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教育部教育信息化专家组成员、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郭炯,西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房立,刊登在11月24日《中国教育报》上的文章。文章探讨了在智能时代背景下的课堂变革及教学范式转型的相关问题。

在智能时代背景下,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变革应时而生,这种变革的关键是对教学目标的重新审视,更为强调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反思能力、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这一目标也成为撬动教学范式转型的一个支点,在转型过程中,系统地变革学习环境、教学组织形态、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等,帮助学生超越具体的事实和信息,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正确、灵活地理解和运用基础知识,提升真实问题解决能力。

核心理念:以学习者为中心

如何理解信息化支持下的课堂教学以学习者为中心?即借助信息技术将课堂变为数字化“体验馆”“实验场”,支持在实验、操作、对话中进行开放性探究,使学生在知识产生和应用的情境中学习,不断激活具体经验而达成深度理解,建立学科知识体系和复杂认知结构,并在不断变换的与生活情景相联系的情境中理解并解决现实问题。

从教学过程和教学要素视角分析,目前比较成熟的主要包括以下五种方式。

一是教学时序改变,教学理念更新的 技术,可以提供面向实践的学习活动,提供接近专家及其工作过程的机会,诱发多重学习表现,全方位、全过程采集学生在体验、实践、交互过程中的数据,了解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状态,给予实时的个性化反馈与评估。依此进行学习干预,促使学生在体验、实践、交互中建构知识,实现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尤其需要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程度、积极性以及突破原有框架的创造力。

数据支持的过程性评价也支持学生自主监控、调整元认知和理解过程等自我认知发展,利用反馈信息进行学习反思,形成新的理解,并将这些新的理解整合入已有的知识经验,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提升自身的元认知能力和迁移能力,能够像专家一样将知识与情境建立密切联系,实现复杂问题解决时知识的自动提取。

智能时代的教学范式转型还需教师具备开展人机协同教学的智能教育素养,在彰显技术的代具作用对传统教学理念、范式和文化进行优化和改造的同时,发挥教师在智慧启迪、激发学生个体潜能和核心素养培养方面的优势。

(作者郭炯系教育部教育信息化专家组成员、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房立系西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

《中国教育报》记者 蒋亦丰 通讯员 陈怡夏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