,把高校的科技成果、教育专家充分调动起来,为农民提供有效的服务。二是探索有效途径,通过建立示范基地,搭建“三网合一” (天、地、人)的现代信息技术服务平台,切实把资源送到农村基层。三是创新服务模式,根据农村的现有条件和农民的真实需求,采取多种手段提供农民喜欢听、看得懂、用得着的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

  为了贴近农民的实际需求,网盟组建了服务“三农”专家志愿团,召集具有相关技术、成果和经验的专家、教授,通过网盟的信息平台,开展各种科技推广与应用、专家咨询和教育培训等公益性活动。建设了包括专家资源库、科技成果数据库、农作物病虫害及防治等20多个大型信息资源数据库,同时开发了集通俗的语言文字、图像、动画、音频、视频于一体的多媒体课件136个,编印农业科技资料2万多份。网盟开展了多种培训,比如“牛产业现代技术培训项目”就以“折子戏”的方式,录制了多媒体课件近50讲,开展了12小时的远程实时答疑和咨询。单在河北隆化,就组织了10万农民学习和咨询。

  由专家给农民讲课,就要让农民听得懂专家的话。农科教网络联盟采用了“日校加夜校,一师兼两教”的服务模式。农民们在学习中遇到了不明白的地方,由当地中小学教师负责讲解。隆化县汤头沟镇中学的陈国印就是这些教师中的一位。他告诉记者,兼任辅导教师不但要能进行普通教学,还要能教劳动技能。培训是通过网盟的网络课程,在汤头沟镇中学能容纳153人的多媒体教室进行。他的工作是辅助技术员播放课件,组织、安排农业科技培训。帮助农民跟随课件学习养牛饲料配比、疾病防治、育肥等方面的知识,必要时进行讲解。当农民们在生产实践中遇到了理论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向网盟有关部门反映,寻找解决方法。

  汤头沟镇中学校长罗志民说,比起原来进行农业技术培训时只靠老师“讲讲”、“念念”的方式,现在网盟采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利用了学校的网络设施和资源,极大地降低了培训的成本,也更容易让农民接受。

  网络联盟让农民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在隆化县,宋胜富的经历并不是特例。奶牛专业户姜凤国,参加网盟的学习后,改良了饲料配方,奶牛产奶量明显增多,从以前的每天产20斤鲜奶到现在的每天产50斤,每天每头牛增加收入20元左右。隆化基地3000多亩制种玉米遭遇罕见“大斑病”时,中国农业大学组织专家开展实时的远程会诊,指导当地技术人员和农民科学处理土壤和秸秆,防止传染病的蔓延,为农民挽回损失400多万元。


                                    来源:《中国教育报》2007年1月4日第1版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