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定位和方向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12月12日在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一锤定音,指明了方向。
家庭教育的定位和方向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12月12日在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一锤定音,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
人们常说,家庭是孩子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我认为必须追问“第一所学校”的“第一任老师”的“第一位的任务”是什么?因为这是指导家庭教育工作的核心理念。家庭教育的第一任务是教孩子学科知识吗?不是。我认为,家庭教育第一位的任务应当是:教子做人。做人教育,主要是人格教育。所谓人格即个体的整个精神世界。
总书记关于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的定位,这一关于家庭教育的新定位、新方向,应该引起教育界的重视和研究。今年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再次指出: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我理解,总书记讲的“人生第一课”,不是定量词,不是“第一节课”之意;而是定性词,是“第一位课”之意。这“第一位重要的课”不是一节两节,而是贯穿人生的始终。总书记讲的“人生第一课”,就是他明确的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就是始终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精神性是人生的本质。人之为人,就在于人不仅是一种物质存在,更是一种精神存在。家庭教育中,注重了对孩子知识的学习,缺乏对生命的关怀,对精神的关怀。这就使家庭教育变成了单纯的技术行为,只关注“知识”的学习,是把孩子当做“工具”而不是“人”来培养。孩子从一个“人”变成了一种“工具”,家庭教育的大多数问题,也就从此而产生了。教育是一种基于信念的行为,家庭教育最主要的使命是促进孩子的品德培养和精神成长。
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是“家庭教育学校化”:智育中心主义。家长对“第一任务”的认识,实质上反映出家长的“人才观”,家庭教育的价值取向到底是什么?有课题调查发现,在家庭教育中,大多数家长不知道家庭教育的第一任务是什么,他们把绝大多数时间和精力用在孩子学习文化和智力开发上,而忽略了孩子最本质的东西的培养,即对孩子人格的塑造、对性格的养成、对思维方法的训练等。正如卢梭指出的,只有一门学科是必须要教给孩子的:这门学科就是做人的天职。所以,最先要探讨的是家庭教育的第一任务是什么,要让家长明确自己作为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首先应该教给孩子的是“做人之道”。
为什么家庭教育中要突出和坚持“做人教育第一”?
第一,人的一生中始终起主导作用的是人格修养。 蔡元培说:“决定人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家庭教育是人生的起始教育和奠基教育,首当其冲应当将人格教育、做人教育作为第一任务。人生大事,人如何判断幸福、成功?怎样对待名利?面对挫折和困难持何种态度?无不与人格修养密切相关。缺乏人格教育,一生将是痛苦的,甚至是危险的,可见其轻重。有观点认为,人可以通过改变思想,而改变人生。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道德、幸福和有益于社会的人,则一定要把做人教育摆在首位。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才有一个有意义的人生。
据报载,杨振宁去美国学习物理,留学前其父请人给杨授课,没有请物理学家讲物理,而是请国学大师讲“孟子”。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肌,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正是父亲给予杨振宁的精神支柱,使之后来成为诺贝尔奖获得者。原华中理工大学校长、院士杨叔子要求其机械专业博士生背诵《老子》即《道德经》,并作为毕业考试内容。谓之:不识道不足以成智者;不用道不足以驰骋人生。他说背诵《老子》的目的:一是培养民族责任感,二是锻炼形象思维能力,三是学习如何做人。
有研究认为:智商与情商关系是:成功=智商20%+情商80%。智商,决定人可以从事什么工作;情商,决定人在这个工作中能否成功。成人成事,决定于情商。
第二,家庭在做人教育中具有天然优势和特殊作用。 家庭的特点和优势是生活和教育合二为一的,家庭中有比学校教育更多、更重要的生活细节,可以刻骨铭心。记得20世纪60年代自然灾害时,闹粮荒,母亲从食堂买回的窝头,自己不吃,分给我们子女吃。后来才明白这是母亲的爱,自我牺牲,让我们子女学到关爱和知道感恩。生活中的细节诸如小事、体验和感悟,恰恰是塑造孩子个性、人格、文化品位和价值观念的关键因素。
儿童个性的形成始于家庭,其全面发展始于家庭。家庭教育对孩子(身体、智力)个性的影响是根本性的。家庭给予儿童个性的教育是三个:习惯、性格、人性,并影响终身。
第三,家庭里培育的良好品格具有稳定性。 家庭教育是在没有公共监督、没有他律的情况下实施的,由此养成的良好个性,人格品格和行为习惯,在任何环境、条件下都具有极强的稳定性。家长要意识并发挥家庭在做人教育中的天然优势。
目前青少年的问题可以概括成四个迷失:信仰迷失,价值迷失,道德迷失,人性迷失。这是从“重要性”排序。如果以“基础性”排序,“人性迷失”则是最基础的、第一位的。四者之间,人性迷失是根本,人性的教育是最基本的教育,没有人性,谈什么价值观,有什么信仰?笔者认为,好的品德、善良的人性是做人的基本前提。
笔者认为,做人教育包括人品教育和人性教育,根基在于“人性的教育”。“人性缺位”的德育,就是“缺少人性”的德育。何为“人性”?人性即人所具有的正常的情感和理性。人性中的真善美,需要激发、唤醒和培育。教育就是关注心灵发育成长,最根本的是把人的本性中美好的情感发育起来,培育孩子向善的人性。这就是总书记多次讲话中强调的:“要把美好的道德观念从小就传递给孩子,”“帮助他们形成美好心灵,促使他们健康成长”。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帮助孩子“形成美好心灵”,这是彰显人性的德育思想。
总之,家庭教育的第一任务不是知识教育,甚至不是文化教育,而是总书记明确的品德教育、做人教育。
(作者:傅国亮,系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