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央广网山南8月22日消息(记者李志勇)8月20日,“新时代·边疆行”重点新闻网站走进西藏活动记者团一行来到了位于西藏山南市乃东区的克松社区,感受这里60年来的沧桑巨变。 60年前,克松社区还是个农奴主的庄园。1959年西藏实行民主改革,村里人第一次有了自己的耕地和牲畜,这里也成为了西藏第一个进行民主改革的村庄。60年前,这里建立了西藏历史上第一个农村基层党支部、成为了“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
央广网山南8月22日消息(记者李志勇)8月20日,“新时代·边疆行”重点新闻网站走进西藏活动记者团一行来到了位于西藏山南市乃东区的克松社区,感受这里60年来的沧桑巨变。
60年前,克松社区还是个农奴主的庄园。1959年西藏实行民主改革,村里人第一次有了自己的耕地和牲畜,这里也成为了西藏第一个进行民主改革的村庄。60年前,这里建立了西藏历史上第一个农村基层党支部、成为了“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几十年过去了,这里的人们生活越来越好,克松村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p><p> 记者团一行首先来到了位于克松社区的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陈列馆。为纪念西藏民主改革,2011年克松社区修建了“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陈列馆”,这里也被西藏自治区确定为全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来到这里,身临其境地了解到了在民主改革之前克松庄园内农奴衣不遮体、食不果腹、任人欺压的悲惨生活。民主改革以后,农奴翻身做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通过图片、实物展示、场景再现等的对比,让大家无不为这里60年来的发展和变化感慨。</p><p style=)
</p><p> 2008年,边巴次仁开始担任克松社区党支部书记,11年过去了,在他眼里,克松社区的道路更宽更平了,村民们家家户户住上了藏式小别院。去年,克松社区人均收入接近2万元。如何规划克松社区未来的发展?边巴次仁道出了下一步的打算:围绕乡村振兴工作,大力开展红色文化旅游,建立党员培训基地,让红色爱国主义教育更加深入人心,通过旅游等带动更多的村民富起来。“为了表达对党的恩情,克松的群众还自发、自编、自导了历史舞台剧《农奴泪》,2011年首演以来,已经参加过多次演出”,边巴次仁介绍到。</p><p> 据了解,民主改革以来,克松社区的党员队伍也在不断壮大。民主改革初期,仅有5名党员;2018年,社区共有党员166人,占总人口的19%。在未来的3年中,克松将实现户户有党员的目标。</p><p> 时下,正是青稞收获的季节,在克松社区的主干道上,到处是村民们晾晒青稞的场景和来来往往运输的拖拉机,相信克松未来的发展必将更加美好。</p><p><br/></p> <p style=)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函camelboy#163.com联系,会在24小时内删除。
Notice: The articles / pictures and other manuscripts that this website notes as the source of manuscripts from other media are reprinted manuscripts, which does not mean that they agree with their views or confirm the authenticity of their contents. If the reprinted manuscript involves copyright and other issues, please contact the author by letter within two wee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