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黄河在青海流域面积达15 23万平方公里、干流长度占黄河总长的31%、多年平均出境水量占黄河总流量的49 4%,既是源头区,也是干流区,对黄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具有决定性影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提出的“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牢牢把握“三个最大”的省情定位,坚决扛起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责任,积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

  黄河在青海流域面积达15.23万平方公里、干流长度占黄河总长的31%、多年平均出境水量占黄河总流量的49.4%,既是源头区,也是干流区,对黄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具有决定性影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提出的“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牢牢把握“三个最大”的省情定位,坚决扛起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责任,积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青海的重大政治任务。要胸怀全局想问题,立足源头抓工作,进一步强化“源头意识”、担起“源头责任”、展现“源头作为”,为保护黄河生态、建设美丽中国作出青海新的更大贡献。

  深入推进重大生态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要坚持保护优先,坚持自然恢复和人工恢复相结合。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坚持保护为先、自然恢复为主,强化重点生态工程带动作用,有利于更好地解决生态环境保护中的突出问题,扭转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造成生态整体恶化的趋势。我们在国家大力支持下,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圆满完成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持续推进三江源二期、祁连山等重点生态保护工程,治理区生态环境状况持续改观,三江源头重现千湖美景,黄河、长江等重点江河出省断面水质保持优良,湿地面积稳居全国第一位,藏羚羊数量由上世纪80年代的不足2万只恢复到7万多只,雪豹、白唇鹿等濒危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显著增加。加大封山育林育草、退牧还草、天然林和湿地保护等工程实施力度,深入开展国土绿化提速三年行动,造林绿化投资力度之大、规模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2017年以来每年营造林突破400万亩,2012年以来在黄河流域完成国土绿化1297万亩,显著改善了人居环境和生态承载力,大幅度提升大美青海的绿色颜值。强化矿产资源管控和生态修复,巩固提升木里矿区整治成果,落实资金20亿元实施祁连山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对23.59万亩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开展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组织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区监督检查等专项行动,促进了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解决。

 src=

  随着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的实施,黄河源区的许多牧民当上了生态管护员,由传统的草原利用者转变为草原保护者,端上了“生态碗”,吃上了“绿色饭”,初步探索出了一条生态生产生活联动融合发展之路。图为牧民正在进行生态巡护。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供图

  加强黄河源头生态管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海生态地位重要而特殊,必须担负起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责任。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持把保护好三江源作为义不容辞又来不得半点闪失的重大责任,坚决保护好三江源,保护好“中华水塔”,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深入开展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挂牌运行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设立长江源、黄河源、澜沧江源三个园区管委会,努力为改变“九龙治水”、实现“两个统一行使”闯出一条路子,为全国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的保护管理经验。如今的三江源国家公园“容貌”已焕然一新,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区生态环境状况持续好转,生态保护体制机制日益完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生态安全屏障进一步筑牢。目前,在前期试点基础上,已经召开第一届国家公园论坛,正在全国率先开展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建立五级河湖长制工作体系,坚持“好水差水”一起抓,统筹实施黄河干流和省内其他河流水生态保护修复治理,2018年全省地表水国控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94.7%,黄河出省断面水质在Ⅱ类及以上,“天下黄河青海清”成为水质改善的生动写照。

  因地制宜推动绿色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沿黄河各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青海是中国五大牧区之一,被公认为世界四大无公害超净区之一,我们坚持以创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为主抓手,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农畜产品追溯体系建设、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做大做强绿色有机特色产业,促进农牧业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坚持以绿色循环发展为方向,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初步形成了以油气化工、有色金属、新能源、新材料等为主导的循环型产业体系。以盐湖资源利用为例,过去单纯生产钾肥,现在搞综合利用,实施了“走出钾、抓住镁、发展锂、整合碱、优化氯”新发展布局,着力打造循环利用“镁锂钾园”,效益得到提高并还在加倍增长。积极推进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清洁能源外送长效机制基本建立,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纳入国家可再生能源就近消纳综合试点,今年的“绿电15日”连续供电再创世界纪录。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百项创新攻坚工程”和“百项改造提升工程”,大力推进节能减排。

  持续改善民生福祉。对青海来讲,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牵动全局的工作。青海发展基础较弱,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面积占比都比较高。近年来,在工作中也更加深切地体会到,青海不论是生态环境保护,还是民族地区发展,都离不开保障和改善民生这项基础性工作。我们积极整合国家各方面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支持,主动用好东西部扶贫支援平台,调动青海自身力量,统筹做好教育、收入分配、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建设等各项民生工作,黄河源头各民族人民享受到了更多发展红利,获得感、自豪感、幸福感不断增强。但同时,黄河源头流域民生改善的任务仍然很重,我们今年计划完成的减贫任务中,有不少贫困人口就生活在黄河源头流域。无论任务多么艰巨,都要咬定目标、一鼓作气,确保年底实现绝对贫困“清零”,让黄河源头的各族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小康社会,过上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

  有效保护民族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呵护好黄河母亲河源头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不仅要在生态保护上下功夫,也要在文化引领上见真章,通过挖掘黄河蕴含的深厚文化价值,汇集起保护黄河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在黄河源头流域,千百年来居住着汉族、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等世居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地处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北部的曲麻莱县,素有黄河源头第一县之称,当地的牧民群众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敬畏自然,他们不急功近利、不竭泽而渔的生存之道,体现了藏文化中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也是黄河文化的重要展示。近年来,我们深入挖掘青海的农耕文化、草原文化、昆仑文化、河湟文化、江源文化博大内涵,加快推进青海省国家级黄南州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国家级格萨尔文化(果洛)生态保护实验区、国家级藏族文化(玉树)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规划建设互助土族、循化撒拉族、海西德都蒙古、玉树康巴等一批省级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大力弘扬“登高望远、自信开放、团结奉献、不懈奋斗”的新青海精神,激发保护黄河的历史担当、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讲好青海的“黄河故事”,凝聚保护黄河的“青海力量”,各族人民保护黄河的文化氛围越来越浓厚、信念越来越坚定。

  作者:中共青海省委书记

《求是》2019/22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