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作为儿童成长的第一环境,首先应呼吁父母角色的回归,强化父母履行法定监护责任的意识。此外还需政府、学校等相关机构切实履行职责,并引导社会力量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持续关注。
家庭作为儿童成长的第一环境,首先应呼吁父母角色的回归,强化父母履行法定监护责任的意识。此外还需政府、学校等相关机构切实履行职责,并引导社会力量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持续关注。
国家卫生计生委近日发布《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7》,通过对全国12个省27个县的农村地区0—15周岁的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调查发现,接近95%的留守儿童主要监护人为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监护人平均年龄58.2岁,文化程度在小学及以下者超过70%。
留守儿童之困,是农村人口快速向城镇流动带来的问题。大多数外出务工的家长把孩子交由老人代为看管,这种拆分式的家庭模式成为外出务工者被逼无奈的选择——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随之产生。
众所周知,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角色具有不可替代性。从报告可以看出,留守儿童与父母分离半年到一年的比例高达56.3%,有8.2%的儿童甚至在一年以上。家庭教育是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基础环节,中小学是儿童对外界形成基本认知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父母的言传身教深刻影响着子女的行为和价值观。如若家庭教育长期缺失,将对留守儿童成长造成心理、人际交往、学业等多方面影响。
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14年组织实施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留守儿童普遍存在更容易遭受意外伤害、心理健康问题突出、学习成绩较差和学习兴趣不足等问题。其中,与父亲外出相比,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问题更加突出。
留守儿童由老人隔代抚养是退而求其次的做法。隔代老人虽充当了“临时父母”的角色,但他们往往仅能满足儿童基本的生活需要,无法起到家庭教育的作用。祖辈通常承担着干农活和照顾孩子的双重任务,有的还需同时照顾几个孙辈,对孙辈的成长多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与留守儿童年龄的悬殊和教育理念的落后,使得隔代老人难以通过言传身教、情感交流,给予留守儿童正常的家庭教育,无法解决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的困惑。
家庭作为儿童成长的第一环境,首先应呼吁父母角色的回归,强化父母履行法定监护责任的意识。在儿童身心发育的关键期,父母双方或至少一方应尽量多陪伴孩子。对拥有自理能力的留守儿童,应经常与之联系沟通。
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绝不是学校教育能弥补的。鉴于现状无法快速扭转,从孩子成长的全过程来看,还需政府、学校等相关机构切实履行职责,并引导社会力量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持续关注。
近年来,各级各地政府积极出台政策,推进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保护。去年,民政部、教育部、中央综治办等27部门建立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细化了任务分工,统筹协调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保护工作。目前,各地政府对留守儿童的摸底排查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这一复杂问题,亟待建立长效机制。现实是,留守地的寄宿学校、教师部分承担了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职能,他们同时扮演老师、父母、心理疏导员、营养师等多重角色。拥有一批具有仁爱之心的教师,是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关键。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提高农村边远贫困地区教师待遇,稳定乡村教师队伍,同时进行师德、心理辅导、家庭教育培训,让优秀乡村教师留得住、教得好,并扮演好“代班父母”的角色。
家庭作为儿童成长的第一环境,首先应呼吁父母角色的回归,强化父母履行法定监护责任的意识。此外还需政府、学校等相关机构切实履行职责,并引导社会力量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持续关注。
国家卫生计生委近日发布《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7》,通过对全国12个省27个县的农村地区0—15周岁的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调查发现,接近95%的留守儿童主要监护人为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监护人平均年龄58.2岁,文化程度在小学及以下者超过70%。
留守儿童之困,是农村人口快速向城镇流动带来的问题。大多数外出务工的家长把孩子交由老人代为看管,这种拆分式的家庭模式成为外出务工者被逼无奈的选择——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随之产生。
众所周知,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角色具有不可替代性。从报告可以看出,留守儿童与父母分离半年到一年的比例高达56.3%,有8.2%的儿童甚至在一年以上。家庭教育是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基础环节,中小学是儿童对外界形成基本认知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父母的言传身教深刻影响着子女的行为和价值观。如若家庭教育长期缺失,将对留守儿童成长造成心理、人际交往、学业等多方面影响。
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14年组织实施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留守儿童普遍存在更容易遭受意外伤害、心理健康问题突出、学习成绩较差和学习兴趣不足等问题。其中,与父亲外出相比,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问题更加突出。
留守儿童由老人隔代抚养是退而求其次的做法。隔代老人虽充当了“临时父母”的角色,但他们往往仅能满足儿童基本的生活需要,无法起到家庭教育的作用。祖辈通常承担着干农活和照顾孩子的双重任务,有的还需同时照顾几个孙辈,对孙辈的成长多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与留守儿童年龄的悬殊和教育理念的落后,使得隔代老人难以通过言传身教、情感交流,给予留守儿童正常的家庭教育,无法解决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的困惑。
家庭作为儿童成长的第一环境,首先应呼吁父母角色的回归,强化父母履行法定监护责任的意识。在儿童身心发育的关键期,父母双方或至少一方应尽量多陪伴孩子。对拥有自理能力的留守儿童,应经常与之联系沟通。
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绝不是学校教育能弥补的。鉴于现状无法快速扭转,从孩子成长的全过程来看,还需政府、学校等相关机构切实履行职责,并引导社会力量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持续关注。
近年来,各级各地政府积极出台政策,推进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保护。去年,民政部、教育部、中央综治办等27部门建立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细化了任务分工,统筹协调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保护工作。目前,各地政府对留守儿童的摸底排查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这一复杂问题,亟待建立长效机制。现实是,留守地的寄宿学校、教师部分承担了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职能,他们同时扮演老师、父母、心理疏导员、营养师等多重角色。拥有一批具有仁爱之心的教师,是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关键。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提高农村边远贫困地区教师待遇,稳定乡村教师队伍,同时进行师德、心理辅导、家庭教育培训,让优秀乡村教师留得住、教得好,并扮演好“代班父母”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