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慕课大会近期召开,激发我们对未来教育更多、更丰富的想象,也促使教育面向未来迈出新步伐。恰恰在这样的时刻,我们更需要静思前进路上的变与不变,更精准地谋划发展之道。

  中国慕课大会近期召开,激发我们对未来教育更多、更丰富的想象,也促使教育面向未来迈出新步伐。恰恰在这样的时刻,我们更需要静思前进路上的变与不变,更精准地谋划发展之道。——编者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人们普遍认为高等教育也需要大变革。但教育工作者更需要思考清楚,高等教育不变的核心使命是什么。大学的管理者应围绕大学的核心使命,把握正确的变革方向,结合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技术,探索未来大学发展的新路径。

  时代在变,大学初心不改

  国际上一流大学把本校精品课程上网,不怕失去一流大学的地位吗?

  近年来,国际一流大学纷纷将其精品课程做成了可在网上公开获得的数字资源。学生应该不出国门就可以学习到国际顶尖大学的课程,为什么我国出国留学人数每年在不断上升?国际上一流大学把本校精品课程上网,不怕失去一流大学的地位吗?什么是一流大学的核心竞争力?

  在孔子与毕达哥拉斯时期,东西方在高等教育上的理念没有大的区别,教授的都是所谓“大行之道”,传道的重要性高于授业和解惑。

  在中世纪,为了谋生挣钱而学习的人不去大学,而是去作坊当学徒。大学诞生就是因为,有一群试图搞清楚从物质世界到精神世界各种奥秘的人,喜欢聚在一起研究学问,找来老师帮助他们解答问题。学生除了教士之外,是那些真正想学习的人。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宗教、法律、艺术和医学。英国教育家纽曼在《大学的理念》中说,“大学是传授普遍知识的地方,而非狭义的专业知识。大学教育的目的只是培养有识之士,而不是教授谋生手段”。

  1810年,德国时任教育大臣、新人文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洪堡创建了柏林大学,标志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的诞生。洪堡确定了教学与科研一体、在传授知识时倡导创造知识的办学理念,建立了服务于工业社会的普鲁士办学体系,明确了柏林大学要培养各行各业的精英。柏林大学的首任校长约翰·戈特利布·费希特提出,“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人们适应传统的世界,不是着眼于实用性的知识和技能,而要去唤醒学生的力量,培养他们自我学习的主动性、抽象的归纳力和理解力,以便使学生在目前无法预料的种种未来局势中,自我做出有意义的选择”。同中世纪相比,19世纪大学的课程设置和教授的内容也变得非常丰富,加入了人们不断建立和完善的现代自然科学的内容。

  到了20世纪,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大学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大学的社会职能不断丰富和完善,大学的学科专业、教学内容都在不断地变化,但是大学的育人使命没有改变。曾经任哈佛大学校长40年的艾略特认为:“我们要培养实干家和能做出成就的人,他们成功的事业生涯可以大大增进公共福祉。”

  纵观各时期,从欧洲到美国,一流大学的共识是,大学教育以培养人才、培养精英为最高目的。这里所说的“精英”,不同于现在一般人所理解的成功人士或政要,而是带动社会前进的各种人。学生通过大学阶段,从不成熟的人转变为在社会上有担当的人。

  智能时代,大学更要发挥人的作用

  教师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利用 、量子信息、移动通信、物联网、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我们已经进入一个瞬息万变的数字化、智能化时代,互联网改变了世界,也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尤其是今天的大学生,他们是“数字土著”或“网络一代”,对学习方式和环境提出了新诉求。

  如今大学生已习惯于从网络上获得资源,对学习资源的获取能力甚至超过老师;习惯于通过网络社交平台与人交流,但面对面与人打交道能力不足,越来越多的学生出现抑郁或自我封闭问题。

  面对这样的学生,大学教师必须使用学生们熟悉和易于接受的方式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对于非“数字土著”的教师,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促进学生的心智成长。教师的主要职责不再只是为学生提供信息和学习资源,而是进行教学设计,特别是设计优良的学习环境,把人工智能技术整合到学习环境中,并帮助学习者设定学习目标,提升学习效果。

  重新认识以学为主的教育理念

  “以学为主”这个理念不依赖于信息技术,而是办学中坚持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原则

  随着慕课的不断发展,很多大学提出了“以学为主”的教学理念,主要是指课堂上重在师生互动学习,而不是老师对知识进行单向传授。这种方式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学习的有效性。但“以学为主”不应该仅指教学方式,更应该关注大学的教育理念,大学在制定各种策略时要由“以教为主”转变成“以学为主”,这个理念不依赖于信息技术,而是办学中坚持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原则,以此作为大学的逻辑起点。

  哈佛大学140多年前就提出了“以学为主”的教育理念,艾略特任哈佛大学校长之前,对欧洲大学进行了长达两年的考察。他体会最深的是欧洲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间的关系,决定办研究型大学。艾略特的主要改革思路是,将大学由“以教为主”变成“以学为主”,将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艾略特提出“以学为主”的办学理念,主要是指大学无论是课程的设计、教师的聘任还是学校的发展,都要以学生培养为核心开展,制定了住宿教师制度、本科生讨论课制度、本科生开展科研实践制度、允许本科生跨学科和跨学院选课等一系列措施。在后来的不同历史时期,哈佛大学的改革也主要是围绕学生的通识教育展开,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成就了哈佛大学今天的地位。

