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最终应该变成一个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里面,大学最大的意义是将所有的创新资源吸引进来,各取所需。大学存在的意义就是影响,共生、共存下的影响。这些影响将通过教育改变一代又一代人,通过新的生活方式和文化重塑社会文明。

  大学最终应该变成一个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里面,大学最大的意义是将所有的创新资源吸引进来,各取所需。大学存在的意义就是影响,共生、共存下的影响。这些影响将通过教育改变一代又一代人,通过新的生活方式和文化重塑社会文明。

  经过60多年的酝酿和发展,这两年, 时代的到来,将会迎来怎样的挑战?未来的发展趋势又是怎样的?近日《中国科学报》记者专访了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英国利物浦大学副校长席酉民,请他就人工智能时代的高等教育谈了自己的看法。

  颠覆性的未来与我们的改变

  《中国科学报》:您觉得随着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我们未来的世界将会发生怎样的改变?

  席酉民: 关于人工智能对于人类社会的冲击,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美国发明家、思想家雷·库兹韦尔于2005年出版的《奇点临近:当人类超越生物学存在时》这本书。他在这本书中预言,未来人类将与机器融合,并由此变得更加智能。奇点大学的报告预测,机器人将在2035年取代人类。

  依据我对这个世界的研究和理解,随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我们进入了一个全球化的世界,而这个世界最大的特征就是互联。与此同时,也产生了很多新的问题,我将其称为UACC:第一个U是Uncertainty,即不确定性;第二个A是Ambiguity,即模糊性;第三个C是Complexity,即复杂性;第四个C是Changeability,即多变性。如果用这四个单词的首字母来描述未来的世界,就是说我们将生存在一个不确定、复杂、模糊和多变的世界。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你都得在这样的环境里生存。

  届时,我们的生活会被很多新技术所颠覆,世界会变成一种竞合的关系,而不再是简单的联合或博弈。在这样的世界里生存的时候,我们每个人必须要回答的问题是:未来20至30年我们应该怎么活?更好的生活需要什么样的素养和能力?今天的教育能为未来的人才准备些什么?

  《中国科学报》:您能否对这样的生活作一下预测?

  席酉民: 未来的社会可能很难去预测,但是我们可以简单地打开几扇窗户想象一下。未来研究所曾经提出推动未来社会巨变的六个推手:第一是极端的长寿,第二是智能机器和系统的兴起,第三是计算世界,第四是新媒介生态,第五是超级结构组织,最后一个是全球互联世界。其中,我更感兴趣的是,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今后人们的行为会发生怎样的改变?学习会变成怎样的模式?我们的生活会演化到什么方向去?

  能力需求变化与教育创新

  《中国科学报》:随着未来世界的颠覆性改变,特别是人工智能的冲击,人类的技能需求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席酉民 :围绕这样的颠覆,未来研究所预测将来会需要十种技能:一是意义构建,二是社交智能,三是新颖和适应性思维,四是跨文化能力,五是计算思维,六是新媒体素养,七是跨学科能力,八是设计思维,九是认知负荷管理,十是虚拟协作。

  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是,现在的教育有没有培养学生这些能力,让他们可以在未来的世界里生存?此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包括我在内我们西交利物浦大学正在着力探究的,即怎样从“当下心态”过渡到未来的心态,也就是“复杂心态”。复杂心态包括动态注意力、协同理解力、整合能力、战略清晰、凝聚性的合作等。

  因此,当我们观察未来社会的变化和未来社会对人才能力需求变化的时候,会发现我们需要去调整人才观念,需要改变当下的教育理念,需要重塑育人的过程和方式。这是当下很多大学必须面对的问题。

  《中国科学报》:随着未来社会能力需求的变化,人类的生存原则是否也会发生变化?

  席酉民: 在《爆裂:未来社会的9大生存原则》这本书中,作者提出了未来社会“涌现优于权威”“拉力优于推理”等9大生存原则。未来世界的逻辑是每一个人不在于做多大的事情,而在于做与别人不一样的事情。当你不一样了,把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你就有绝招,有绝招就有空间、利润,有利润就可以利用互联网、物联网把它放大到全世界去,就有无穷大的贡献。这个逻辑跟过去传统的逻辑完全不一样。因此,这个时候不是怕风险,而是要敢于去冒风险,敢于去做出不一样的东西。

  这些生存原则提醒大家,未来世界会发生颠覆性的改变。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也需要立即采取行动,以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颠覆性转型。

  高等教育的挑战与趋势

  《中国科学报》:您认为人工智能时代,高等教育面临哪些挑战?

  席酉民: 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克莱顿·克里斯滕森2014年曾经作了一个预测,未来15年之内,如果美国大学不作改变,一半的美国大学会面临破产。这意味着,我们现在必须立即行动,而不是观望。

  假如说我们不观望,立即行动,我们应该怎么改变?《纽约客》杂志的一个封面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在未来社会,人类的工作机会被不断进化的机器人所剥夺,从而沦落为流浪街头的乞讨者。

  《中国科学报》:您认为未来高等教育的趋势应该是怎样的?

  席酉民: 未来的人才应该是“世界玩家”。未来的世界环境是不确定、复杂、模糊和多变的,就好像一头“疯牛”,世界玩家应该是骑在牛背上的人。

  我们怎样在这样的世界里驰骋,在国际环境下去和谐共生?从教育者角度来讲,高尚的品格和文化素养将成为未来世界里的重中之重。简单的技能性、重复性的事情,机器人能够帮你做,但是你怎么能够利用、借助机器人的帮助让你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通识教育、素养教育,包括艺术教育,会由此变得越来越重要。

  其次,我们会看到,未来的世界可能还需要一些专家帮我们制造机器人,也就是说,在未来人群中可能需要10%具备专业造诣的专业精英。另外,还需要20%具备行业造诣的行业精英与业界领袖,他们都需要具有跨文化的领导力和企业家精神。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未来人群结构里有10%左右的专业精英、20%左右的行业精英,这些人给我们造就了一个非常方便的生存环境。那么,剩下70%的人怎么办?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也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大学最终应该变成一个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里面,大学最大的意义是将所有的创新资源吸引进来,各取所需。大学存在的意义就是影响,共生、共存下的影响。这些影响将通过教育改变一代又一代人,通过新的生活方式和文化重塑社会文明。

  (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席酉民)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