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来常往一家人,互帮互助融真情。兵团第十四师一牧场历来就有民族团结一家亲的传统。建场伊始,各个连队就将一户民族家庭与一户汉族家庭组成一个生产单位,共同放牧。无论是场部住宅区,还是连队农牧工居住区和学校,不同的民族相邻而居、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婚丧嫁娶和重大节庆,都当自家事忙前忙后;谁家有困难,总会你搭把手我搭把手,共同克服;一对对民汉青年男女相亲相爱,成就了一段段民汉通婚的佳话;党员干部们跟大...
常来常往一家人,互帮互助融真情。兵团第十四师一牧场历来就有民族团结一家亲的传统。建场伊始,各个连队就将一户民族家庭与一户汉族家庭组成一个生产单位,共同放牧。无论是场部住宅区,还是连队农牧工居住区和学校,不同的民族相邻而居、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婚丧嫁娶和重大节庆,都当自家事忙前忙后;谁家有困难,总会你搭把手我搭把手,共同克服;一对对民汉青年男女相亲相爱,成就了一段段民汉通婚的佳话;党员干部们跟大家打成一片,与民族群众结对子、认亲戚,真心实意关怀帮扶。在共同生产生活中,大家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团结和睦、携手致富,“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如今,民族团结已根植于各族职工群众心中,在昆仑山上花开正红。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调研中,我们采访了曾经获得过2017年度“全国最美家庭”荣誉表彰的陈志文和图妮萨罕·阿卜杜热合曼家庭,希望通过这个家庭背后的故事,从家教家风的视角,进一步解读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密码。
昆仑山盛开民族团结之花
“全国最美家庭”的男主人是陈志文,一位兵团引进的大学生。1995年,风华正茂的陈志文从老家重庆财经职业学院毕业后,做出了两次人生的重大选择。一次是北上,在那个大多数青年人选择南下深圳的时代,陈志文有着截然不同的选择,北上新疆;一次是南下,这次虽与他南下的同龄人是一个方向,但却是完全不同的目的地——南疆和管局(注:兵团第十四师一牧场前身),这不得不让我们对这个重庆汉子刮目相看。岁月会将缘分赐予真正的勇士。那时候,他未来的妻子图妮萨罕也刚从塔里木农垦大学(注:现塔里木大学)园林专业毕业分配回一牧场。就这样,帅气的汉族小伙在昆仑山下遇到了美丽的维吾尔族姑娘,爱情之花在昆仑山的见证下绽放。
陈志文告诉我们,“虽然我俩情投意合很合得来,然而还是有不少反对声音,但是图妮自幼学习普通话,又上过大学,思想开放,没啥民族隔阂概念。”幸福是要靠自己争取的,经过持之以恒的努力,相恋的二人获得了双方家庭的全力支持,2002年,有情人终成眷属,一个幸福的家庭在昆仑山下组成。结婚后,图妮萨罕和陈志文平时工作各忙各的,聚少离多,回到家里,单位的工作、人和事就自然成了两个人共同的话题,互相聊聊对方的工作开展情况,遇到工作上的困难和烦心事,你说我听,两人总是互相开导和安慰,夫妻的恩爱就这样一点点加深。陈志文回忆说:“媳妇以前是五连的党支部书记,工作中特别是在民族团结上率先垂范,工作回到家经常想的是,民族团结怎么做好,天天想办法,还经常拿自己民汉联姻的家庭情况和幸福生活当例子,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先后更是撮合了4对民汉青年结合家庭,他们现在都生活得幸福美满。”虽然夫妻两人是不同的民族,生活习惯也不同,但他们在生活中,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相互尊重、相互照顾、相互信任、相互包容。采访中,当提到图妮萨罕时,陈志文嘴角都会不由自主地挂着笑容说,“她是我们牧场的骄傲,更是我们家的骄傲,先后获得过师、兵团和自治区的民族团结先进个人,还是兵团和自治区的优秀党员。”2016年,因为工作调动的原因,图妮萨罕离开了一牧场,来到了兵团第十四师昆玉市,担任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指导中心主任。距离虽远,恩爱不减。虽然两个人的单位相距百里,但是在工作生活中,他们一如既往的相互促进,彼此扶持;尤其在反对民族分裂、非法宗教活动这一大是大非问题上,更是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就这样,这个看似平凡却又特别的家庭,让民族团结的花儿在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点滴中灿然开放。
“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采访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陈志文和图妮萨罕之所以能走到今天,不仅是两个人坚守爱情的结果,更是两个家庭良好家风传承的结果。
2017年度全国“最美家庭”荣誉证书 (陈志文 供图)
第十届全国五好文明家庭荣誉证书 (陈志文 供图)
好家风培养出好儿女
图妮萨罕是兵团第二代,父母的言传身教让她受用一生。“老婆一家都是党员,岳父是一牧场建设的参与者,也是一牧场发展的见证者。从小在昆仑山脚下长大的他,造就了高山草原一样的品格。他平常对每一个人都是平等对待,诚实做人、乐于助人,而且难得的是非常重视教育,坚持让五个孩子都上普通话学校,最后都培养成才,毕业后分别去了学校、牧场、连队和水管站工作。”这是陈志文眼里的老岳父,一个开明的维吾尔族老人。“岳母也是个好人,小时候农忙,职工们大家上山下地干活,一直都是帮忙照顾邻居家支边青年的娃娃,一个锅里吃饭,娃娃们一起玩,一直到邻居孩子小学毕业。”这也是陈志文眼里的老岳母,一个善良质朴的维吾尔族老人。图妮萨罕就在这样一个敬业奉献、平等和谐、团结友爱、尊敬包容的家庭氛围和生活环境中成长起来,民族团结一家亲早已经深深烙印在她心里。
