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新途径——有效传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没有哪个国家没有价值引导。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空的、是实实在在的,其中很有学问和智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是教书匠,要有真学问,要树立自信。”——复旦大学副校长 林尚立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传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学生灵魂方面担当着主渠道职责。随着时代变化及人们观念的变化,大学生接受信息和表达思想的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吸引力、实效性?如何把课讲到学生心坎上?日前,记者来到复旦大学采访,随堂听了两个单元的课,亲身感受了学校的积极探索与明显成效。

  教师:要有真学问,应该是学术型的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各个专业学生都必须修的,因此讲此类课程的教师往往被戏称为“万金油”。然而,复旦大学却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当做一门学问,要求教师有真学问。复旦大学副校长林尚立说,思想政治课教师不是教书匠,是学问研究者,要树立自信,学问无处不在,不能让课程遮蔽真学问。思想政治课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应该是学术型的。

  复旦大学注重研究型师资队伍建设,许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哲学、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法学等领域都有深入研究,成果丰硕,多数教师都有国外学习、工作经历。

  记者在复旦大学采访的几天里接触了十多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他们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成果、丰富的人生阅历令人赞赏。试举例——桑玉成,现任上海市社科界联合会党组副书记、副主席,著作包括《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等;高国希,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香港城市大学、耶鲁大学访问学者,出版著作《道德哲学》等;顾钰民,博士生导师,全国模范教师,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议组成员,著作有《马克思主义与西方新制度经济理论比较研究》等;青年教师张晓燕,法学博士,获得教育部“教学能手”称号;青年教师朱潇潇,历史学博士,曾入选复旦大学深受学生好评的15位优秀教师……

  这样优秀的教师团队,才能结合自己的研究创造性地开课,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提炼问题并设计好问题,在讲授知识的同时,讲授知识背后的逻辑、精神、价值、思想、艺术和哲学。通过研究型教学,带动学生将学习与自主性探索结合起来。林尚立说,在高度网络化的时代,知识随处可以获得,大学之所以还有存在的必要,是因为思想需要在师生讨论交流与互动中构建,给予学生自由探索研究的空间,更易于将国家的价值追求传导给学生。这样,也会增加教师的成就感。

  教材:编写辅助读物、开设相关选修课

  复旦大学针对学生思想实际编写辅助读物、开设相关选修课。

  在多年实践以及针对学生需求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编辑出版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丛书,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辅学读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难点解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难点解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难点解析》等配套读物,效果比较好。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高国希说,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观察社会的立场与方法。

  复旦大学还开设了10门相关选修课,其中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导论”“应用伦理学”“中共党史人物述评”“国外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与世界政治”等。

  教法:尊重学生主体性,重引导戒灌输

  复旦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重引导戒灌输,讲求三个要素,即:教师讲课谋求最大公约数、不讲过头话,注重课堂管理,调动学生的接受兴趣。

  他们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比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结束时给学生留一篇作业“人生的困惑与坚守”,每个学生的作业都配有教师的点评,几年积累下来,已经编辑成册。

  复旦大学开展研究型教学,利用互联网等技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开设了国内首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在线教学的两个学期以来,进行小班上课,学生分组讨论,学生与教师一起成为课程参与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法学院二年级学生程一昕说:“分组讨论需要提前查阅资料,整理观点,大家都积极参与。”

  学校利用各类教学研究基地平台给学生展现自己的机会,比如,学校的教育部人文重点基地“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提供的“治国理政:中国共产党的探索与实践”平台就非常受学生欢迎。哲学院二年级学生周景磊说:“老师理论联系实际讲得很投入,而且知识面丰富,给我们看毛泽东等伟人的影像资料,使我们获得了正能量。”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