  另一个“以学为主”的典型例子是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发展。2008年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排名在第八至第十名之间,并且在这个名次段停留了很多年。近几年,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突然升至前三名,其根本原因不仅在于新增了经费,而在于新增的经费如何使用。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将原来给予教师的一部分经费直接给了博士生(仅限于哲学博士Ph.D,而不是医学博士MD)。做研究的博士生在修完课程4年里不再需要由教授提供研究薪金(RA),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研究兴趣做4年课题研究。这项措施使得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录取接受率从过去50%左右提升至65%左右,并拉开了和其他大学的差距。斯坦福大学医学院这样做难度很大,动了几乎所有教授的蛋糕。这也成了研究生教育领域“以学为主”的一个典范。

  2013年,一所颠覆传统高等教育模式的全新大学——美国密涅瓦大学成立。它没有固定的教学设施,甚至没有固定的校园,全面实行“以学为主”的教育理念。创始校长斯蒂芬·科斯林教授从“未来社会需要什么人才”,来倒推和设计大学的课程与教学方式。密涅瓦大学采取沉浸式、全球化体验的培养方式,学生第一年在旧金山的密涅瓦总部上课,采用小班教学,开4门必修课,分别围绕培养领导力、创新力、开阔的思维等核心能力展开。第二年到第四年,采用全网络化教学,学生有机会分别到6个不同国家的不同城市进行一个学期的探索、学习和调查,培养在未来世界中生存的综合能力。斯蒂芬·科斯林说:“我们要通过教授思维模式和基础概念,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目前还不存在的岗位并取得成功。”

  大学与社会的联系将更紧密

  中国大学不要功利性地发展与社会的关系,避免变成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化大学

  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一个标志,就是大学按照章程开展工作。《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要求大学章程“应当明确学校开展社会服务、获得社会支持、接受社会监督的原则与办法,健全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对大学与社会的互动交流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举措。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典型的与当地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过程。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斯坦福大学遇到了严重的经济问题;二战后,斯坦福大学再次陷入财务危机。1953年,弗雷德里克·特曼任斯坦福大学教务长,他仔细研究了老斯坦福夫妇的捐赠协议。由于协议中明确不允许出卖土地,他就建议学校出租斯坦福夫妇留下的8000英亩土地,开启了斯坦福大学与工业界协同发展的不解之缘,特曼也被誉为“硅谷之父”。

  斯坦福大学与工业界密切合作,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接地气的科研方式。斯坦福大学得到的政府科研经费比较少,逼着教授与学生从工业界和捐赠上找出路。二是技术直接变成利润。美国工业革命进程中,由公司来完成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和商品。斯坦福大学的教授们选择了撸起袖子自己干的方式,老师和学生自己创办公司,将技术直接变成利润。三是继续教育成为大学的当然任务。斯坦福大学承担了硅谷人才的继续教育任务,为硅谷的工程师提供了便利的进修计划。这些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学生,给那些全日制的年轻学生带去了工业界思维。当然,互联网、慕课为大学的继续教育提供了无限可能性。

  此外,大学拓宽自身社会角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实施国际化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倡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种以应对粮食安全、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网络攻击、环境污染等人类共同挑战为目的的全球价值观已开始形成,并逐步获得国际共识。当今的一流大学必须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未来人才,通过外语教学、师资队伍多元化、学生群体多元化、国际科研合作、师生互访交流等多种方式推动对不同文化的了解。

  中国大学在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拓宽自身的社会角色时,要首先明确大学的核心使命,而不是功利性地发展与社会的关系,避免变成畸形的、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化大学。

  构建扁平式的组织架构

  中国要建设一流大学,就要构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教育理念与社会角色,完善内部的治理结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项研究表明,人类知识更新速度不断缩短,18世纪,知识更新周期为80至90年;20世纪60至70年代,一般学科的知识更新周期为5至10年;而进入新世纪,这个周期已缩短为2至3年。

  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不断涌现,大学的组织结构也应该进行调整,以更好地适应科技的发展。如,人工智能现在已经成了投资界最热的领域,它的学科基础包括数学、计算机科学、控制理论、机械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等。另一方面,大科学时代很多科学问题或实际应用问题,也不是单一学科专业知识能够解决的,如对人类难题之一“意识本质的研究”,原来主要是神经生物学家和哲学家关注和研究,近年来随着量子力学研究的推进,对意识本质的研究有可能从量子尺度上得到答案。

  中国科学院大学是由中国科学院所属的100多家研究机构支撑的新型研究型大学,各学院负责构建各学科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开展教学工作,研究所是根据科研任务建立起来的跨学科组织,指导学生科研实践。这种科教协调的组织架构,既保证了育人的质量,也保证了科研工作的创新性。

  中国要建设一流大学,首先要明确大学的核心使命,构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教育理念与社会角色,完善内部的治理结构。

  科技的便捷、高效,在市场经济中的成就已经有目共睹,大学应主动拓宽与社会的互动渠道。未来大学与社会的联系将更加紧密,要切实建立健全联系机制,由企业界热爱教育的人组成理事会;要制定有效措施激励教师和学生与社会密切联系;要转变科研方式,开展更多的面向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科研工作,让技术直接转化为利润成为常态;大学要把继续教育作为大学建设发展过程中的当然责任。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大学要探索构建科教协同组织结构,更好地完成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双重社会责任。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局长)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