陈志文有着重庆汉子豪爽、耿直乐观的性格和自强不息、坚守承诺、永不言败的特质。扎根基层20年来,“把工作干好,生活过开心”是他每天的追求,陈志文告诉我们:“我从小在家庭里学到的就是,淡泊名利、踏实做人、平等相待、干净做事。”这一切都让陈志文在工作之后站的更高、行的更稳、走的更远。
过去在一牧场下连队,当时交通不便,为了给生病的牧民及时就医,就把自己的马(注:过去牧区干部日常交通工具)让给了牧民骑下山去医院,自己骑着牧民家的驴(注:过去牧民主要交通工具)下山,结果走到山脚连续摔了两次,结果摔断了胳膊,回来只能简单处理下,就医还得赶到远处的策勒县医院打个石膏。以前,他还常常把生病的老人带到和田的医院里去帮忙看病,掏钱帮着买药。诸如此类的乐善助人,在他的生活中都已是平常小事。陈志文不仅在单位上是个好干部,在家里也是好丈夫、好女婿。那时候,图妮莎罕在五连担任党支部书记,因为工作繁忙,经常早出晚归,穿梭在田间地头。他就一个人承担起了照顾女儿和岳父岳母的责任。每天中午,他都将做好的午饭,用饭盒装好,带着女儿,来到田间地头,一家人在防风林里吃“团圆饭”。期间,他们俩还组成了“夫妻宣讲组”,一起走家串户,为各族群众宣讲民族工作相关政策法规。当我们让他谈一谈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后的感受时,他高兴而自豪地说:“很荣幸,确实是很荣幸,自治区也没多少个获奖,获得荣誉以后,工作生活中各方面更要做出榜样,也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善事。”这里没有华而不实的豪言壮语,更没有洋洋洒洒的通篇阔论,只有朴实无华的讲述,这也许就是陈志文对生活和工作的精神,也折射出他良好的家教和家风。
家教家风不一定就要挂在墙上,不一定就是深奥的说教。家教家风最重要的是长辈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言传身教和身体力行,从而对子女达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在重要和关键时刻,使他们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好的家风需要在自己这代人身上体现,更需要在下一代人身上得到传承,只有这样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和优秀的文化,才能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陈志文给记者看手机里一家的合照 (陈志文 供图)
薪火相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们从牙牙学语起就开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这句话陈志文记在了心里。陈欣怡、古丽克孜,这不是两个人的名字,而是一个人的两个名字。她就是陈志文夫妇爱情的结晶,一个10岁的小丫头,目前跟着爷爷奶奶在和田上小学,平常只有寒暑假才能来到爸爸工作的一牧场呆一周左右。在采访中,我们特意谈到了对孩子的培养,陈志文坚定地强调了四点。“我的娃娃,受教育是必须的,一定要有文化知识”,“独立自主,我就是她的榜样,我20岁来新疆,全靠自己打拼,要向爸爸学习,现在我就让她中午不要回家,在学校自己打饭、吃饭、洗碗”,“要尊老爱幼,以孝为先,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是我们从小就做的,她要继承”,“要有德,以德为先,德育教育很重要,人没能力可以培养,没知识可以学习,没品德就不行,没法立足”。陈志文在自己学双语的同时,也教孩子学两种语言,可以更好和双方父母沟通,交流感情,为和谐家庭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双方父母也共同教育孩子要尊敬老人师长、关爱团结同学、独立自主、以德为先。如今的女儿在大家眼里是一个聪明可爱、懂事有礼貌的好孩子。教育、独立、孝顺、尚德,这就是这个父亲对女儿成长的期待,更是这个家庭的家风在新时代的薪火相传。良好家风是个宝。陈志文最后对我们说:“小家系大家,我们手拉手、心连心地把一个个小家的文明美德传承下去,就会为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汇聚正能量、增添新光彩!”
采访正值工作日,遗憾的是我们没有见到这幸福的一家人,妻子图妮萨罕还在昆玉市上班,女儿陈欣怡也在和田市上课,记者只能从陈志文给我们的家庭合影上看一看了。照片上妻子和女儿的笑容,是陈志文一家幸福的最好诠释。三地生活并没有丝毫影响他们一家的幸福和睦。正好相反,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这个家庭中的良好传承,兵团的民族团结的精神特质在这个家庭中的充分体现。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小家系大家,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如果我们每个家庭都能像图妮萨罕和陈志文家庭那样,把民族团结作为家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下去,就一定凝聚起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推动社会和谐,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图妮萨罕和女儿陈欣怡的合照 (陈志文 供图)
(兵团第十四师师报社记者 刘秋月 陪同采访)