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矢志科技报国 百年正是芳华

我国第一个建筑系、第一座新型20吨小高炉、第一台模拟电子计算机、第一个大学科学园、第一台国产CT机、第一块超级钢原型钢、第一家软件上市公司……

百年办学历程中,东北大学始终坚持与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同向同行,用一个个中国“第一”践行着“自强不息、知行合一”的校训精神,用实际行动响应国家战略需求。白鹤滩水电站、川藏铁路、新一代战鹰战舰核潜艇、港珠澳跨海大桥等国之重器,都镌刻着东大人的印记。

金秋九月,硕果飘香,东北大学即将迎来百年华诞。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大学校长冯夏庭教授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东北大学始终坚持“四个面向”,聚焦大问题、大工程,强化有组织基础研究、有组织工业合作、有组织产教融合,积极推进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努力在工业互联网、高端装备、绿色冶金、深部工程、人工智能等领域,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

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根植白山黑水之间,聚焦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东北大学围绕回答好“强国建设,教育何为、东大何为”的时代课题,进一步拓宽视野、明晰方向、完善措施、抓好落实,推动一流大学建设实现新突破。

“不仅能够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提炼科技难题、攻克难题,而且要开展深入的学术研究,让中国的控制技术全面跻身世界领先行列。”中国工程院院士、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柴天佑对我国控制技术的发展有着更高的追求。他们在国际上率先提出生产全流程全局优化控制理论与方法,打破国外垄断,科研成果被写入国际自控联引领未来自动化发展方向白皮书。

多年来,东北大学不断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业智能与系统优化前沿科学中心、计算机软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2011协同创新中心等重大平台建设,持续提升原始创新和集成攻关能力。在“创新团队建设工程”中,数十支创新团队涵盖深地深海、人工智能、高端装备、新材料等一批国家重点研究方向。

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关键共性技术、钢铁数字化与智能化等方面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卡脖子”难题,相关产品和技术成功应用于C919大飞机用8万吨模锻液压机、国内首套6兆瓦风电主轴轴承、探月和载人航天发动机涡轮盘、第四代核电等一大批国之重器。

此外,学校在关键核心材料和腐蚀防护技术取得一系列成果,广泛应用于航空发动机构件、特种安全检测设备、高端数控机床、国产光刻机、复兴号高铁等装备,为我国高质量发展和高端装备制造提供支撑。

“坚持‘四个面向’,围绕国家重大战略,聚焦行业和区域发展需求,充分发挥自身在技术创新、转移和产学研深度融合方面的优势,强化有组织科研模式,持续加强机制创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谈及东北大学办学特色和发展理念,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大学副校长唐立新表示。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国家重大需求是“原动力”,企业实际需求是“着力点”。20世纪80年代,作为东北大学前身的东北工学院提出了“以科技一条街起步,尽快建设科技工业园区”的建议。学校以沈阳市政府新建南湖科技开发区四个专项工程为契机,启动建设“东北工学院科学园”,开启了中国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历程,培育孵化了我国第一家软件上市公司——东软集团,成功研制出全球首台极速能谱CT,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

发展至今,“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已成为该校重要办学特色之一,形成了教学培养人才、科研创造成果、成果孵化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转化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打通了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全链条转化通道。转化经验成功入选国家发展改革委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百佳案例、科技部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中国科协全球国际技术转移百佳案例、教育部“提质促转”及工信部“协同创新”典型经验。

瞄准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自主创新能力不断跃升。“双一流”建设至今,东北大学荣获各类科技奖项327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奖励12项,牵头省部级一等奖73项。

“面向未来,东北大学将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弘扬‘自强不息、知行合一’的校训精神,秉承‘实干、报国、创新、卓越’的文化品格,更好地把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结合起来,走好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更好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贡献东大力量。”东北大学党委书记郭海表示。

(记者 郝晓明 通讯员 张 蕾)

(责编:郝孟佳、熊旭)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