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九寒天,山东省阳信县河流镇史家围子村村民赵会英家门厅里的绿萝和窗台上的鲜花长得正旺,而她家多年来用于取暖的炭炉子早已进入了废品回收站。 “不用烧炭炉子家里更暖和,要不这些花也不会长这么好哇。”赵会英放下手中编织的草编扣,起身带着记者走到里屋的生物质炉具前说,“用上这炉子,暖和又便宜,省去频繁填煤倒炉灰的麻烦,家里地面再也不黑黢黢的了。” 赵会英家的炉子旁边有一个一氧化碳报警器,实时监测室...
数九寒天,山东省阳信县河流镇史家围子村村民赵会英家门厅里的绿萝和窗台上的鲜花长得正旺,而她家多年来用于取暖的炭炉子早已进入了废品回收站。
“不用烧炭炉子家里更暖和,要不这些花也不会长这么好哇。”赵会英放下手中编织的草编扣,起身带着记者走到里屋的生物质炉具前说,“用上这炉子,暖和又便宜,省去频繁填煤倒炉灰的麻烦,家里地面再也不黑黢黢的了。”
赵会英家的炉子旁边有一个一氧化碳报警器,实时监测室内一氧化碳浓度。炉子下方的显示“2档”,火苗在炉膛内回旋,白里透黄,几根暖气管从炉子里伸出来,通往门厅、卧室里的暖气片。“3档能做饭,4档下饺子,5档太高了基本用不着。”赵会英一边说,一边给记者演示。随着档位变大,炉内风声逐渐变大,炉膛内火苗越来越高。
“今天天气好,我把它调成小火,不让它温度太高。”她打开炉子上方的进料口介绍说。“一次加上几十斤燃料,它会自动续料,不像过去一天要填煤好几回。晚上盖一床被就能睡个安稳觉。”
与赵会英所在的史家围子村不同,阳信县水落坡镇祁王村的村民冬季取暖自家炉子都不用烧,而是村里集中供暖,生物质锅炉的热水通过管道及附属设施送到村民家里的暖气片中。
在祁王村村民王忠培家里,温度计显示21摄氏度,几个挂衣钩粘在暖气片上方的墙壁上。“以前只有炉子所在的房间暖和,现在每间有暖气片的屋子都暖和。今晚洗衣服,明天就能穿。咱也像城里人一样集中供暖。”王忠培说。
在阳信,这些炉具里的燃料并不是煤炭,而是用树枝、秸秆、牛粪、锯末等农林畜废弃物制成的“绿色”燃料。
阳信县是中国鸭梨之乡、全国畜牧百强县、中国古典家具文化产业基地。全县10万亩梨树年剪枝5万吨、55万亩耕地年产秸秆80万吨,木器加工企业年产生锯末10万吨,肉牛年存栏27万头,可产生鲜牛粪150万吨,农林畜废弃物资源丰富。这些废弃物经过破片、粉碎、烘干、制粒等多道程序,最终被加工成生物质燃料。
数据显示,这种燃料在生物质炉具中燃烧后排放的烟尘中,颗粒物20-45毫克/立方米,二氧化硫未检出,一氧化碳0.04%-0.17%,林格曼黑度小于1级。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生态循环”的原则,通过对购买生物质燃料和炉具的农民发放补贴等,阳信县在农村推广生物质清洁取暖。
赵会英算了一笔账,生物质燃料市场价1100元一吨,每吨政府补贴600元,我自己花500块钱就够了。“炉子补贴2000元。一个取暖季大约需要1.5吨生物质燃料,比过去烧煤便宜。”
今年冬天,阳信全县有4.6万户实现生物质清洁取暖,占全县总户数的一半左右。
记者在阳信县走访采用这种取暖方式的水落坡镇、河流镇、金阳街道办事处等地的多个农村发现,绝大多数农户家里都有绿植和鲜花。
“以前光每天频繁开门填煤倒炉灰就把屋子的热气散没了。快过年了嘛,家里有些花也喜庆。干净不干净、暖和不暖和,这些花总不会说假话吧。”赵会英指着家里的几盆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